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西,經鹽水溝、古關壘,終于到達了古老的龜茲古國(庫車)。龜茲地區的佛教石窟有十幾處,最大的是克孜爾及庫木吐喇千佛洞,是龜茲藝術黃金時期的代表。 克孜爾千佛洞開鑿于公元三世紀,是我國開鑿最早的大型石窟群,也是唯一一個有鳩摩羅什雕像的石窟,來克孜爾千佛洞的游客很少,相比起敦煌莫高窟和河南龍門石窟 ,可以用門可羅雀來形容。景區目前只開放了六個洞窟,每個洞窟也不大,但這個石窟是國內唯一一個可以拍照的石窟,據說之前也不允許拍照,但是當地政府看游客實在是太少了,只好用允許拍照來吸引游客。 從景區大門通往石窟需要步行走過一條長長的甬道,路上還差點踩到一條蛇。 古西域36國時期,龜茲古國的藝術風格盛極一時,克孜爾是其中的佼佼者,克孜爾在維語中是“紅色”的意思。克孜爾千佛洞東西向綿延三公里,分谷西、谷內、谷東和后山四個區域,景區內有編號的洞窟269個,加上未編號的近350個,另外有88個殘存壁畫的洞窟。克孜爾千佛洞宣揚的是小乘佛教思想的佛陀觀,是小乘佛教“說一切有部”的重要據點。 前往佛窟的途中遇到一群雞,好像很兇的樣子,沒敢靠近,怕被追著跑~ 鳩摩羅什或許是龜茲(庫車)最出名的人物,克孜爾千佛洞這尊鳩摩羅什的造像,也許很多人都曾來此瞻仰過,但卻沒人知道他是否在石窟中面壁冥想。導游姑娘說之前曾有個內陸的僧人來此地參觀,從景區大門一步一拜,一直到鳩摩羅什的雕像前。我可以理解,下跪不是有所求,而是以最高禮節表達自己的景仰,否則那些心心念念奔騰于胸中會沒有出口。 因為想來庫車,來之前特意去書店找《鳩摩羅什》,多少看了一點。 鳩摩羅什出生在龜茲,就是如今的新疆庫車。鳩摩羅什從小天資聰穎,三歲認字,五歲開始博覽群書,七歲跟隨母親一同出家,游學天竺,通曉梵語,又擅漢文,佛學造詣極深。鳩摩羅什家族與佛教有著不可言說的緣分。 公元344年鳩摩羅什出生在龜茲王族,父親是天竺國相之子鳩摩炎,鳩摩炎出身于印度權貴家庭,年少出家,遇到鳩摩羅什的母親之前,本想安心為僧,不曾想陷入愛情,便是萬劫不復,為龜茲公主不惜還俗。不做和尚也罷,還不遠萬里入贅到龜茲國公主家,能在俗世相隨相伴也好,沒想到這位龜茲長公主在生了兩個兒子之后決定選擇剃度出家,而且,帶走了年僅七歲的羅什。鳩摩羅什有母親王族身份的庇護,又有祖父家族在印度的人脈,游學天竺數年,精通大乘小乘,回國后即成為西域眾國膜拜的圣僧。 無奈生逢亂世,作為極富號召力的西域精神領袖,成為軍閥政客爭搶的對象,苻堅派呂光率十萬大軍攻打龜茲,只為迎請鳩摩羅什。后來鳩摩羅什娶妻生子,成為他一生遭人詬病的污點。即便如此,仍不改初衷,東傳大乘佛學。鳩摩羅什是混血,又出身王族,長得清秀俊美,他翻譯的佛經更是文如其人, 比如《金剛經》中耳熟能詳的那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鳩摩羅什的余生再也沒有回到龜茲,后來一直在長安草堂寺譯經弘法。公元413年,鳩摩羅什在長安圓寂,在逍遙園火化,圓寂前曾說“今于眾前發誠實誓,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爛。”公元413年,大師圓寂,荼毗后果然舌根不爛。