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1-29 風聲之家 1中醫如何認識“便秘”? 中醫認為便秘是大便秘結不通,排便時間延長或欲大便而艱澀不暢的一種病證。在我國古代醫學中,便秘有很多名稱,如“大便難”、“后不利”、“脾約”、“閉”、“陰結”、“陽結”、“大便秘”、“大便燥結”、“腸結”等。 古代醫家對便秘的產生原因有許多論述,認為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其中,便秘與腎、脾、胃、大腸、肺、氣血津液、寒熱虛實等均有關。歷代醫家認為:在水谷傳化過程中,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其氣下行;脾主運化,其氣上行,小腸“受盛”經脾胃作用后的水谷進行泌別清濁;大腸傳導糟粕。所以,胃的腐熟失常與氣失和降,脾的運化失司及清氣不升,小腸的泌別失職,大腸的傳導異常,均可引起大便異常。腎主液,肺主氣,當腎虛肺燥時也可引起大便秘結。歷代醫書中,對此論述很多:“大便秘結,腎病者也。經曰,北方黑水,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蓋以腎主五液。津液甚,則大便調和。”“若饑飽失節,勞役過度,損傷胃氣及食辛熱味厚之物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陰,津液虧少,故大便燥結。然燥結之病不一,有熱燥,有風燥,有陽結,有陰結,又有年老氣虛,津液不足而燥結者。”以上論述非常重視腎陰虧虛、津液不足、胃氣受損等因素。有關熱與寒可致便秘的論述也很多:“大便不通者,由三焦五臟不和,冷熱之氣不調,熱氣偏入腸胃,津液竭燥,故令糟粕否結,壅塞不通也。”“悶俗作秘,大便澀滯也,熱耗其液,則糞堅結而大腸燥澀緊斂故也。”“手足冷,大便秘,小便赤,或大便黑色,脈沉而滑……此名陽證似陰也。”而清代醫家則提出了便秘與肺燥有關的觀點:“大便閉結,人以為大腸燥甚,誰知是肺氣燥乎?肺燥則清肅之氣不能下行于大腸。”更有醫家提出便秘與房事、飲食、七情等均有關的論述:“原其所由,皆房勞過度,飲食失節,或恣飲酒漿,過食辛熱,飲食之火起于脾胃,淫欲之火起于命門,以致火盛水虧,津液不生,故傳道失常,漸成結燥之證。”提出“蟲積”、“七情氣閉”、“痰滯不通”、“藥石毒”、“臟寒”、“血液枯”等均可導致便秘,從而更充實了便秘的病因學說。 中醫對便秘的治療亦有較深的研究。治療上提出了不可妄用攻下,“……大抵治病必究其源,不可一概用巴豆、牽牛之類下之,損其津液,燥結愈甚。”“如妄以峻利藥逐之,則津液走,氣血耗,雖暫通而即秘矣。”明代醫家李中梓提出妄用攻下之害:“每見江湖方士,輕用硝黃者十傷四五,輕用巴豆者十傷七八,不可不謹也,或久而愈結,或變為肺痿吐膿血,或飲食不進而死。”因此治病必須求本。除藥物治療外,清代醫家還注重利用導引術治療便秘,保生秘要曰:“以舌頂上腭,守懸雍,靜念而液自生,俟滿口,赤龍攪動,頻漱頻吞,所降直下丹田,又守靜咽數日,大腸自潤,行后功效。” 中醫很重視便秘對人體的影響,早在漢代,醫家便提出腑氣不通致衰的理論:“欲得長生,腸中常清,欲得不死,腸中無滓。”“五味入口,即入胃,留毒不散,積聚既久,致傷沖和,諸病生焉。”說明了保護大便通暢,易延年益壽這個道理。因此,一旦患了便秘,要立即找出原因,及時治療,以免后患。 2中醫將便秘分為幾類? 我國古代醫家對便秘的分類法較多,如《傷寒論》將便秘分為“陰結”、“陽結”、“脾約”、“津竭”等;后世醫家又有風秘、氣秘、濕秘、寒秘、熱秘、冷秘、虛秘、熱燥、風燥之分。