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到一句話說人要萬言萬當,不如一默,就查了下這句話的來源,是出自老子“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萬言萬當,不如一默”。平常雖有聽過類似的名言如沉默是金之類的,但終覺還是沒有這句話來得更切實際,畢竟這句話也是張廷玉一生為人的詮釋,說明了這句話的“默”旨在心而不在口! 何謂“心默”?人要閉嘴其實不難,但越是閉嘴則越會在心里腹誹一番或是在腦子里天人交戰一場,與其如此憋著,還不如開口說話的好。心里清楚,腦子里明白,但不爭寵,不爭先,不多言,不冒擔風險,歸根結底——“少欲,不爭”也。這才是心默的精髓. “萬言萬當,不如一默”普遍指的是講了一百句話,句句都是正確的恰當的,卻還不如一個沉默。以前總不能理解,對些不以為然,總覺得能巧舌如簧是為人處事的基礎,不是有三寸不爛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之說嗎?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處事的豐富,思維也就發散了,現在發現這句話還真是妙啊。“言多必失”“禍從口出”此話一點不假。 與人交流,說話還是收斂為妙,否則即便你說的再對,也難以見容于別人。“萬言萬當,不如一默”其實是明哲保身,為人處世的金玉良言。不管是與朋友相處還是上班工作,有些話有些事情只要心里明了即可,沒必要說破道破。人只有一張嘴巴,卻有兩個耳朵,不就顯明是要少說多聽嗎? 懂得道理還不夠,還要好好好運用。因為很多時候道理就擺在那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言語只是一個載體,人與人的交流除了有型的言語之外還有更深層次的溝通,信任默契喜歡討厭都是這個層面。話不可太滿,更不可說破對方心思,點到為止。 再者將話語權留給別人,選擇傾聽,未嘗不是好的交際藝術,如此即便再木訥,再寡言恐怕別人也能與你推心置腹了,又何愁沒有好的朋友呢. 想來之,人要做的即“敏于思,勤于行,訥于言,萬言萬當,不如一默”如是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