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應該讓著小孩嗎? 網上一個十幾秒的視頻,真實展現了父母與孩子在家玩游戲的后果,一幕幕看得人哭笑不得。 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和家人下五子棋,眼看「輸局」已定,小男孩垮著臉請求道:「你讓我一兩子。」 可沒想到得到的答復卻是:「我還要贏錢啊。」 男孩一聽這話,兩只手交替著不停地抹淚:「那你贏錢我就贏不了啦!」 看到家人沒有絲毫退讓的意思,小男孩也不服軟,決定「廝殺」到底。 明明是一場親子游戲,卻彌漫著硝煙的味道。 毫無懸念,男孩落敗了。 他眉頭一揚,奶兇奶兇的,帶著哭腔狠狠甩出一句話:「我以后再也不跟你下棋了。」 視頻雖然看起來有些好笑,但其實孩子怕輸的背后,卻是我們應該正視的問題。 兒童發展心理學認為:孩子怕輸是一種正常現象,從2歲起自我獨立意識逐漸萌芽,總希望比別人強,獲得關注和贊賞,一不如人就傷心失落。 孩子「去自我中心化」需要一個過程,期間父母的理解和引導尤為重要。 網友紛紛調侃,這位家長太無情、太要強了。 事實上,很多父母做不到如此「狠心」,害怕玩的過程中輸,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和興趣,所以故意輸,總讓孩子贏。 這樣只有一種結果,孩子心理優越感太強,抗挫力差,一時失利就可能是毀滅性的打擊。 父母的精心陪練,可能養出一個輸不起的孩子。 生活不會陪孩子演戲。失敗的體驗之于孩子,到底是刺向自己的矛,還是保護自己的盾,都藏在父母的態度里。 怕輸的孩子,到底在怕什么?在鄭州一次平衡車比賽現場,一個2歲女童因為跑了倒數,忍不住掉淚,媽媽連拉帶拽把她拖下場。 「你有什么臉好哭?全程在那遛彎,你想什么呢?」 看著暴跳如雷的媽媽,小女孩弱弱地保證:「我下次好好跑。」 媽媽不但沒有罷休,還拉著孩子的衣服前后推搡,甚至「啪」地打在她的頭上,一下,又一下。 整整持續了10多分鐘,接下來的舉動更讓人大跌眼鏡。她把孩子丟在一邊,不見了蹤影。 被拋棄的小女孩像失去了整個世界,茫然無措地站在那兒,哭得上氣不接下氣。旁人都看不下去了,紛紛上前安慰。 可憐的孩子。 只有2歲的她,關于輸贏上的第一課就是:不能輸,只能贏。 媽媽的目的達到了,孩子之后更怕輸了,她怕的不是輸掉比賽,而是輸了媽媽的愛。 小小的心靈感受到的可能是:媽媽愛的是她的成績,只有表現好,才能得到媽媽的笑和擁抱。 這種有條件的愛,會讓孩子時刻處于被拋棄的恐懼中,無法構建起穩定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這種意識會在孩子心里扎了根,贏是為了討好,比享受過程的樂趣,收獲什么更重要。 13歲的曉曉是個不折不扣的學霸,順利考入了一所名牌初中。 在一次單元測試中,考了全班第五,她就認為這簡直是人生的「污點」,甚至失去斗志,不想上學。 一向嚴厲的母親更是雪上加霜,狠狠批評了她一頓。 「我不想活了。」曉曉一氣之下想到了自殺。她拿起美工刀割傷了自己的手臂,幸好沒有生命危險。 她哭訴道:「親戚的孩子,我爸媽朋友的孩子,全是尖子生,他們一見面就拿成績做比較,我怎么能不拼命學?」 一次失敗就變成了一道過不去的坎,為什么? 沉重的壓力讓她無法接受比別人差,輸了之后得到的不是安慰和鼓勵,而是斥責和打擊。 她怕的是成績落后嗎? 早已把外來的評判內化成對自己的預期和動力,她真正怕的,是負面評價。 成長必然面臨大大小小的挫折,「不能輸」三個字就是孩子心頭的緊箍咒,越念越緊,最后輸了自己。 輸不起的孩子,輸在哪里?在《兒童發展心理學》中講過一個案例。 「你是一個明星,Jake,你是勝利者。」一對父母每天都這樣夸獎10歲的兒子。 