后又因立名太繁,又將便秘以陰結和陽結來概括:有火者為陽結,無火者為陰結。現代中醫內科著作中,多將便秘分為熱秘、冷秘、氣秘、虛秘(又包括氣虛便秘、血虛便秘、氣血俱虛便秘)。 何謂熱秘? 所謂熱秘,是指由于胃腸積熱,即燥熱內結,耗傷津液,使大腸傳導失潤,大便干結而引起的便秘。 熱秘好發于素體陽盛,嗜酒、喜食辛辣食物,或熱病之后的人。 何謂氣秘? 所謂氣秘是指由于氣機郁滯,通降失職,使糟粕內停,不能下行所致的便秘。 氣秘多發于憂愁、思慮過度、情志不暢或久坐不少動的人。 氣秘和熱秘均屬于實證便秘。 何謂冷秘? 所謂冷秘是指由于陽氣虛衰,陰寒內生,致陽氣不通,腸道傳送無力,大便艱澀所致的便秘。 冷秘多發于年老體衰及久病者。 何謂“虛秘”,如何分類? 所謂虛秘即虛證所致的便秘,是由于勞倦、飲食內傷或產后、病后以及年老體虛,氣血兩虧,氣虛則大腸傳送無力,血虛則津液不能滋潤大腸,而導致大便排出困難,以致秘結不通。 虛秘分為氣虛便秘、血虛便秘以及氣血俱虛便秘三類。 3中醫認為便秘的基本病機是什么? 飲食入胃,經過脾胃運化,吸收其精華之后,所剩糟粕由大腸傳送而出,即為大便。如大腸傳導功能失常,糞便在腸內停留時間過長,糞質干燥或堅硬,即可形成便秘之病。 祖國醫學認為,便秘的基本病變,雖屬大腸傳導失常,但與脾胃肝腎等臟腑的功能失調有關。如陽明胃熱過盛,熱灼津液,津傷液耗,腸道失潤;脾氣不足,則氣虛而傳送無力;肝氣郁結,氣機壅滯,則“氣內滯而物不行”,或氣郁化火,火邪傷津,亦可使腸道失潤;腎開竅于二陰而惡燥,又主五液,腎陰不足,則腸失濡潤,腎陽不足,則陰寒凝滯,津液不通。故四者功能失調,皆為便秘之由。 便秘一病,可概括為寒熱虛實四個方面。腸胃積熱者屬熱秘;氣機郁滯或飲食積滯,腑氣不通者屬實秘;氣血虧虛者,則為虛秘;而陰寒凝滯,滯液不行者,稱冷秘或寒秘。四者之中,又以虛實為綱,如熱秘、氣秘屬實,虛秘、冷秘屬虛。而寒熱虛實之間,常互相兼挾或演變。如熱秘誤治或失治,經久不愈,津液日耗,進損腎陰,而致津液不足,大腸失潤,其病由實轉虛。氣機郁滯,日久化火,則氣結與熱結并見。氣血虛弱者,易受飲食所傷,或情志怫郁,則虛實相兼。冷秘者,乃陽虛陰寒凝滯,但若溫燥太過,耗其津液,或陽損及陰,可見陰陽并虛之證。 總之,大腸的傳導功能失常是便秘發生的主要機理。 4熱秘的中醫辨證要點是什么? 熱秘的發生多由于素體陽盛或飲食辛辣厚味,或熱病之后,燥熱內結,灼傷津液,腑氣不通,而致腸道郁熱,失于濡潤。其主要見癥及辨證要點是內熱癥比較明顯,大便干結,腹部脹滿,按之疼痛,口干口臭,舌質紅,苔黃燥,脈象滑而數。另外,還可兼見一些內熱癥,如小便短赤、口舌生瘡、身熱面赤等癥。 5虛秘的中醫辨證要點是什么? 患者因勞倦過度,年高津衰、或病后、產后及失血過多,以致氣血虛弱。氣虛則傳送無力,血虛則大腸失榮,故見大便秘結或排便艱難。故對于虛秘又當分為氣虛便秘及血虛便秘兩個方面。 氣虛便秘的辨證要點及主證是:患者雖有便意,但每于臨廁而努掙乏力,掙則汗出氣短,舌質淡嫩、苔薄、脈虛,而兼有面色白光白、神疲氣怯、便后乏力等氣虛證。有時還會出現肛門墜迫,甚則脫肛等氣虛下陷證。 血虛便秘的辨證要點及主證為患者大便秘結如栗,因血虛而見面色萎黃無華、唇爪舌淡、脈細等癥,而兼有頭暈目眩、心悸等血虛證。血虛同時兼有陰虛者,還可見口干少津、五心煩熱等陰虛內熱之象。 6冷秘的中醫辨證要點是什么? 素體陽虛,或病后陽氣虛衰,以致陰寒內盛,凝滯腸胃,陽氣不運,津液不布,故而形成冷秘之證。其主要見癥是:大便艱澀、排出困難、腹中冷痛、四肢不溫、腰膝酸冷,舌質淡、苔薄、脈沉遲,而以大便艱澀,排出困難,腹中冷痛、四肢不溫、脈象沉遲為其辨證要點。