隨著我國城鎮人口比重越來越高,我們以往學過的發達國家產生的城鎮化現象,在我們身邊也發生的越來越明顯。 即便如此,很多學生還是由于缺少知識儲備,對城鎮化一節的不少概念存在迷惑,本文便對其中的部分內容進行梳理。 滯后城鎮化及其表現 滯后城鎮化是指城鎮化水平低于本國工業化和經濟發展水平的一種城鎮化模式或表現,典型的國家有印度、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等。 我們以印度為例,探究其城市化發展速度緩慢的原因。目前印度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大約為35%左右,這顯然與其發展水平不符。 背后的原因是復雜的,比如印度的城市基礎設施發展緩慢,這也就導致了城市就業機會較少,而大量農村勞動力恰恰是從最基礎的建筑業開始進入城市的,所以也就影響了城鎮化進程;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本身也影響了城鎮化進程,城市貧民窟現象仍然存在,如果環境如此糟糕,進入城市的人口當然也會較少。 種姓制度也是阻礙城鎮化的原因,大規模的人口從農村來到城市必然引起社會結構的變動,而種姓制度使得社會結構較為穩定,一個人很難突破原有的生活和工作圈,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城鎮化。 此外,統計方式的差別也可能是原因之一。由于人口急劇膨脹,印度大城市及其周邊的城鎮和人口大量聚集,盡管已經在空間上具有城鎮的形態特征,但是在經濟、社會制度等多方面還是鄉村特點,因此很難進行判斷區分。 01 工業鄉土化 由于城鎮人口和發展空間有限,因此不少工廠選擇布局在小型村鎮,這一方面便于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但另一方面卻不便于工業集聚效應的顯現,有可能增加生產成本。 02 農業副業化 由于鄉鎮上的工業企業增多(工業鄉土化),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進入工廠做工,而很多工廠帶來的收益是大于農業生產收益的,因此農業成為了農民的副業,參與農業生產的農民平均年齡也不斷增加。 03 離農人口兩棲化 由于部分人口脫離了農業生產(離農),但是又無法在城市落戶和居住,因此只能往來于城鎮和鄉村之間,也就是兩棲化。 過度城市化及其表現 過度城鎮化,同“超前城鎮化”、“虛假城鎮化”,是指城鎮化水平超過本國工業化水平和經濟發展速度的城鎮化模式。 典型的有南美的巴西、阿根廷等。 以巴西為例,巴西雖然工業體系較為完整,而且人均GDP早早步入了中等收入行列,但是由于國家政策失當,過早實行了“去工業化”,工業在經濟結構中的占比逐漸下降,到2017年已經下降到21%。第三產業也就是服務業卻上升到72.8%。 工業所吸納的就業人口和提供的薪資顯然是服務業無法覆蓋的,這導致大量人口從事第三產業,加之巴西過于重視城市發展,城鄉差距過大,更多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沒有實體工業提供支撐,只能是從事餐飲等低端服務業。 因此巴西城鎮化水平雖然很高,但是大量城市人口從事的工作無法為其提供充足的社會保障,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問題,里約奧運會期間運動員被搶就是明證,社會治安混亂、環境污染、住房困難,是過度城鎮化的主要表現。 郊區化、郊區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某些大城市發展過程中,由于市中心出現人口密度過大、建設用地短缺、交通擁堵嚴重、環境污染加劇等問題,市區人口開始向郊區遷移。 隨著人口向郊區遷移和郊區農業人口轉為非農業人口,郊區人口增加,商業和制造業向郊區轉移,導致中心城區衰落,這就是郊區化。 郊區化包括兩個階段,“郊區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郊區城市化出現在城市化的“加速發展階段”,人口遷往城市郊區,城市整體人口是增加的。 逆城市化發生在城市化發展的“成熟階段”,人口遷往距離城市更遠的小城鎮和農村(與城區不接壤,遠郊區),城市整體人口是減少的。 郊區城市化和城市郊區化 ![]() 美國某小城鎮景觀 根據湘教版舊教材的說法,“城市郊區化”是城市化進程從集聚到擴散的一個新階段,又將其稱為“逆城市化”,即城市郊區化=逆城市化。 但是目前也存在爭議,部分認為郊區城市化和城市郊區化是同一個內涵的不同表述。目前已經淡化了對這兩個概念的區分。 ![]() 再城鎮化 “再城市化”也稱“二次城市化”,是城市因發生逆城市化而衰敗的城市中心區再度城市化的過程,是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個連續過程的第四個過程。 ![]() ![]() 城鎮化與城市化 城鎮化與城市化的內涵基本一致,但是“城鎮化”一詞出現要晚于“城市化”,這是我國學者創造的新詞匯。1991年,辜勝阻在《非農化與城鎮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鎮化”的概念,2000年,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正式采用了“城鎮化”一詞。 地理新教材中,已經正式使用“城鎮化”一詞。 ![]() 城市群 城市群,同“城市帶、城市圈、都市群、都市圈”的含義相近。 ![]() 城市群是城市化發展到成熟階段的高級空間組織形式,是在特定地域內,依托發達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所形成的空間組織緊湊、經濟聯系緊密、并最終實現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體化的城市集合體。 目前我國的城市群有: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等。 ![]() 國家中心城市 國家中心城市是全國城鎮體系的核心城市,是居于國家戰略要津、肩負國家使命、引領區域發展、參與國際競爭、代表國家形象的現代化大都市。國家中心城市應當具有全國范圍的中心性和一定區域的國際性兩大基本特征。 ![]() 2010年2月,住建部發布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10-2020年)》明確提出五大國家中心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的規劃和定位;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國家發改委及住建部先后發函支持成都、武漢、鄭州、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 新型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業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 以下這個視頻,對理解新型城鎮化大有裨益。 新型城鎮化與傳統城鎮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注重保護農民利益,與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 新型城鎮化不是簡單的城市人口占比增加,而是強調在產業支撐、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實現由“鄉”到“城”的轉變,實現城鄉統籌和可持續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