大師圓寂時叮囑弟子,要將火焚之后的舌舍利運往涼州鳩摩羅什寺(今甘肅武威 )供奉,舌舍利而今還在,世界上唯一一顆三藏法師舌舍利子,所以才有了兩個羅什的舍利塔。一個在西安,一個在武威。 克孜爾千佛洞是龜茲石窟中保存最好的,也是名氣比較大的,龜茲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菱格壁畫。 小乘佛陀觀,意思是崇拜唯一的佛——釋迦牟尼和他的接班人彌勒菩薩,其他的佛教形象都是圍繞釋迦牟尼和彌勒菩薩所設置。克孜爾千佛洞洞窟壁畫是佛教故事的海洋:本生故事、佛傳故事(克孜爾110窟集中了61幅佛傳圖,世所罕見)和因緣故事。 古時佛教進入西域后出現了兩個佛教文化中心,古代的于闐古國(和田)和龜茲古國(庫車)。地處絲綢之路北道中樞地區的龜茲,成為了東西方四大文明的交匯地:古希臘文明、古波斯文明、古印度文明及中華文明。龜茲佛教以小乘佛教為主體,兼有少量大乘,總體龜茲石窟除了印度、希臘羅馬、波斯文明外還受粟特、回鶻等西域文化影響,各石窟又各有特色,整體風格接近。 龜茲石窟從誕生走向衰敗主要經歷了幾個時期,一,初創時期——3世紀末~4世紀中,以天竺犍陀羅風格為主。二,發展時期——4世紀中~5世紀末,發展中的龜茲石窟融合了東西方文化影響,初創了龜茲本地化的石窟建造風格。三,繁榮時期——6世紀~7世紀,漢唐中原文化西傳,大乘佛教傳入龜茲,導致石窟建造風格受到中原文化影響。四,衰落時期——8世紀~9世紀中。 ![]() 克孜爾千佛洞洞窟中的壁畫有著很濃郁的印度風格,由于西方探險家的掠奪,更因為山體石質疏松,保存下來的壁畫并不多。 ![]() 克孜爾千佛洞洞窟中的壁畫本身的藝術造詣與莫高窟、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比較也稍顯遜色,但是壁畫的菱形格構圖和故事性,以及紅、綠、藍三色配比卻是中國石窟中獨一無二的。藍色顏料是來自阿富汗出產名貴的青金石,由此推測古代龜茲古國還存在著一條”青金石之路“。 ![]() 克孜爾千佛洞壁畫用到了“異時同圖”的手法,如舍身飼虎等,這也影響到了敦煌的壁畫。在人物面部形象的刻畫上,使用白色勾勒眉、眼和鼻用,產生立體的感覺,這是西域特有的繪畫技法,不但在西域流行,更對敦煌早期的壁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敦煌畫家稱之為“小字臉”。 克孜爾石窟的壁畫還分為龜茲風,漢風,回鶻風。我們請了講解員,講解員是位維族姑娘,對洞窟內壁畫的介紹還停留在背誦解說詞的水準。 ![]() ![]() 天宮伎樂壁畫繪于公元5世紀,內容包含說法圖,拿樂器:里拉,橫笛,托盤散花,阮弦,箜篌,托盤散花,五瓔珞,琵琶,嗶哩,巴拉曼,銅菝,排簫,答蠟鼓,寶鏡。壁畫中還有思維菩薩,供養人和交腳菩薩。 ![]() ![]() ![]() 【克孜爾千佛洞主要洞窟壁畫內容及看點】 克孜爾千佛洞第十四窟 約為六世紀隋唐時期。方形窟不置壇,與中心柱窟主室功能相似。窟頂山巒形狀菱格內因緣故事及本生故事非常精彩。出現梵天五髻千達婆。 克孜爾千佛洞第二十七窟:多龕窟 魏晉南北朝講經窟,是克孜爾千佛洞佛窟中唯一個大乘佛教洞窟,其壁畫內容有兜帥天宮說法圖等。