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器口最早的名字叫白巖場,始于(998—1003年)宋真宗咸平年間,因為這里曾有一座白巖寺而得名。明建文四年,建文帝朱允炆被其四叔朱棣篡位,逃出皇宮后削發為僧。當他流落到巴渝一帶時,曾在白巖山上的寶輪寺隱匿長達四五年。世人知情后,就以皇帝真龍天子曾經隱居在此的事實而將寶輪寺改名為龍隱寺,白巖場也被改稱為龍隱鎮。
清朝初年,瓷器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成為龍隱鎮的主要產業。1918年,瓷器本地商紳集資在鎮中青草坡創建了新工藝制瓷的“蜀瓷廠”,遠銷蜀外。
民國時期,重慶成為陪都,因為水運方便,龍隱鎮成為嘉陵江中上游各個州、縣和沿江支流的農副土特產的集散之地,碼頭河壩中搭建起臨時街道,有上河街、中河街、下河街。還有專業性的木竹街、鐵貨街、陶瓷街和豬市、米市,各有一地,各為其市。這些商人漸漸為龍隱鎮改口,叫成了瓷器口,后來,因為“瓷”字與“磁”相通,又被叫成磁器口。磁器口的商貿集中在大碼頭和靠碼頭的金蓉正街,碼頭上從早到晚,水陸兩路,商旅川流不息,裝卸搬運,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