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養(yǎng)精,精不足者補之以味。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 。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各隨五臟之病,而制藥性之品味。故方有七,劑有十 。方不七,不足以盡方之變;劑不十,不足以盡劑之用。方不對證,非方也;劑不蠲疾,非 劑也。此乃太古先師,設(shè)繩墨而取曲直;叔世方士,乃出規(guī)矩以為方圓。夫物各有性,制而 用之,變而通之,施于品劑,其功用豈有窮哉。如是,有因其性為用者,有因其所勝而為制 者,有氣同則相求者,有氣相克則相制者,有氣有余而補不足者,有氣相感則以意使者,有 質(zhì)同而性異者,有名異而實同者。故蛇之性上竄而引藥,蟬之性外脫而退翳,虻飲血而用以 治血,鼠善穿而用以治漏,所謂因其性而為用者如此。弩牙速產(chǎn),以機(jī)發(fā)而不括也;杵糠下 噎,以杵筑下也,所謂因其用而為使者如此。浮萍不沉水,可以勝酒;獨活不搖風(fēng),可以治 風(fēng),所謂因其所勝而為制也如此。麻,木谷而治風(fēng);豆,水谷而治水,所謂氣相同則相求者 如此。牛,土畜,乳可以止渴疾;豕,水畜,心可以鎮(zhèn)恍惚,所謂因其氣相克則相制也如此。 熊肉振羸,兔肝明視,所謂其氣有余補不足也如此。鯉之治水, 之利水,所謂因其氣相感 則以意使者如此。蜜成于蜂,蜜溫而蜂寒;油生于麻,麻溫而油寒,茲同質(zhì)而異性也。蘼蕪 生于芎 ,蓬 生于覆盆,茲名異而實同者也。所以如此之類,不可勝舉。故天地賦形,不 離陰陽,形色自然,皆有法象。毛羽之類,生于陽而屬于陰;鱗甲之類,生于陰而屬于陽。 空青法木,色青而主肝;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云母法金,色白而主肺;磁石法水,色黑 而主腎;黃石脂法土,色黃而主脾。故觸類而長之,莫不有自然之理也。欲為醫(yī)者,上知天 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語人之疾病;不然,則如無目夜游,無足登 涉,動致顛殞,而欲愈疾者,未之有也。 雷 《炮炙論》序曰∶若夫世人使藥,豈知自有君臣;既辨君臣,寧分相制。只如 毛 (今鹽草也)沾溺,立銷斑腫之毒;象膽揮粘,乃知藥有情異。 魚插樹,立便干枯;用狗 膽 涂之(以犬膽灌之,插魚處,立如故也),卻當(dāng)榮盛。無名(無名異形似玉,仰面又如石炭 味 別)止楚,截指而似去甲毛;圣石開盲,明目而如云離日。當(dāng)歸止血破血,頭尾效各不同 止血,尾破血);蕤子熟生, 足睡不眠立據(jù)。弊箅淡鹵(常使者甑中箅,能淡鹽味);如酒 沾交(今蜜枳繳枝,又云交加枝)。鐵遇神砂,如泥似粉;石經(jīng)鶴糞,化作塵飛。 見橘, 花 似髓。斷弦折劍,遇鸞血而如初(以鸞血煉作膠,粘折處,鐵物永不斷);海竭江枯,投游 波 (燕子是也)而立泛。令鉛拒火,須仗修天(今呼為補天石);如要形堅,豈忘紫背(有紫 背天 葵,如常食葵菜,只是背紫面青,能堅鉛形)。 留砒住鼎,全賴宗心(別有宗心草,今呼石竹,不是食者粽心,恐誤。其草出 州,生 處多蟲獸);雌得芹花(其草名為立起,其形如芍藥,花色青,可長三尺以來,葉上黃斑色, 味苦澀,堪用,煮雌黃立住火),立便成庾。 遇赤須(其草名赤須,今呼為虎須草是,用 煮 砂即生火);水留金鼎。水中生火,非猾髓而莫能(海中有獸名曰猾,以髓入在油中,其 油 粘水,水中火生,不可救之。用酒噴之,即止。勿于屋下收);長齒生牙,賴雄鼠之骨末(其 齒若年多不生者,取雄鼠脊骨,作末,揩折處,齒立生如故)。發(fā)眉墮落,涂半夏而立生(眉 發(fā)墮落者,以生半夏莖杵之取涎,涂發(fā)落處。立生);目辟眼KT ,有五花而自正(五加皮, 其葉有雄雌, 腳生肉 ,KT 系菪根(腳有肉 者,取莨菪根于KT 帶上系之,感應(yīng)永不痛);囊 皺漩 多,夜煎竹木(多小便者,夜煎萆 一件服之,永不夜起也)。體寒腹大,全賴鸕 (若患 腹 大如鼓,米飲調(diào)鸕 末服,立愈如故也);血泛經(jīng)過,飲調(diào)瓜子(甜瓜子內(nèi)仁搗作末,去油, 飲調(diào)服之,立絕)。咳逆數(shù)數(shù),酒服熟雄(天雄泡過,以酒調(diào)一錢服,立定也);遍體疹風(fēng), 冷調(diào)生側(cè)(附子旁生者為側(cè)子,作末冷酒服,立瘥也)。腸虛瀉痢,須假草零(搗五倍子作 末, 以熟水下之,立止也);久渴心煩,宜投竹瀝。除癥去塊,全仗硝 (硝、 ,即 砂、硝 石 二味,于乳缽中研作粉,同 了,酒服,神效也);益食加觴,須煎蘆樸(不食者,并飲酒 少 者,煎逆水蘆根并濃樸二味,湯服)。強(qiáng)筋健骨,須是蓯鱔(蓯蓉并鱔魚二味,作末,以黃 精 汁丸。服之。可力倍常也。出《干寧記》中);駐色延年,精蒸神錦(黃精自然汁拌細(xì)研神 錦, 于柳木甑中蒸七日了,以木蜜丸服。顏貌可如幼女之容色也)。知瘡所在,口點陰膠(陰膠, 即是甑中氣垢,少許于口中,可知臟腑所起,直至住處知痛,乃可醫(yī)也);產(chǎn)后肌浮,甘皮 酒服(產(chǎn)后肌浮,酒服甘皮,立愈)。口瘡舌坼,立愈黃蘇(口瘡舌坼,以根黃涂酥炙作末, 含之,立瘥);腦痛欲亡,鼻投硝末(頭痛者,以硝石作末內(nèi)鼻中,立止);心痛欲死,速覓 延胡(以延胡索作散,酒服之,立愈)。 