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一位皇帝,他體態肥胖,個子還矮,行動不便,甚至是殘疾,他走路之時還需要兩個內侍攙扶著,就這還會跌跌撞撞,以這樣的身體條件想要繼承皇位,實在是有些說不過去。比如皇帝若是御駕親征的話,恐怕這樣的皇帝一上場,想必士兵們也不會漲太多的士氣,而且一國帝王是這樣的形象,這可是讓那些覬覦中原王朝的蠻夷之人有了笑柄,最起碼也該是相貌端正,身材中等。這位皇帝就是明仁宗朱高熾,他的父皇正是明成祖朱棣,那么一向尚武的朱棣會選朱高熾為皇帝呢? 從綜合條件來考慮,其實朱高熾是最適合的繼承人,首先就是歷朝歷代基本沿用的嫡長子繼承制,朱高熾是朱棣和許皇后的長子,而且相傳他還是孝文皇后徐氏夢見有冠冕執圭者上謁而生出來的。 若是朱棣執意要換繼承人的話,恐怕滿朝的文武大臣就都會反對,這可是中原王朝的傳統慣例,若是隨便違背,廢長立幼,很可能被認為是昏庸帝王的。如此嫡長子繼承制成為了朱高熾的最大優勢,他的繼承人之位是理所應當的。 朱高熾雖然身體較弱,但他的腦子可不笨,相反還很聰明,專心致志于經籍和文學,教他的老師都很喜歡他。后來更是在“靖難之役”中立下大功,朱棣起兵后,他則留守北京,守護者他們的大本營,當時建文帝派出大將李景隆率領著五十萬的大軍,而朱高熾這邊只有萬人軍隊,但在他的帶領下,他們成功守住了北京城,當建文帝使出反間計,許諾朱高熾封王的時候,朱高熾絲毫沒有動搖,將書信送到了朱棣面前。由此看來,朱高熾并非身無長處,相反他很適合后方指揮,而不是親身臨陣,如此他完全可以做一名皇帝。 康熙因為疼愛四阿哥胤禛的兒子弘歷,而順帶重視胤禛,果真日后胤禛成為了雍正皇帝,這是雍正繼位的一個說法,雖沒有太大的可信度,但若是真的有隔輩親的話,這放在朱高熾身上是很適用的,他有一個兒子朱瞻基,聰明伶俐,能力突出,朱棣十分疼愛孫子朱瞻基。 當朱棣北伐的時候,往往會將朱瞻基帶在身邊,當朱瞻基在一戰中遇險之時,朱棣很著急,命令軍隊急速出擊,救回皇太孫,這可是他們的兒子都沒有享受過的待遇,這樣看來,朱棣很有可能因為喜愛朱瞻基而決定讓朱高熾即位,日后他親自培養出來的朱瞻基也很有可能繼承皇位。 而且這隔輩親可不僅僅是朱棣和朱瞻基之間的,還有朱元璋和朱高熾之間的,朱高熾的能力是被朱元璋認可的,有一次朱元璋派他去檢閱軍隊,但朱高熾很快就回來了,給出“清晨太冷,讓士兵們吃完飯再檢閱”的理由,這讓朱元璋大為滿意,還有一次,朱元璋讓他批閱幾份官員奏章,只見朱高熾有條不紊地將奏章分為文武兩類,各自處理,很快就做出了報告,這讓朱元璋被他的行政能力所打動。 朱棣本人是不大滿意朱高熾這個兒子的,他一生尚武,南征北戰,有著一身本領,怎么可能看著兒子連走個路還跌跌撞撞的呢?相比朱高熾,他更加偏愛兩個年幼卻好武的兒子朱高燧和朱高煦,經常帶著他們去打仗。 朱高煦是位優秀的軍事將領,他在靖難之役中立下大功,還在朱棣身處險境之時,多次營救朱棣,朱棣認為朱高煦很像他,甚至還暗示要將皇位傳給他,這讓朱高煦洋洋得意,恃功驕縱。其實在朝廷商量立儲之事時,也有人支持朱高煦,但他實在是仗著功勞做了許多的不法之事,最終還是認為朱高熾仁賢,而且考慮到對皇孫朱瞻基的喜愛,所以朱高熾被立為太子。 朱高熾即位后,在位期間為政開明,發展生產,與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許多舊臣,平反了許多冤獄,廢除了許多苛政,在軍事上,修整武備,停止了永樂時期的大規模用兵。 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為仁宣之治打下基礎。這樣看來朱高熾不尚武的性格倒是恰恰符合當時明朝的國情,過度的窮兵黷武很有可能讓一個國家從此走向衰弱,此時的明朝正是需要休養生息的政策。只可惜朱高熾僅在位一年就去世了,他死后,嫡長子朱瞻基繼承皇位。 朱棣心中不愿意選擇朱高熾,但是礙于種種外界條件,比如祖制,也比如大臣的意見,只能選擇與他不像的朱高熾,而放棄與他相像的朱高煦,但事實證明,他做出的選擇是正確的,朱高熾才是最適合繼承皇位的人,只可惜是太過短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