七世紀唐朝壁畫采用凹凸暈染法,十三世紀后后壁摸出很多手印。 克孜爾千佛洞第十窟 約為公元五世紀的僧房窟,內有壁爐,窗戶設計防風沙。 克孜爾千佛洞第三十四窟 約為公元五世紀的僧房窟,七世紀改為中心柱窟。壁畫內容為大雁,月兔,雨神,金翅鳥,風神。 克孜爾千佛洞第三十八窟:伎樂窟 第三十八窟保存有藝術價值極高的兩列“天宮伎樂圖”,享譽中外。月光王施頭本生。主室頂部的菱形格構圖里,一層本生故事一層因緣故事交錯排列。本生故事來自古印度人世輪回的觀念。因緣故事是釋迦牟尼成佛后四處說法、弘揚教義、普度眾生的事跡,是佛傳的一部分,故也稱因緣佛傳。因緣故事均是佛居中,兩側是佛度化的對象。 克孜爾千佛洞第八窟:十六佩劍者窟 十六身供養人像,著鑲邊翻領長外衣,腰扎聯珠帶。為龜茲流行的世俗裝束。頭光者可能是國王和王族。第一人右手舉一燈,是本窟主要供養者。人物形象均留中間分梳的齊頸短發,這是古代龜茲人流行的發式。據《新唐書-西戎傳》,龜茲“男女皆剪發,垂與項齊”,石窟供養人形象與記載完全相符。龜茲供養人。佛傳故事八王爭分舍利。 克孜爾千佛洞第十七窟:菩薩天井窟 公元六世紀隋代窟,立佛像。多數學者認為是大乘佛教的盧舍那,有“法界人中像”、“宇宙佛”等稱謂。 克孜爾千佛洞第三十二窟 繪于五世紀,最早開鑿為南北朝,有小兒散花供養佛,提婆達多砸佛祖,佛度惡牛等佛傳故事。 克孜爾千佛洞第七十七窟:像群窟 三世紀末四世紀初,魏晉南北朝時期,屬于大像窟。前室損毀,后室擁有平棋頂。早期繪畫不太規整,頂部繪畫人物早期形象:腿短,五官集中,波浪式。內容為天人,伎樂天,山水禪修圖,還有金剛像。 ![]() 站在石窟內向外望去~ ![]() ![]() 參觀完了洞窟,看著地圖向洞窟的后山繼續走,發現后山也有很多沒有開放的洞窟,我們進入后山的時候沒有看到一個游客,后來路都沒有了。 ![]() ![]() ![]() ![]() ![]() 沿著無名小道一直走到頭,是一處環形的巖壁,上面有泉水流下,落地之后形成了山泉。 ![]() 巖壁濕滑,上面長滿了青苔。在 南疆 庫車 這樣干燥的地方,居然有天然的泉水,站在這里,干如烈火后仿佛也能感受到一絲清涼。 ![]() 部分未對外開放的石窟 ![]() ![]() ![]() 【克孜爾千佛洞石窟壁畫特點】 從石窟看龜茲佛教藝術,有以下幾個特點: 1 首創中心柱模式,以塔為中心的本土化; 2 大像窟形制可能是大佛像的源頭:龜茲地區十余處大像窟,克孜爾六處。最大的77窟大佛像建于4世紀。比內陸最早的大佛像早了近一個世紀。如果克窟77窟大佛早于著名的巴米揚大佛,那么克孜爾應是大佛像的發源地。 3 采用菱形格壁畫構圖,龜茲石窟獨有的藝術表現形式,多繪于洞窟券頂,以紅、白、藍、綠等色相間排列。菱形格由數座山峰組成,山峰內還常點綴花草紋,并繪有動物、樹木等。格內通常繪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 4 壁畫題材天相圖和天宮伎樂,是伎樂圖的源頭; 5 壁畫繪畫技法上繼承印度波斯,創新和發展了暈染法,對敦煌早期壁畫產生影響; 6 獨特龜茲供養人題材,大翻領毛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