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樣樂事誰人知 ——讀程顥《春日偶成》 劉向軍 云淡風輕近午天, 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 將謂偷閑學少年。 程顥是北宋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學家,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在后世人的心目中,理學先生的面目有時近于可憎。《春日偶成》這首小詩可以給我們還原一個可親可愛的理學先生的模樣。 “云淡風輕近午天。” 第一句寫景,寫云,寫風,寫時間。雖是寫景,已然有情。一個“淡”字,一個“輕”字,即包含了豐富的情感,那是一種舒適的、柔美的情緒。正因為如此,雖然“近午天”,詩人仍要在春景中信步。這一句自然引出下一句來。 “傍花隨柳過前川。” 這一句詩把景、情、事交融在一起。眼前有紅花、柳綠,有潺潺溪水。詩人追隨著花柳,欣賞著美景,不覺漸行漸遠,走過了清清溪水。這一份悠閑自在的愜意之情流出紙面。 “時人不識余心樂。” 這一句詩意一轉,詩人在前兩句的基礎上生發議論。詩人把別人和自己做了比較,突出了自己自得其樂的情緒。一個“樂”字是全詩的詩眼。那么作者的“樂”是什么呢?作者并沒有明確回答,但是答案已經隱含在前兩句中。那就是在美好的春景中親近自然,放松心靈,獨享愉悅,不知時間之久,不覺漫步之遠的大樂趣。 “將謂偷閑學少年。” 最后一句是詩人代別人來做回答:自己的這種行為,在他人看來一定認為是像無所事事的年輕人那樣偷閑、慵懶的表現。其實他們不知道,詩人心中自有一種不為一般人所理解的真快樂,大快樂。 最后兩句詩在淡淡的戲謔中表達了詩人理性的思考。但這種理性的思考并非乏味的理學說教,而是沉穩、自足、充盈的內心世界的詩意展示。 作為哲學家、理學家的程顥,他眼里的詩情畫意一樣是可親可愛的,但又自有一種超然獨立的別樣韻味。 2020.3.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