如斯百種,是藥之功。某忝遇明時,謬看醫(yī)理;雖尋圣法,難可窮微。略陳藥餌之功能, 豈溺仙人之要術(shù),其制藥炮、熬、煮、炙,不能記年月哉?欲審元由,須看海集。某不量短 見,直錄炮、熬、煮、炙,列藥制方,分為上、中、下三卷,有三百件名,具陳于后。 <目錄>序例上 <篇名>氣味陰陽 內(nèi)容:《陰陽應(yīng)象論》曰∶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 陽化氣,陰成形。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 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于味。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 清陽發(fā)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味濃者為陰,薄者為陰中之陽;氣濃 者為陽,薄者為陽中之陰。味濃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fā)泄,濃則發(fā)熱。辛甘發(fā)散為陽,酸 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潤或燥,或軟或 堅,以所利而行之,調(diào)其氣,使之平也。 元素曰∶清之清者,發(fā)腠理;清之濁者,實四肢。濁之濁者,歸六腑;濁之清者,走五 臟。附子氣濃,為陽中之陽;大黃味濃,為陰中之陰。茯苓氣薄,為陽中之陰,所以利小便, 入手太陽,不離陽之體也;麻黃味薄,為陰中之陽,所以發(fā)汗,入手太陰,不離陰之體也。 凡同氣之物必有諸味,同味之物必有諸氣。氣味各有濃薄,故性用不同。 杲曰∶味之薄者則通,酸、苦、咸、平是也。味之濃者則泄,咸、苦、酸、寒是也。 氣之濃者發(fā)熱,辛、甘、溫、熱是也。氣之薄者滲泄,甘、淡、平、涼是也。滲謂小汗, 泄謂利小便也。 宗 曰∶天地既判,生萬物者五氣耳。五氣定位,則五味生。故曰生物者,氣也;成之 者,味也。以奇生則成而偶,以偶生則成而奇。寒氣堅,故其味可用以軟;熱氣軟,故其味 可用以堅;風(fēng)氣散,故其味可用以收;燥氣收,故其味可用以散。土者沖氣之所生,沖氣則 無所不和,故其味可用以緩。氣堅則壯,故苦可以養(yǎng)氣。脈軟則和,故咸可以養(yǎng)脈。骨收則 強(qiáng),故酸可以養(yǎng)骨。筋散則不攣,故辛可以養(yǎng)筋。肉緩則不壅,故甘可以養(yǎng)肉。堅之,而后 可以軟;收之,而后可以散。欲緩則用甘,不欲則弗用,用之不可太過,太過亦病矣。古之 養(yǎng)生治疾者,必先通乎此,否則能以人之疾者,蓋寡矣。 李杲曰∶夫藥有溫、涼、寒、熱之氣,辛、甘、淡、酸、苦、咸之味也。升、降、浮、 沉之相互,濃、薄、陰、陽之不同。一物之內(nèi),氣味兼有;一藥之中,理性具焉。 或氣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氣異。氣象天,溫?zé)嵴撸熘枺粵龊撸熘帯L煊嘘帯?br>陽,風(fēng)、寒、暑、濕、燥、火,三陰、三陽,上奉之也。味象地,辛、甘、淡者,地之陽; 酸、苦、咸者,地之陰;地有陰、陽,金、木、水、火、土,生、長、化、收、藏,下應(yīng)之 也。氣味薄者,輕清成象,本乎天者親上也。氣味濃者,重濁成形,本乎地者親下也。 好古曰∶本草之味有五,氣有四。然一味之中有四氣,如辛味則石膏寒、桂附熱、半夏 溫、薄荷涼之類是也。夫氣者天也,溫?zé)崽熘枺疀鎏熘帲魂杽t升,陰則降。味者地也 ,辛、甘、淡,地之陽,酸、苦、咸,地之陰;陽則浮,陰則沉。有使氣者,使味者,氣味 俱使者,先使氣而后使味者,先使味而后使氣者。有一物一味者,一物三味者;一物一氣者 ,一物二氣者。或生熟異氣味,或根苗異氣味。或溫多而成熱,或涼多而成寒,或寒熱各半 而成溫。或熱者多,寒者少,寒不為之寒;或寒者多,熱者少,熱不為之熱,不可一途而取 也。或寒熱各半,晝服則從熱之屬而升,夜服則從寒之屬而降;或晴則從熱,陰則從寒,變 化不一如此。況四時六位不同,五運六氣各異,可以輕用為哉。 《六節(jié)臟象論》云∶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 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yǎng)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 生。又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王冰曰∶五氣者,燥氣湊肝,焦氣湊心,香氣湊脾,腥氣湊肺,腐氣湊腎也。心榮色, 肺主音,故氣藏于心肺,而明色彰聲也。氣為水之母,故味藏于腸胃而養(yǎng)五氣。孫思邈曰∶ 精以食氣,氣養(yǎng)精以榮色;形以食味,味養(yǎng)形以生力。精順五氣以靈,形受五味以成。若 食氣相反則傷精,食味不調(diào)則損形。是以圣人先用食禁以存生,后制藥物以防命,氣味溫 補以存精形。 <目錄>序例上 <篇名>五味宜忌 內(nèi)容:岐伯曰∶木生酸,火生苦,土生甘,金生辛,水生咸。