其兼證有小便清長,面色白光白等虛寒之象。如屬寒實停滯,則證見大便秘結,腹痛脹滿,喜熱飲,畏風寒,脈弦緊有力等證。 7便秘的診治要點是什么? 便秘之病機,與肺、肝、脾、腎有關。按虛實分類,實證有熱結、氣滯;虛證有氣虛、陰虛、血虛、陽虛。便秘的治療,雖以通為主,但屬熱結者,宜兼瀉熱,氣滯宜行氣導滯,氣虛者益氣潤腸,血虛者,養血潤燥,陽虛者用溫腸通便之法。上述諸秘,有時單一獨見,有時相兼并見,故多種治法,應隨證靈活運用,如氣虛和血虛便秘,往往相兼出現,治療時,應根據氣血偏虛程度,采用益氣養血,潤腸通便之法。氣虛而兼陽虛者,則宜益氣潤腸,佐以溫陽通便之法。血虛而兼燥熱者,則以養血潤燥,佐以瀉熱通腑之法。因此,便秘的治療,不能機械地統用通下之法,而應根據不同的病因病機和臨床證候,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老年人便秘以虛為主,實者少見,虛中挾實者尤多,因此,臨證應辨虛實性質,以指導用藥。尤其重視飲食和生活的調節,注意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8何為宣肺通便法? 肺主宣發、肅降,從而維持了人體的新陳代謝。肺與大腸相表里,肺的宣發肅降,對保持大腸腑氣的通順,有著重要作用。若肺失宣肅,則大腸傳導功能失職,致大便秘結,或大便不通。用宣肺通便法,可收良效,如宣肺通便湯,藥用:桑白皮、杏仁、桔梗、枳殼、前胡、蘇子、瓜蔞仁、郁李仁、蘆根、甘草。用于肺失宣降,陰虛肺熱等肺系疾病而致的便秘,其效最捷,非承氣類、麻仁類方所能及。主要取其正本清源,啟上通下之用,為治病求本、通便之良法。 從另一側面講,大便通調,也有利于肺氣的宣降。因此通利大便,又是治肺病的一條途徑,保持大便通暢,有利于肺病的治愈。在治肺病的方劑中,加用通便藥,可提高療效,加速愈程。如在臨證中,用麻杏石甘湯加魚腥草、桑皮、大黃、瓜蔞,治療小兒肺炎,其發熱、咳嗽、肺部羅音均很快消失,說明通利大便,對治療肺病有一定的臨床意義。 8何為苦寒通下法? 寒邪化熱,邪熱傳入陰明之腑,或溫病熱入中焦,以及熱盛傷津,而致腸中燥結,大便不通,胸痞腹滿等癥。根據“實者瀉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的原則,可用苦寒通下法治療,用大黃、芒硝、二丑等為主藥,蕩滌熱結,輔以厚樸、枳實,行氣除滿。代表方如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復方大承氣湯等。 本法有峻下熱結,通腑消脹,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之功,適應于陽明熱結而致的多種病癥:①陽明腑實證:癥見發熱、脘腹痞滿,硬痛拒按,大便不通,煩躁譫語,甚則神昏不清,目睛不和,手足氵戢然汗出,舌苔黃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脈沉實。②熱結旁流,腹痛,按之堅硬有塊,下利清水臭穢。③里實熱癥而致的疼痛,癲狂。④中毒及血瘀癥。⑤熱盛而致的頭劇痛,咽喉腫痛,血熱妄行的衄血,吐血,可收上病下取、釜底抽薪之功。 本法治里實熱癥為主,如出現兼證、挾證,可與它法配合應用。氣機阻滯明顯者,可與行氣法同用,加枳實、厚樸、萊菔子等,如小承氣湯;津枯腸燥者,與潤腸通便法同用,加火麻仁、杏仁,如麻子仁丸;陰液虧損者,與滋陰法同用,加生地、元參等,如增液承氣湯;正虛邪實者,與補法同用,加黨參、當歸等,如新加黃龍湯;如熱毒壅肺,與清熱解毒法同用,加梔子、黃芩、連翹等,如涼膈散;如高熱、煩渴,與清氣法同用,加石膏、知母等,如白虎承氣湯,均屬苦寒通下法的范疇。 