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風后遺癥(半身不遂)的描述,歷代醫家都有相關立論。最早見于《內經》,書中把半身不遂稱為“偏枯”、“身偏不用”等。半身不遂多出現在中風之后,為中風后遺癥的表現,臨床上多表現為半身不遂。就其病因而言,歷代醫家都有相關論述。唐宋以前醫家對中風的成因多從“內虛邪中”立論。《靈樞、刺節真邪論》說:“虛---,邪客于身半,其入深,內居營衛,營衛衰,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宋、嚴用和對其病因論述更為具體,他說:“營衛失度,腠理空疏,邪氣乘虛而入,極其感也,發為半身不遂”。金元時代,許多醫家提出了內在因素導致半身不遂的觀點,如劉和間(金代醫家)的。 患者中風后早期推拿手法宜輕而不宜重,而后遺癥期的治療手法宜用中力或重力為好。推拿治療中風病的具體手法,分為頭頸部、背腰部臀腿部和上肢部的推拿手法共四部分。 一、頭頸部的治療手法 1、患者俯臥位,醫者雙手拇指沿肩上線由內向外反復點壓揉撥5-8次,然后醫者在頸部兩側做常規推拿按摩手法。如拿法、揉法、滾法、摩法、捏法等。然后在用雙掌擠壓法擠壓頸部兩側的肌肉從大椎穴至風池穴。 2、在頭部采用常規推拿手法,沿頭部經脈線由前至后循經按摩。可采用壓法、點法、按法、揉法、鉗行捏拿法、干梳頭法、抓球法等。點按上星、百會、四神聰、護腦、風池、風府等穴位。其中,對雙風池、風府三穴進行重點的長時間的點、壓、揉顫等手法按摩。在患者可接受的情況下,手法宜重,指力直達于顱內。具體手法如下:點壓風府穴時,用力方向朝向上星穴:對左右風池穴,用力方向應分別朝向對側的額角。此手法對疏通經絡和擴張腦血管,建立腦部的側支循環系統可起到十分明顯的效果。此處按摩時間宜長,10分鐘左右為好 二、背腰部的治療手法 1、患者俯臥位,醫者站其側,先在患者背部沿督脈與膀胱經由上至下施行直推、以反向兩肋側的分推,每個動作施術5-8次。 2、依膀胱經循行方向施行掌揉法、搓擦法、摩法、肘揉法等常規按摩手法進行大面積的宏觀調整治療。 3、用拿脊法在脊柱兩側膀胱經線施術。雙手在脊柱兩側四指在前拇指在后拿住皮膚,在腰部由下至上施行捏拿,直至肩部為止。也可在向上捏拿的同時配合提拿法。方法是每向上捏拿四寸左右即向空中提拿1次,交替進行。施術時,手法力度適中。不可暴力施術。也可采用兩手在一側膀胱經同時使用,再左右交替治療。 4、壓脊法醫者右手無名指、小指彎曲。拇指壓于指背側上形成空拳,食、中二指呈勾狀,用第二指骨背側面按壓在脊柱兩側的皮膚上,由上至下點壓脊柱兩側華佗夾脊穴,施術8-10次,力度由輕至重。如患者體型過于肥胖,醫者可將左手按于右手背上幫助用力。醫者也可采用雙手拇指壓脊法。在脊柱兩側進行治療。 5、顫掌壓脊法患者俯臥位,醫者站其側,醫者用單掌或雙掌壓在患者的脊柱上,從上至下,邊顫邊壓邊往下走,直到骶部為止。 三、上肢部的治療手法 在患者上肢部采用常規手法按摩。可用推、揉、壓拿搓、擦滾等手法,點壓肩俞、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并屈曲肘關節:上舉上臂(活動肩關節),環轉搖臂以防止久病不動造成肩關節周圍炎。到此中風病的推拿治療就全部接束。患者結束治療以后先不要下地。在床上休息10分鐘為好。患者回家以后在床上躺著要多做登空動作和活動肩肘關關節。以加強鍛練。待能下地以后,還要練習多走路。還要手握橡膠圈鍛練手部的握力,再用手拿筷子練習加小木塊或小木棍的方法,以鍛煉手部的活動能力,盡可能的多做功能鍛煉。可達到更好的恢復效果。 四、臀腿部的治療手法 對于臀部和雙腿后部的治療,條件允許可使用踩躋法。臀腿后部的肌肉十分發達,以致常規的手法按摩對臀腿后部的穴位與經絡的刺激力度不及踩橋法所達到的良好效果。其方法如下: 1、患者俯臥位,雙踝下墊一個直徑為10cm的足枕。醫者的雙腳分別踩在患者兩腿的承扶穴與殷門穴上。雙足交替踩踏雙腿與雙臀。并用足拇指點壓環跳穴,滑踏雙臀。再用雙足同踩患腿,用足拇指點壓承扶穴與殷門穴。然后,醫者立于床上,用單足搓踩小腿,點壓承山與涌泉穴。醫者下床后采用掌指側敲擊法按摩背腰臀腿部,再用空掌扣擊骶部穴位以提高神經興奮性。可達到更好的療效。 2、患者仰臥位,對患肢的前、外、內側進行常規手法按攣。可用推、揉、壓、拿、搓、擦滾法等手法。點壓氣沖、伏兔、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等穴。并用曲髖膝法、搖髖法活動髖膝關節,防止肌肉粘連和關節強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