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 軟。毒藥攻邪,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此五味各有所利,四時五臟,病隨所宜也。又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 在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骨氣以精,長有天命。又曰∶圣人春夏養(yǎng)陽, 秋冬養(yǎng)陰,以從其根,二氣常存(春食涼,夏食寒,以養(yǎng)陽;秋食溫,冬食熱,以養(yǎng)陰)。 \x五欲\x 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腎欲咸,此五味合五臟之氣也。 \x五宜\x 青色宜酸,肝病宜食麻、犬、李、韭。赤色宜苦,心病宜食麥、羊、杏、 薤。 黃色宜甘,脾病宜食粳、牛、棗、葵。白色宜辛,肺病宜食黃黍、雞、桃、蔥。黑色宜咸 ,腎病宜食大豆黃卷、豬、栗、藿。 \x五禁\x 肝病禁辛,宜食甘∶粳、牛、棗、葵。心病禁咸,宜食酸∶麻、犬、李、 韭。 脾病禁酸,宜食咸∶大豆、豕、栗、藿。肺病禁苦,宜食苦∶麥、羊、杏、薤。腎病禁甘 ,宜食辛∶黃黍、雞、桃、蔥。 思邈曰∶春宜省酸增甘以養(yǎng)脾,夏宜省苦增辛以養(yǎng)肺,秋宜省辛增酸以養(yǎng)肝,冬宜省 咸增苦以養(yǎng)心,四季宜省甘增咸以養(yǎng)腎。 時珍曰∶五欲者,五味入胃,喜歸本臟,有余之病,宜本味通之。五禁者,五臟不足 之病 \x五走\x 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多食令人癃。酸氣澀收,胞得酸而縮卷,故水道 不通 也。苦走骨,骨病毋多食苦,多食令人變嘔。苦入下脘,三焦皆閉,故變嘔也。甘走肉, 肉病毋多食甘,多食令人 心。甘氣柔潤,胃柔則緩,緩則蟲動,故 心也。 辛走氣,氣病毋多食辛,多食令人洞心。辛走上焦,與氣俱行,久留心下,故洞心也。 咸走血,血病毋多食咸,多食令人渴。血與咸相得則凝,凝則胃汁注之,故咽路焦而舌本 干。《 \x五傷\x 酸傷筋,辛勝酸。苦傷氣,咸勝苦。甘傷肉,酸勝甘。辛傷皮毛,苦勝辛。 咸傷血,甘勝咸。 \x五過\x 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肉胝 而唇揭。味過于苦,脾氣不濡, 胃氣 乃濃,皮槁而毛拔。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平,骨痛而發(fā)落。 味過于辛,筋脈沮絕,精神乃失,筋急而爪枯。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脈凝澀而變色。 時珍曰∶五走、五傷者,本臟之味自傷也,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也。五過者,本臟 之味伐其所勝也,即臟氣偏勝也。 <目錄>序例上 <篇名>五味偏勝 內(nèi)容:岐伯曰∶五味入胃,各歸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 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王冰曰∶入肝為溫,入心為熱,入肺為清,入腎為寒,入脾為至陰而四氣兼之,皆為 增其味而益其氣。故各從本臟之氣,久則從化。故久服黃連、苦參反熱,從苦化也。余味 仿此。氣增不已,則臟氣偏勝,必有偏絕;臟有偏絕,必有暴夭。是以藥不具五味,不備 四氣,而久服之,雖暫獲勝,久必致夭。故絕粒服餌者,不暴亡,無五味資助也。 杲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陽劑剛勝,積若燎原,為消、狂、癰疽之 屬,則天癸竭而榮涸。陰劑柔勝,積若凝水,為洞泄、寒中之病,則真火微而衛(wèi)散。故大 寒、大熱之藥,當(dāng)從權(quán)用之,氣平而止。有所偏助,令人臟氣不平,夭之由也。 <目錄>序例上 <篇名>標(biāo)本陰陽 內(nèi)容:李杲曰∶夫治病者,當(dāng)知標(biāo)本。以身論之,外為標(biāo),內(nèi)為本;陽為標(biāo),陰為本。 故六腑屬陽為標(biāo),五臟屬陰為本;臟腑在內(nèi)為本,十二經(jīng)絡(luò)在外為標(biāo)。而臟腑、陰陽 、氣血、經(jīng)絡(luò),又各有標(biāo)本焉。以病論之,先受為本,后傳為標(biāo)。故百病必先治其本,后 治其標(biāo)。否則邪氣滋甚,其病益蓄。縱先生輕病,后生重病,亦先治其輕,后治其重,則 邪氣乃伏。有中滿及病大小便不利,則無問先后標(biāo)本,必先治滿及大小便,為其急也。故 曰∶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biāo)。又從前來者,為實邪;后來者,為虛邪。實則瀉其子,虛 則補其母。假如肝受心火,為前來實邪,當(dāng)于肝經(jīng)刺榮穴以瀉心火,為先治其本;于心經(jīng) 刺榮穴以瀉心火,為后治其標(biāo)。用藥則入肝之藥為引,用瀉心之藥為君。