本法的應用非常廣泛,近年來用治急性單純性腸梗阻,麻痹性腸梗阻,蛔蟲性腸梗阻,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細菌性痢疾,術后腸脹氣,幽門梗阻,均有顯著療效。取“六腑以通為用”、“通則不痛”之義,并對一些熱性病,感染性炎癥病變,中毒性疾病,神經及精神系統疾病,均有良效,可使熱邪、炎癥、毒邪從大便排出。 9何為溫陽通下法? 本方適用于腸胃寒積里實,腹痛便秘,手足不溫,腹痛得溫則快,或下痢久而不止,脈沉緊者。 本法常以辛熱藥為主,適當配伍瀉下藥而成,用附子、干姜祛除寒邪,配大黃、芒硝攻下里實。因溫熱藥的劑量多于寒涼藥,瀉下作用仍然存在,但苦寒之性去,可達“去性取用”之目的,這是本類方劑配伍的一大特點,藥后可使寒積散,積滯行,大便通,腑氣暢而病愈。 本法常用方劑有大黃附子湯、三物急備丸、溫脾湯(大黃、附子、干姜、甘草、黨參)等。常用治急性腸梗阻、術后腸脹氣、食積、幽門梗阻等屬寒實者。 10何為潤下通便法? 大腸乃傳導之官,以通下為順,但要常潤不燥才能盡其責。若實熱傷津,陰液虧損,可致腸中燥結,大便秘結或秘塞不通。此類便秘,不宜猛攻,宜用潤下通便法,常用方劑如潤腸丸(當歸、生地、桃仁、火麻仁、枳殼)、五仁丸(桃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郁李仁、陳皮)、麻子仁丸(麻子仁、芍藥、炒枳實、大黃、厚樸、杏仁)。以油脂豐富的仁類藥、滋陰養血藥為主,適應于津枯腸燥、大便艱難,虛人、老人、產后便秘,痔瘡、肛裂、腸梗阻等。 11何為通下泄熱法? 熱毒壅結臟腑,氣血凝滯,輕則可為炎癥,重則發為癰腫,常見的有肺癰、腸癰、胰腺炎等。治療最宜通下泄熱,使熱毒消散下行,氣血通暢,炎癥消散,癰腫可消。 肺癰多為風寒傷肺化熱,或熱毒壅肺,熱傷血脈,蓄結而成癰膿。初期可見惡寒發熱,咳嗽氣急,胸中隱痛,或咳吐膿痰。成癰后可見咳吐濁沫膿血,狀如米粥,氣喘,發熱。治療以通下泄熱為主,初期可用麻杏石甘湯加魚腥草、瓜蔞仁、大黃;癰成后可用千金葦莖湯(葦莖、薏苡仁、桃仁、冬瓜仁)加魚腥草、大黃。 腸癰多由腸中熱毒郁結,氣血凝滯而成,可見發熱,口渴,右下腹脹痛拒按,甚者在痛處可捫及包塊,大便秘結。治療應盡早施以泄熱通下之法,常用大黃、銀花、連翹、黃柏、紅藤、敗醬草、蒲公英、地丁、冬瓜仁、丹皮等清熱解毒、涼血活血、通瀉之品,如《金匱》大黃牡丹皮湯,天津南開醫院經驗方闌尾化瘀湯(川楝子、延胡索、牡丹皮、桃仁、木香、銀花、大黃 ),闌尾清化湯(銀花、蒲公英、丹皮、大黃、川楝子、赤芍、桃仁、生甘草)。 急性胰腺炎是急腹癥之一,癥見上腹部疼痛,劇烈而持久,腹肌緊張,惡心嘔吐,發熱等,乃熱郁腑氣不通之證,治療也以通里攻下、清熱解毒為主法,常用大柴胡湯(柴胡、黃芩、芍藥、半夏、生姜、枳實、大棗),清胰湯(天津南開醫院經驗方:柴胡、黃芩、胡連、白芍、木香、元胡、生軍、芒硝)。 12中醫對熱秘如何治療? 熱秘即古稱之陽結,腸胃積熱是其主要病機,故治療宜清熱潤腸,方常用麻子仁丸,其藥物組成為:麻子仁20g,白芍15g,枳實10g,生大黃(后下)10g,厚樸10g,杏仁10g,白蜜12g。方中以大黃、麻仁泄熱潤腸通便為主藥,輔以杏仁之降氣潤腸,白芍之養陰,枳實、厚樸之下氣、破氣以行氣除滿,再加白蜜加強潤腸通下的作用。若病情重則可改用湯劑。