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醫經絡等理論的逐漸普及,流行起一種時髦的健身方式——敲膽經。 門診上也經常見到這樣的患者,在給醫生敘述病情的時候,說他怎么樣健身、敲膽經如何如何。 有些患者敲膽經,確實身體的病癥有所緩解和改善,但是同樣的健身方法,還有些患者鍛煉之后卻出現明顯的不適,比如:頭暈、惡心、身體發熱、乏困無力、煩躁、失眠、月經不調等等,還有其它一些頭面部上火的癥狀。 這是為什么呢? 醫案:敲膽經引起煩躁和失眠 2007年9月,我在門診就遇到這么一位姓楊的患者,這是一位中年女性。 這位婦女患的是慢性胃炎,用中醫來辯證就是脾胃虛弱一類的病癥,可是她自己心眼兒很小,又愛生氣,性子還特別急躁,看了幾次中醫,換了好幾次大夫,稍微吃上三五副藥不見效,就覺得不對證,又去換另外的大夫,因此看病看了幾年,走馬燈兒似的不停地換大夫,四處求醫,病反而越來越加重了。
首先,她性子急,還愛生氣。很多病癥和情緒不無關系,現代中醫調理確實是需要一點時間。愛生氣、急躁的人肝火會特別旺盛,肝膽相照,此時會有一定的影響。肝木過旺則容易克脾土,還會加重脾胃虛弱的問題。 有句話說得好,最好的養生就是養心。養好心,讓自己平靜下來,許多疾病也會有所好轉。 其次,她的病證主要是脾胃虛弱的緣故,病主要在于脾胃而不在于膽,再加上她敲的時間過長、力度過大,導致膽經的火氣上升的緣故,因此不但胃病沒有治好,反而引起了煩躁和失眠。 中醫治病的特點是辨證論治,經絡療法屬于中醫的治法之一,自然不能違背這個原則。 人體有十二條經絡,分別對應身體內部的各個臟腑器官,臟腑的病變往往可以通過經絡顯示出來。 反之,也可以依據身體外部的異常征象,判斷具體是哪條經絡、哪個臟腑出現問題,從而通過調整經絡(比如敲膽經)、理順臟腑的氣血來解決這些問題。
陽經穴位多具有發散、升提氣機的作用,如果氣機不升出現乏困無力、精神倦怠,胃、子宮等內臟下垂等病癥時,就要通過陽經來治療; 陰經穴位多具有滋陰、斂降的作用,如果出現面紅目赤、頭暈耳鳴、失眠多夢等這些病癥的時候,就要通過陰經來治療。 比如,心腹、婦科的病變屬于陰虛的較多,可以通過任脈來治療;頸椎、腰椎的病變,性功能障礙等屬于陽虛的多,可以通過督脈來治療。 此外,經絡療法絕不是簡單的敲敲打打,用艾灸或者循經罐沿經絡更深層次的疏通才更有效。 膽經位置在哪里呢? 膽經是在身體外側,從眼睛到腳趾的一條經脈。經絡巡行圖很復雜,但簡而言之就是在身體的外側。再具體來講,膽經就在我們外側褲縫。 手勢:微握拳,拳面,有節奏拍打 膽經氣機不暢、平素陽虛的人可以敲膽經。 敲膽經可以疏通經絡、排出病邪,不僅可以治療膽經的病變,同時還可以改善胃腸功能。但膽經終歸屬于人體的陽經,敲膽經是把人體的氣機往外發散、往上升發的。 對于陰血虧虛的病人,尤其是已經出現了虛火上升的癥狀如頭暈惡心、乏困無力、煩躁失眠以及牙痛的時候,敲膽經反而會加重病情。 簡單來講,此時人體就像是快要燒干的開水壺,敲膽經相當于加火,肯定越燒越干,人剛開始會覺得很精神,后面陰津虧損得厲害,病情越來越嚴重。 膽屬陽經,陽虛的人敲膽經,可以起到振奮人體的陽氣的作用。很顯然,對于陽虛的病人敲膽經有可取之處,是會有效果的。 如果身體已經出現了上虛火的癥狀,不聽醫生的囑咐,還要不斷地敲,那就是執迷不悟了。這時候建議可以食療,吃些清肝火的食物或養肝茶之類。
如果患者本來就是虛證,你還用瀉藥來治他,如果患者本來身體內部就有瘀滯,你還要給他用補藥,這就犯了“虛虛實實”之誡。 對經絡穴位的良性刺激能夠疏通氣血、平衡陰陽,有利于健康養生,對經絡的不良刺激也會造成疾病。即使同一個穴位由于補瀉手法的不一樣,效果也有很大的差異。 一般而言,順時針捻轉行針為補法,逆時針則為瀉法;手法很輕柔,進出針都很慢為補法,手法很重,進出針都很快為瀉法。 按摩也是同樣的道理,大幅度地重手法操作也屬于瀉法。不懂手法胡亂地按壓身體的某些部位和經絡,是不能達到預期效果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