《經(jīng)》云∶本而標(biāo) 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標(biāo)是也。又如肝受腎水為虛邪,當(dāng)于腎經(jīng)刺井穴以補肝木,為先治 其標(biāo);后于肝經(jīng)刺合穴以瀉腎水,為后治其本。用藥則入腎之藥為引,補肝之藥為君。《經(jīng) 》云∶標(biāo)而本之,先治其標(biāo),后治其本是也。 <目錄>序例上 <篇名>升降浮沉 內(nèi)容:李杲曰∶藥有升、降、浮、沉、化,生、長、收、藏、成,以配四時。春升,夏浮, 秋收,冬藏,土居中化。是以味薄者,升而生;氣薄者,降而收;氣濃者,浮而長;味濃 者,沉而藏;氣味平者,化而成。但言補之以辛、甘、溫、熱及氣味之薄者,即助春夏之 升浮,便是瀉秋冬收藏之藥也。在人之身,肝心是矣。但言補之以酸、苦、咸、寒及氣味 之濃者,即助秋冬之降沉,便是瀉春夏生長之藥也。在人之身,肺腎是矣。淡味之藥,滲 即為升,泄即為降,佐使諸藥者也。用藥者,循此則生,逆此則死;縱令不死,亦危困矣。 王好古曰∶升而使之降,須知抑也;沉而使之浮,須知載也。辛散也,而行之也橫; 甘發(fā)也,而行之也上;苦泄也,而行之也下;酸收也,其性縮;咸軟也,其性舒,其不同 如此。鼓掌成聲,沃火成沸,二物相合,象在其間矣。五味相制,四氣相和,其變可輕用 哉。本草不言淡味、涼氣,亦缺文也。 味薄者升∶甘平、辛平、辛微溫、微苦平之藥是也。 氣薄者降∶甘寒、甘涼、甘淡寒涼、酸溫、酸平、咸平之藥是也。 氣濃者浮∶甘熱、辛熱之藥是也。 味濃者沉∶苦寒、咸寒之藥是也。 氣味平者,兼四氣四味∶甘平、甘溫、甘涼、甘辛平、甘微苦平之藥是也。 李時珍曰∶酸咸無升,甘辛無降,寒無浮,熱無沉,其性然也。而升者引之以咸寒,則 沉而直達(dá)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則浮而上至顛頂。此非窺天地之奧而達(dá)造化之權(quán)者,不能至 此。 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目錄>序例上 <篇名>四時用藥例 內(nèi)容:李時珍曰∶《經(jīng)》云∶必先歲氣,毋伐天和。又曰∶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則逆之 。故春月宜加辛溫之藥,薄荷、荊芥之類,以順春升之氣;夏月宜加辛熱之藥,香薷、生姜 之類,以順夏浮之氣;長夏宜加甘苦辛溫之藥,人參、白術(shù)、蒼術(shù)、黃柏之類,以順化成之 氣;秋月宜加酸溫之藥,芍藥、烏梅之類,以順秋降之氣;冬月宜加苦寒之藥,黃芩、知母 之類,以順冬沉之氣,所謂順時氣而養(yǎng)天和也。《經(jīng)》又云∶春省酸、增甘以養(yǎng)脾氣,夏省 苦、增辛以養(yǎng)肺氣,長夏省甘、增咸以養(yǎng)腎氣,秋省辛、增酸以養(yǎng)肝氣,冬省咸、增苦以養(yǎng) 心氣。此則既不伐天和,而又防其太過,所以體天地之大德也。昧者,舍本從標(biāo),春用辛涼 以伐木,夏用咸寒以抑火,秋用苦溫以泄金,冬用辛熱以涸水,謂之時藥。殊背《素問》逆 順之理,以夏月伏陰,冬月伏陽,推之可知矣。雖然月有四時,日有四時,或春得秋病,夏 得冬病,神而明之,機(jī)而行之,變通權(quán)宜,又不可泥一也。王好古曰∶四時總以芍藥為脾劑, 蒼術(shù)為胃劑,柴胡為時劑,十一臟皆取決于少陽,為發(fā)生之始故也。凡用純寒、純熱之藥, 及寒熱相雜,并宜用甘草以調(diào)和之,惟中滿者禁用甘爾。 <目錄>序例上 <篇名>五運六淫用藥式 內(nèi)容:厥陰司天(巳亥年),風(fēng)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瀉之(王注云∶ 厥陰氣未為盛熱,故以涼藥平之)。 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甘苦。 少陰司天(子午年),熱淫所勝,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寒反勝之,治以甘 溫,佐 太陰司天(丑未年),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濕上甚 而 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身半以上,濕氣有余,火氣復(fù)郁,則宜解表流汗而祛 之也)。 熱反勝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 少陽司天(寅申年),火淫所勝,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發(fā)之,以酸復(fù) 之(熱氣已退,時發(fā)動者,是為心虛氣散不斂,以酸收之,仍兼寒助,乃能除根。熱見太甚 ,則以苦發(fā)之。汗已便涼,是邪氣盡;汗已猶熱,是邪未盡,則以酸收之;已汗又熱,又 汗復(fù)熱,是臟虛也,則補其心可也)。 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 陽明司天(卯酉年),燥淫所勝,平以苦溫,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制燥之法以苦溫。 宜 下必以苦,宜補必以酸,宜瀉必以辛)。 