大便干結而堅硬者,可加入芒硝以軟堅散結,瀉熱通便;如口干舌燥,津液耗傷者,可加入生地、玄參、石斛之類以養陰生津;如兼痔瘡、便血,宜加入地榆、槐花以清腸止血;如兼郁怒傷肝,目赤易怒,脈弦數者,宜加入蘆薈、朱砂(更衣丸)以清肝通便;如因痰熱壅肺,以致大腸結熱便秘者,宜加入黃芩、瓜蔞仁之類以清肺潤腸泄熱。 但須注意不可長期服用清下苦寒之劑,一般情況下當大便通后即應停藥,長期服用清下之劑易傷津耗液,對于便秘傷陰者可佐加養陰之品。歷代醫家所用方藥很多,如《類證治裁·大便不通)治熱秘用四順清涼飲(生大黃10g,赤芍10g,歸身10g,薄荷10g,炙甘草6g);火盛者用涼膈散 (生大黃12g,芒硝8g,梔子10g,薄荷8g,黃芩10g,連翹10g,甘草6g);或小承氣湯(生大黃12g,枳實10g,厚樸10g)。 13中醫對氣秘如何治療? 氣秘的病機在于氣機郁滯,故治宜順氣導滯,方常用六磨湯(《證治準繩》),其藥物組成:檳榔 18g,沉香6g,木香10g,大黃10g,枳實12g,烏藥10g。方中檳榔、枳實破氣下氣,檳榔并能攻下; 烏藥、木香行氣;沉香降氣;合大黃共奏理氣通下導滯之功。如氣郁化火,證見口苦咽干、苔黃、脈數者,加梔子、夏枯草之類清熱瀉火;七情郁結,憂郁寡歡者,可加柴胡、白芍、合歡皮之類疏肝解郁;如蟲積阻滯氣機者,重用檳榔,并加雷丸、使君子等;如跌仆損傷或術后腸粘連者,于理氣之外宜加活血化瘀之品,如桃仁、紅花之類;如痰飲阻滯氣機者,宜加皂莢、甘遂之類逐飲通下。 氣秘由于肺氣不降者,當肅降肺氣,因肺與大腸相表里,方用蘇子降氣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藥物組成:蘇子15g,半夏10g,陳皮10g,當歸10g,前胡10g,厚樸8g,肉桂6g,甘草6g,生姜 6g,大棗5枚。如中風、癱瘓致氣滯便秘者,可用搜風順氣丸(《類證治裁》),其藥物組成:生大黃12g,麻仁15g,郁李仁12g,山萸肉10g,山藥10g,車前子10g,牛膝10g,菟絲子10g,防風10g,獨活10g,檳榔12g,枳殼10g。 14中醫對虛秘如何治療? 虛秘可分氣虛便秘、血虛便秘、陰虛便秘三種。 (1)氣虛便秘:病機在于肺脾氣虛,運化失職,大腸傳導無力。治宜補氣健脾,常用黃芪湯,其藥物組成:黃芪30g,陳皮10g,麻仁15g,白蜜10g。本方以黃芪峻補肺脾之氣,為君;以麻仁、白蜜潤腸通便為臣;陳皮理氣為佐。氣虛下陷脫肛者,可加升麻、柴胡、桔梗、黨參,協同黃芪以益氣升陷。肺虛久咳短氣者加生脈散及紫菀、白前。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氣虛日久,服上方不效者,宜兼補腎,可用大補元煎加味。 (2)血虛便秘:病機在于血虛不能下潤大腸,腸道干澀。故治宜養血潤燥,方用潤腸丸,藥物組成如下:當歸15g,生地15g,麻仁15g,桃仁10g,枳殼10g。本方重在補血潤下,方中當歸、生地補血養陰;麻仁、桃仁潤腸通便;枳殼破氣下行。若血虛有熱,兼見口干、心煩,苔剝、脈細數,宜加生首烏、玉竹、知母以生津清熱;若津液已復而大便仍干燥者,可用五仁丸以潤滑腸道。 (3)陰虛便秘:病機主要在于陰虛不能下潤大腸,腸道干澀。治宜滋陰補腎,常用六味地黃丸,藥物組成:熟地20g,山萸肉10g,山藥10g,丹皮10g,云苓8g,澤瀉8g。并可加麻仁15g,玄參15g,玉竹15g,蜂蜜10g,以滋陰潤腸通便。此外《溫病條辨》的益胃湯和增液湯等亦可選用。 臨床上常見虛、實夾雜之便秘,如熱秘兼氣虛者宜黃龍湯加減,以芒硝、大黃攻下泄熱,以黨參、當歸補益氣血。 15濕滯便秘如何治療? 