Jake也想成為父母的驕傲,可是,寫作對他來說太難了,他開始慢慢懈怠; 他擊球不錯,但當教練提醒他提高防守時,Jake含糊地說了聲謝謝,就不再嘗試了; 當音樂老師覺得小號不適Jake,建議他嘗試另一種樂器時。Jake從此再吹小號了,也沒再學其他樂器。 但他仍然每天帶著小號上學,因為不想讓父母知道他們的「明星」再次失敗了。 斯坦福大學一項心理學研究表明: 從小被夸聰明的孩子,在成長中會表現出強烈的競爭意識,同時也更容易在困難時不接受任何挑戰。原因是害怕失敗了,別人會懷疑自己不聰明,所以選擇不嘗試。 「明星」這頂帽子的高壓和禁錮,既壓制了孩子承認失敗的勇氣,也挫傷了正面迎擊挑戰的自信。 贏的反面是什么? 或許不是輸,是恐懼和逃避。 孩子怕輸,有時只是單純畏懼,更多時候是缺乏底氣。 因為沒有體驗過那種苦和痛,便學不會如何處理消極情緒。 因為一直不用直接面對失敗,便沒有能力和信心承擔后果。 因為不能正確理解競爭,把輸當做是可恥的事情。 他們的對手不是別人,是自己,一個低自尊感、脆弱的自己。 人生海海,挫折和失敗紛至沓來。 贏在最后的孩子也會消沉和迷惘,但總有一股力量,支撐著他們掙扎后再出發。 這股力量源于自我,但最初源于父母。 父母夠強大,孩子輸得起父母的輸贏觀,決定著孩子如何看輸贏、看自己。 當我們把成功的定義狹隘地理解為超過別人,甚至因虛榮或自卑,把孩子的成敗當成自己的成敗,孩子怎么會不焦慮? 父母更要明白,挫折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寶貴的財富。我們要從內心深處相信孩子,無論輸贏,永遠愛他。 一位爸爸帶著3個孩子去吃冰淇淋,孩子們直勾勾地盯著冰淇淋狂叫。 其中一個男孩滿懷期待地問爸爸:「我可以吃草莓口味的嗎?」 爸爸卻一口拒絕:「你害我們輸了比賽,沒資格吃。」 男孩立即緊張地道歉,爸爸冷冰冰地指責他是個沒用的家伙。 男孩眼眶泛紅地走到一邊,低著頭解釋:「我已經盡力了。」 旁邊一位顧客把一切都看在眼里,他請求這位爸爸給男孩買冰淇淋,甚至愿意自己出錢。 「人生本來就充滿挫折和挑戰,他早晚會體會到這件事,他現在需要知道爸爸是我永遠的精神支柱。你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請買冰淇淋給他吧。」 孩子需要知道,失敗的他沒有被丟下,這才是越來越強大的鎧甲。 前不久,馬伊琍女兒愛馬參加第29屆全國體育舞蹈錦標賽。 作為曾經的業余組單人拉丁舞一等獎得主,自然是志在必得。然而,意外的是她止步于48強,冠軍大門早早地關閉了。 爸爸文章什么也沒說,讓女兒坐在自己腿上,默默撕掉背后的號碼牌,輕撫著女兒,陪著她度過最失落的時刻。 這樣溫情的安慰何嘗不是一種力量。 接下來,愛馬在雙人舞比賽中摘得桂冠,文章則躲在女兒背后偷偷抹淚。 強大的父母,允許孩子輸,看得見孩子的情緒,用柔軟和信任為孩子賦能,教會他做真正的強者。 張偉麗取得UFC世界冠軍后,說了這樣一段話: 「我尊重每一位對手,別人的失敗不會讓我開心,我的信心建立在我的訓練和我的團隊上。」 比起成績,更令人欽佩的是,她對成敗、競爭和對手的理解。 她的信心建立在自我認同上,成就感來源于不斷地自我超越。 這才是應該教給孩子輸贏的真正意義。 用成長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一時輸贏不會放大到影響整個人生。 成功的標準多樣化,比上次進步一點是成功,從錯誤中學習到也是成功。 告訴孩子競爭的真實規則,是有輸有贏,有對手也有合作。 努力贏,也積極面對輸,所有的經歷都是財富,所有的努力終有回報。 愿你有輸得起的胸襟,也有贏得起的自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