熱 太陽司天(辰戌年),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佐以苦甘,以咸瀉之。 熱反勝之,治以咸冷,佐以苦辛。 厥陰在泉(寅申年),風(fēng)淫于內(nèi),治以辛涼,佐以苦,以甘緩之,以辛散之(風(fēng)喜溫而 惡清,故以辛涼勝之。估以苦,隨所利也。木苦急,以甘緩之。木苦抑,以辛散之)。 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苦甘,以辛平之。 少陰在泉(卯酉年),熱淫于內(nèi),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fā)之(熱性惡 寒 ,故以咸寒。熱甚于表,以苦發(fā)之;不盡,復(fù)寒制之;寒制不盡,復(fù)苦發(fā)之,以酸收之。甚 者再方,微者一方,可使必已。時發(fā)時止,亦以酸收之)。 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咸平之。 太陰在泉(辰戌年),濕淫于內(nèi),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濕與燥 反 ,故以苦熱。佐以酸淡,利竅也)。 熱反勝之,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苦平之。 少陽在泉(巳亥年),火淫于內(nèi),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fā)之(火氣大 行 于心腹,咸性柔軟以制之。以酸收其散氣。大法須汗者,以辛佐之)。 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咸平之。 陽明在泉(子午年),燥淫于內(nèi),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溫利涼性,故以苦 下 之)。 熱反勝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 太陽在泉(丑未年),寒淫于內(nèi),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咸瀉之,以辛潤之,以苦堅 之(以熱治寒,是為摧勝,折其氣也)。 熱反勝之,治以咸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李時珍曰∶司天主上半年,天氣司之,故六淫謂之所勝,上淫于下也,故曰平之。在泉 主下半年,地氣司之,故六淫謂之于內(nèi),外淫于內(nèi)也,故曰治之。當(dāng)其時而反得勝己之氣者, 謂之反勝。六氣之勝,何以征之?燥甚則地干,暑勝則地?zé)幔L(fēng)勝則地動,濕勝則地泥,寒 勝則地裂,火勝則地涸是也。其六氣勝復(fù)主客、證治病機(jī)甚詳,見《素問·至真要大論》, 文多不載。 <目錄>序例上 <篇名>六腑六臟用藥氣味補瀉 內(nèi)容:肝、膽(溫補涼瀉。辛補酸瀉。)心、小腸(熱補寒瀉。咸補甘瀉。) 肺、大腸(涼補溫瀉。酸補辛瀉。)腎、膀胱(寒補熱瀉。苦補咸瀉。) 脾、胃(溫?zé)嵫a,寒涼瀉,各從其宜。甘補苦瀉。)三焦、命門(同心。) 張元素曰∶五臟更相平也。一臟不平,所勝平之。故云∶安谷則昌,絕谷則亡。 水去則營散,谷消則衛(wèi)亡,神無所居。故血不可不養(yǎng),衛(wèi)不可不溫。血溫氣和,營衛(wèi)乃 行,常有天命。 <目錄>序例上 <篇名>五臟五味補瀉 內(nèi)容:\x肝\x 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甘草),以酸瀉之(赤芍藥),實則瀉子(甘草)。 欲 散,急食 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補之(細(xì)辛),虛則補母 \x心\x 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以甘瀉之(甘草、參、 ),實則瀉子(甘 草)。欲軟,急 \x脾\x 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白術(shù)),以苦瀉之(黃連),實則瀉子(桑白皮)。欲緩, 急 食甘以緩之(炙甘草),以甘補之(人參),虛則補母 \x肺\x 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訶子),以辛瀉之(桑白皮),實則瀉子(澤瀉)。 欲收 ,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藥),以酸補之(五味子),虛則補母(五味子)。 \x腎\x 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黃柏、知母),以咸瀉之(澤瀉),實則瀉子(芍藥)。 欲堅, 急食苦以 張元素曰∶凡藥之五味,隨五臟所入而為補瀉,亦不過因其性而調(diào)之。酸入肝,苦入心 ,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緩,苦主堅,咸主軟。辛能散結(jié)潤燥, 致津液,通氣;酸能收緩斂散;甘能緩急調(diào)中;苦能燥濕堅軟;咸能軟堅;淡能利竅。