濕滯大腸,氣機不暢,便溏而滯,或有殘便感,或伴里急后重,可表現為大便難,此便秘的主要病機是濕滯大腸,因此清利大腸之濕,調達氣機是主要治則,治療分濕熱和寒濕兩種。 濕熱者,大便困難,努責不下,或里急后重,腹脹脘悶,便溏而滯,納呆,舌質紅苔膩或黃膩,肛門灼熱或腹中熱,可試用下方治療:枳實、黃連、白頭翁、厚樸、半夏、蒼術、澤瀉、葛根、防風等,水煎服。 寒濕者,大便溏滯不爽,腹脹或不適,舌質淡苔膩,納呆,困疲無力,胸悶脘痞,或下肢浮腫,可服下方:厚樸、枳實、蒼術、茯苓、砂仁、蘇子、干姜、桔梗、大腹皮、半夏等。 16中醫對冷秘如何治療? 冷秘即是陰結,其病機在于腎陽不足,陰寒內生,留于腸胃,陰氣固結,陽氣不運,使腸道傳送無力而排便困難,故治宜溫潤通便,方用濟川煎為主,其藥物組成為:當歸15g,肉蓯蓉20g,牛膝10 g,澤瀉10g,升麻10g,枳殼10g。方中肉蓯蓉溫陽補腎,并能潤腸以通便;當歸辛甘而潤,養血和血,又能潤腸;牛膝強腰腎,善于下行;澤瀉性降而潤,配牛膝引藥下行;枳殼寬腸下氣;升麻輕宣升陽,與當歸、肉蓯蓉相配亦可通便潤燥;升麻與澤瀉、枳殼相合,能升清降濁。氣虛者加黃芪。 老人虛冷便秘,尚可用半硫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其藥物組成為半夏、硫黃,其中硫黃性大熱,能補命門火衰,推動陽氣以疏利大腸,佐半夏之降濁,藥簡力專。如無成藥,亦可于方中加硫黃1~2克沖服。冷秘尚可用附桂八味丸,加肉蓯蓉、當歸、鎖陽,或用四神丸、理中丸等加味治療。 17麻仁潤腸丸的主要成分、用法如何? 麻仁潤腸丸是根據《傷寒論》中的麻子仁丸而制,用于大腸積熱所致之便秘。 主要成分:火麻仁200g,苦杏仁100g,大黃200g,枳實(炒)200g,厚樸(姜制)100g,白芍(炒)200 克。 以上六味,除火麻仁、苦杏仁外,大黃等四味粉碎成細粉,再與火麻仁、苦杏仁摻研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克粉末加煉蜜30~40克,與適量的水,泛丸,干燥;或加煉蜜90~100克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能:潤腸通便。 適應癥:適用于大腸積熱引起的津液不足,腸道失潤,脘腹脹滿,大便秘結。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丸,日服2次。 注意事項:孕婦忌服,氣血虧虛者不宜久服。 18通幽潤燥丸的主要成分、用法如何? 通幽潤燥丸來源于金·李杲《脾胃論》,后收編于《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處方:當歸24兩,枳殼80兩,紅花20兩,厚樸(姜制)80兩,郁李仁20兩,黃芩(炒)80兩,火麻仁20 兩,熟大黃80兩,生地黃20兩,熟地黃20兩,檳榔(炒)20兩,木香10兩,桃仁20兩,大黃40兩,杏仁 20兩,甘草10兩。以上16味,共重560兩,煉蜜為丸,每丸重三錢。 功能:清熱潤燥,通幽利便。 適應癥:大腸熱盛,風熱秘結,年老久病陰虛便秘。 用法用量:每服一丸,日服二次,溫開水送下。 禁忌:孕婦忌服,年老久病者不宜久服,忌食辛辣動火之物。 19通便靈的主要成分、用法如何? 通便靈是根據《時方妙用》中的更衣丸(蘆薈、朱砂)去朱砂加琥珀制成的中成藥。 主要成分:蘆薈、琥珀。 功能:清熱潤腸,調肝益腎,寧心安神,寧心安神,交通水火。 適應癥:適應于習慣性便秘,大便燥結或因大便數日不通而引起的腹脹腹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