李時 珍曰∶甘緩、酸收、苦燥、辛散、咸軟、淡滲,五味之本性,一定而不變者也;其或補或瀉 ,則因五臟四時而迭相施用者也。溫、涼、寒、熱,四氣之本性也;其于五臟補瀉,亦迭相 施用也。此特潔古張氏因《素問》飲食補瀉之義,舉數(shù)藥以為例耳,學(xué)人宜因意而充之。 <目錄>序例上 <篇名>臟腑虛實標(biāo)本用藥式 內(nèi)容:\x肝\x 藏魂,屬木。膽火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諸風(fēng)眩暈,僵仆強(qiáng)直,驚癇,兩脅腫痛,胸肋滿痛,嘔血,小腹疝痛 瘕,女人 經(jīng)病。 標(biāo)病∶寒熱瘧,頭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閉頰腫,筋攣卵縮,丈夫 疝,女人少 腹腫痛、陰病。 有余瀉之瀉子 甘草行氣(香附 芎 瞿麥 牽牛 青橘皮) 行血(紅花 鱉甲 桃仁 莪術(shù) 京三棱 穿山甲 大黃 水蛭 虻蟲 蘇木 牡丹 皮) 鎮(zhèn)驚(雄黃 金箔 鐵落 真珠 代赭石 夜明砂 胡粉 銀箔 鉛丹 龍骨 石決 明) 搜風(fēng)(羌活 荊芥 薄荷 槐子 蔓荊子 白花蛇 獨活 防風(fēng) 皂莢 烏頭 白附子 僵蠶 蟬蛻) \x不足補之 補母(枸杞 杜仲 狗脊 熟地黃 苦參 萆 阿膠 菟絲子) 補血(當(dāng)歸 牛膝 續(xù)斷 白芍藥 血竭 沒藥 芎 ) 補氣(天麻 柏子仁 白術(shù) 菊花 細(xì)辛 密蒙花 決明 谷精草 生姜) \x本熱寒之\x 瀉木(芍藥 烏梅 澤瀉) 瀉火(黃連 龍膽草 黃芩 苦茶 豬膽) 攻里(大黃) \x標(biāo)熱發(fā)之\x 和解(柴胡 半夏) 解肌(桂枝 麻黃) \x心\x 藏神,為君火。包絡(luò)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諸熱瞀螈,驚惑譫妄煩亂,啼笑罵詈,怔忡健忘,自汗,諸痛癢瘡瘍。 標(biāo)病∶肌熱畏寒戰(zhàn)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黃,手心煩熱,胸脅滿痛,引腰背、肩胛、肘 臂。 \x火實瀉之 瀉子(黃連 大黃) 氣(甘草 人參 赤茯苓 木通 黃柏) 血(丹參 牡丹 生地黃 玄參) 鎮(zhèn)驚(朱砂 牛黃 紫石英) \x神虛補之 補母(細(xì)辛 烏梅 酸棗仁 生姜 陳皮) 氣(桂心 澤瀉 白茯苓 茯神 遠(yuǎn)志 石菖蒲) 血(當(dāng)歸 乳香 熟地黃 沒藥) \x本熱寒之\x 瀉火(黃芩 竹葉 麥門冬 芒硝 炒鹽) 涼血(地黃 梔子 天竺黃) \x標(biāo)熱發(fā)之 散火(甘草 獨活 麻黃 柴胡 龍腦) \x脾\x 藏意,屬土,為萬物之母。主營衛(wèi),主味,主肌肉,主四肢。 本病∶諸濕腫脹,痞滿噫氣,大小便閉,黃膽痰飲,吐瀉霍亂,心腹痛,飲食不化。 標(biāo)病∶身體 腫,重困嗜臥,四肢不舉,舌本強(qiáng)痛,足大趾不用,九竅不通,諸痙項強(qiáng)。 \x土實瀉之 瀉子(訶子 防風(fēng) 桑白皮 葶藶) 吐(豆豉 梔子 蘿卜子 常山 瓜蒂 郁金 齏汁 藜蘆 苦參 赤小豆 鹽湯 苦 茶) 下(大黃 芒硝 青礞石 大戟 甘遂 續(xù)隨子 芫花) \x土虛補之\x 補母(桂心 茯苓) 氣(人參 黃 升麻 葛根 甘草 陳橘皮 藿香 葳蕤 縮砂仁 木香 扁豆) 血(白術(shù) 蒼術(shù) 白芍藥 膠飴 大棗 干姜 木瓜 烏梅 蜂蜜) \x本濕除之 燥中宮(白術(shù) 蒼術(shù) 橘皮 半夏 吳茱萸 南星 草豆蔻 白芥子) 潔凈府(木通 赤茯苓 豬苓 藿香) \x標(biāo)濕滲之 開鬼門(葛根 蒼術(shù) 麻黃 獨活) \x肺\x 藏魄,屬金,總攝一身元氣。主聞,主哭,主皮毛。 本病∶諸氣 郁,諸痿喘嘔,氣短,咳嗽上逆,咳唾膿血,不得臥,小 不禁。 標(biāo)病∶灑淅寒熱,傷風(fēng)自汗,肩背痛冷, 臂前廉痛。 \x氣實瀉之 瀉子(澤瀉 葶藶 桑白皮 地骨皮) 除濕(半夏 白礬 白茯苓 薏苡仁 木瓜 橘皮) 瀉火(粳米 石膏 寒水石 知母 訶子) 通滯(枳殼 薄荷 干生姜 木香 濃樸 杏仁 皂莢 桔梗 紫蘇梗) \x氣虛補之\x 補母(甘草 人參 升麻 黃 山藥) 潤燥(蛤蚧 阿膠 麥門冬 貝母 百合 天花粉 天門冬) 斂肺(烏梅 粟殼 五味子 芍藥 五倍子) \x本熱清之 清金(黃芩 知母 麥門冬 梔子 沙參 紫菀 天門冬) \x本寒溫之\x 溫肺(丁香 藿香 款冬花 檀香 白豆蔻 益智 縮砂 糯米 百部) \x標(biāo)寒散之\x 解表(麻黃 蔥白 紫蘇) \x腎\x 藏志,屬水,為天一之源。主聽,主骨,主二陰。 本病∶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冰,足 腫寒,少腹?jié)M急疝瘕,大便閉泄,吐利腥 穢 標(biāo)病∶發(fā)熱不惡熱,頭眩頭痛,咽痛舌燥,脊股后廉痛。 \x水強(qiáng)瀉之\x 瀉子(大戟 牽牛) 瀉腑(澤瀉 豬苓 車前子 防己 茯苓) \x水弱補之\x 補母(人參 山藥) 氣(知母 玄參 補骨脂 砂仁 苦參) 血(黃柏 枸杞 熟地黃 鎖陽 肉蓯蓉 山茱萸 阿膠 五味子) \x本熱攻之 下(傷寒少陰證,口燥咽干,大承氣湯。) \x寒溫之\x 溫里(附子 干姜 官桂 蜀椒 白術(shù)) \x標(biāo)寒解之\x 解表(麻黃 細(xì)辛 獨活 桂枝) \x標(biāo)熱涼之\x 清熱(玄參 連翹 甘草 豬膚) \x命門\x 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則為漏,升則為鉛,主三焦元氣。 本病∶前后癃閉,氣逆里急,疝痛奔豚,消渴膏淋,精漏精寒,赤白濁,溺血,崩中帶 漏。 \x火強(qiáng)瀉之 瀉相火(黃柏 知母 牡丹皮 地骨皮 生地黃 茯苓 玄參 寒水石) \x火弱補之 益陽(附子 肉桂 益智子 破故紙 沉香 川烏頭 硫黃 天雄 烏藥 陽起石 舶茴香 胡桃 巴戟天 丹砂 當(dāng)歸 蛤蚧 覆盆) \x精脫固之\x 澀滑(牡蠣 芡實 金櫻子 五味子 遠(yuǎn)志 山茱萸 蛤粉) \x三焦\x 為相火之用,分布命門元氣,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間,總領(lǐng)五臟六 腑營衛(wèi)經(jīng)絡(luò)內(nèi)外上下左右之氣,號中清之府。上主納,中主化,下主出。 本病∶諸熱瞀螈,暴病暴死暴喑,躁擾狂越,譫妄驚駭,諸血溢血泄,諸氣逆沖上 ,諸瘡瘍痘疹瘤核。 上熱則喘滿,諸嘔吐酸,胸痞脅痛,食飲不消,頭上出汗。 中熱則善饑而瘦,解 中滿,諸脹腹大,諸病有聲,鼓之如鼓,上下關(guān)格不通,霍亂 吐利。 下熱則暴注下迫,水液混濁,下部腫滿,小便淋瀝或不通,大便閉結(jié)下痢。 上寒則吐飲食痰水,胸痹,前后引痛,食已還出。 中寒則飲食不化,寒脹,反胃吐水,濕瀉不渴。 下寒則二便不禁,臍腹冷,疝痛。 標(biāo)病∶惡寒戰(zhàn)栗,如喪神守,耳鳴耳聾,嗌腫喉痹,諸病 腫 不用。 \x實火瀉之\x 汗(麻黃 柴胡 葛根 荊芥 升麻 薄荷 羌活 石膏) 吐(瓜蒂 滄鹽 齏汁) 下(大黃 芒硝) \x虛火補之\x 上(人參 天雄 桂心) 中(人參 黃 丁香 木香 草果) 下(附子 桂心 硫黃 人參 沉香 烏藥 破故紙) \x本熱寒之 上(黃芩 連翹 梔子 知母 玄參 石膏 生地黃) 中(黃連 連翹 生地 石膏) 下(黃柏 知母 生地 石膏 牡丹 地骨皮) \x標(biāo)熱散之 解表(柴胡 細(xì)辛 荊芥 羌活 葛根 石膏) \x膽\x 屬木,為少陽相火,發(fā)生萬物,為決斷之官,十一臟之主(主同肝)。 本病∶口苦,嘔苦汁,善太息,澹澹如人將捕狀,目昏不眠。 標(biāo)病∶寒熱往來, 瘧,胸脅痛,頭額痛,耳痛鳴聾,瘰 結(jié)核 \x實火瀉之 瀉膽(龍膽 牛膝 豬膽 生蕤仁 生酸棗仁 黃連 苦茶) \x虛火補之 溫膽(人參 細(xì)辛 半夏 炒蕤仁 炒酸棗仁 當(dāng)歸 地黃) \x本熱平之 降火(黃芩 黃連 芍藥 連翹 甘草) 鎮(zhèn)驚(黑鉛 水銀) \x標(biāo)熱和之\x 和解(柴胡 芍藥 黃芩 半夏 甘草) \x胃\x 屬土,主容受,為水谷之海。(主同脾)。 本病∶噎膈反胃,中滿腫脹,嘔吐瀉痢,霍亂腹痛,消中善饑,不消食,傷飲食,胃管 當(dāng)心痛,支兩脅。 標(biāo)病∶發(fā)熱蒸蒸,身前熱,身前寒,發(fā)狂譫語,咽痹,上齒痛,口眼 斜,鼻痛鼽衄赤 。 \x胃實瀉之 濕熱(大黃 芒硝) 飲食(巴豆 神曲 山楂 阿魏 砂 郁金 三棱 輕粉) \x胃虛補之 濕熱(蒼術(shù) 白術(shù) 半夏 茯苓 橘皮 生姜) 寒濕(干姜 附子 草果 官桂 丁香 肉豆蔻 人參 黃 ) \x本熱寒之 降火(石膏 地黃 犀角 黃連) \x標(biāo)熱解之 解肌(升麻 葛根 豆豉) \x大腸\x 屬金,主變化,為傳送之官。 本病∶大便閉結(jié),泄痢下血,里急后重,疽痔脫肛,腸鳴而痛。 標(biāo)病∶齒痛喉痹,頸腫口干,咽中如核,鼽衄目黃,手大指次指痛,宿食發(fā)熱寒栗。 \x腸實瀉之 熱(大黃 芒硝 桃花 牽牛 巴豆 郁李仁 石膏) 氣(枳殼 木香 橘皮 檳榔) \x腸虛補之 氣(皂莢) 燥(桃仁 麻仁 杏仁 地黃 乳香 松子 當(dāng)歸 肉蓯蓉) 濕(白術(shù) 蒼術(shù) 半夏 硫磺) 陷(升麻 葛根) 脫(龍骨 白堊 訶子 粟殼 烏梅 白礬 赤石脂 禹余糧 石榴皮) \x本熱寒之 清熱(秦艽 槐角 地黃 黃芩) \x本寒溫之 溫里(干姜 附子 肉豆蔻) \x標(biāo)熱散之 解肌(石膏 白芷 升麻 葛根) \x小腸\x 主分泌水谷,為受盛之官。 本病∶大便水谷利,小便短,小便閉,小便血,小便自利,大便后血,小腸氣痛,宿食 夜熱旦止。 標(biāo)病∶身熱惡寒,嗌痛頷腫,口糜耳聾。 \x實熱瀉之 氣(木通 豬苓 滑石 瞿麥 澤瀉 燈草) 血(地黃 蒲黃 赤茯苓 梔子 牡丹皮) \x虛寒補之 氣(白術(shù) 楝實 茴香 砂仁 神曲 扁豆) 血(桂心 延胡索) \x本熱寒之 降火(黃柏 黃芩 黃連 連翹 梔子) \x標(biāo)熱散之 解肌( 本 羌活 防風(fēng) 蔓荊) \x膀胱\x 主津液,為胞之府,氣化乃能出,號州都之官,諸病皆干之。 本病∶小便淋瀝,或短數(shù),或黃赤,或白,或遺失,或氣痛。 標(biāo)病∶發(fā)熱惡寒,頭痛,腰脊強(qiáng),鼻窒,足小指不用。 \x實熱瀉之 泄火(滑石 豬苓 澤瀉 茯苓) \x下虛補之 熱(黃柏 知母) 寒(桔梗 升麻 益智 烏藥 山茱萸) \x本熱利之 降火(地黃 梔子 茵陳 黃柏 牡丹皮 地骨皮) \x標(biāo)寒發(fā)之 發(fā)表(麻黃 桂枝 羌活 蒼術(shù) 防己 黃 木賊) <目錄>序例上 <篇名>引經(jīng)報使(潔古《珍珠囊》) 內(nèi)容:手少陰心(黃連 細(xì)辛) 手太陽小腸( 本 黃柏) 足少陰腎(獨活 桂 知母 細(xì)辛) 足太陽膀胱(羌活) 手太陰肺(桔梗 升麻 蔥白 白芷) 手陽明大腸(白芷 升麻 石膏) 足太陰脾(升麻 蒼術(shù) 葛根 白芍) 足陽明胃(白芷 升麻 石膏 葛根) 手厥陰心包絡(luò)(柴胡 牡丹皮) 手少陽三焦(連翹 柴胡 上地骨皮 中青皮 下附子) 足厥陰肝(青皮 吳茱萸 川芎 柴胡) 足少陽膽(柴胡 青皮) <目錄>序例目錄第二卷 <篇名>序例下 內(nèi)容:藥名同異 相須相使相畏相惡諸藥 相反諸藥 服藥食忌 妊娠禁忌 飲食禁忌 李東垣隨證用藥凡例 陳藏器諸虛用藥凡例 張子和汗吐下三法 病有八要六失六不治 藥對歲物藥品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目錄 宋本草舊目錄 <目錄>序例第二卷\序例 <篇名>藥名同異 內(nèi)容:〔五物同名〕獨搖草(羌活 鬼臼 鬼督郵 天麻 薇銜) 〔四物同名〕堇(堇菜 蒴 烏頭 石龍芮) 苦菜(貝母 龍葵 苦苣 敗醬) 鬼目 (白英 羊蹄 紫葳 麂目) 紅豆(赤小豆 紅豆蔻 相思子 海紅豆) 白藥(桔梗 白 藥 子栝蔞 會州白藥) 豚耳 〔三物同名〕美草(甘草 旋花 山姜) 山姜(美草 蒼術(shù) 杜若) 蜜香(木香 多 香木 沉香) 女萎(萎蕤 蔓楚 紫葳) 鬼督郵(徐長卿 赤箭 獨搖草) 王孫(黃 猢猻 牡蒙) 百枝(萆 防風(fēng) 狗脊) 接骨草(山蒴 續(xù)斷 攀倒甑) 虎須 (款冬花 沙參 燈心草) 鹿腸(敗醬 玄參 斑龍腸) 解毒子(苦藥子 鬼臼 山豆 根) 羊乳( 羊乳 沙參 枸杞) 豕首(豬頭 蠡實 天門冬) 山石榴(金罌子 小 檗杜鵑花) 狗骨(犬骨 鬼箭 貓兒刺木) 苦 (敗醬 苦參 酸漿草) 仙人杖(枸 杞仙人草 立死竹) 木蓮(木饅頭 木蘭 木芙蓉) 白幕(天雄 白英 白薇) 立 制石(理石 石 石膽) 守田(半夏 草 野狼尾草) 水玉(半夏 玻璃 水精石) 芑 (地黃 薏苡 白黍) 黃牙(金 硫黃 金牙石) 石花(瓊枝菜 烏韭 鐘乳石汁) 淡 竹葉(水竹葉 碎骨子 鴨跖草) 牛舌(牛之舌 車前 羊蹄) 虎膏(虎脂 天 南星) 酸漿(米漿水 燈籠草 三葉酸草) 石龍(蜥蜴 葒草 絡(luò)石) 木蜜(大棗 蜜 香枳 ) 石蜜( 〔二物同名〕淫羊藿(仙靈脾 天門冬) 黃芝(芝草 黃精) 黑三棱(京三棱 烏 芋 )知母( 冬 藤) 薺 (桔梗 杏葉沙參) 神草(人參 赤箭) 芰草(黃 菱) 長生草(羌活 紅 茂 草) 仙茅(長松 婆羅門參) 水香(蘭草 澤蘭) 兒草(知母 芫花) 千兩金(淫 羊藿 續(xù)隨子) 墻蘼(蛇床 營實) 香草(蘭草 零陵草) 逐馬(玄參 丹參) 百兩金(牡 丹 百兩金草) 牡蒙(紫參 王孫) 香菜(香薷 羅勒) 地筋(白茅根 菅茅根) 都梁 香(蘭 草澤蘭) 杜蘅(杜若 馬蹄香) 香蘇(爵床 水蘇) 鼠姑(牡丹 鼠婦蟲) 孩兒 菊(蘭 草澤蘭) 漏蘆(飛廉 鬼油麻) 蘭根(蘭草 白茅) 地血(紫草 茜草) 木芍藥 (牡丹 赤芍藥) 白芨(連及 黃精) 根(蘭草 防風(fēng)) 藥實(貝母 黃藥子) 夏枯草(乃 東 草茺蔚) 黃昏(合歡 王孫) 夜合(合歡 何首烏) 戴椹(黃 旋復(fù)花) 甘露 子(地 蠶甘蕉子) 雷丸(竹苓 菟葵) 馬薊(術(shù) 大薊) 龍珠(赤珠 石龍芻) 不死草 (卷柏 麥門冬) 苦薏(野菊 蓮子心) 烏韭(石發(fā) 麥門冬) 地葵(蒼耳 地膚子) 紫河 車 (蚤休 人胞衣) 伏兔(飛廉 茯苓) 草蒿(青蒿 青葙子) 黃蒿(鼠曲 黃花蒿) 馬 肝 石(何首烏 烏須石) 火 (茺蔚 ) 露葵(葵菜 ) 益明(茺蔚 地膚) 千 金藤 (解毒之草 陳思岌) 忍冬(金銀藤 麥門冬) 香茅(鼠曲草 菁茅) 麗春(罌粟 仙 女蒿) 仙人掌(草 射干) 旱蓮(鱧腸 連翹) 石發(fā)(烏韭 陟厘) 蘭華(蘭草 連翹) 羊 婆 奶(沙參 蘿 子) 大蓼(葒草 馬蓼) 石衣(烏韭 陟厘) 鬼針(鬼釵草 鬼齒爛 竹) 血見愁(茜草 地錦) 山蔥( 蔥 藜蘆) 地椒(野小椒 水楊梅) 斑杖(虎杖 攀 倒甑 )雞腸草(蘩縷之類 鵝不食草) 鹿蔥(萱草 藜蘆) 地節(jié)(葳蕤 枸杞) 芒草(芭 茅 莽草) 鳳尾草(金星草 貫眾) 扁竹( 蓄 射干) 莞草(白芷 茵芋) 妓女(萱 草 地膚苗) 紫金牛(草根似巴戟 射干) 通草(木通 通脫木) 天豆(云實 石龍芮) 重 臺 (蚤休 玄參) 胭脂菜(藜 落葵) 羊腸(羊之腸 羊桃) 白草(白蘞 白英) 更 生(菊 雀翹) 燕尾草(蘭草 慈菇) 白昌(商陸 水菖蒲) 臭草(云實 茺蔚) 地 (草 赤地利) 紅內(nèi)硝(紫荊皮 何首烏) 龍須(席草 海菜) 水萍(浮萍 慈菇) 林蘭 (石斛 木蘭) 承露仙(人肝藤 伏雞子根) 象膽(象之膽 蘆薈) 水葵(水荇 ) 杜蘭 (石 斛木蘭) 冬葵子(葵菜 姑活) 馬尾(馬之尾 商陸) 水芝(芡實 冬瓜) 屏風(fēng) (防風(fēng) 水荇) 三白草(候農(nóng)之草 牽牛) 鴉臼(烏 木 鳩鳥) 天葵(菟葵 落葵) 赤 葛( 何首烏 烏蘞莓) 猢猻頭(鱧腸 地錦) 鹿藿(野綠豆 葛苗) 水花(浮萍 浮石) 酸 母(酸模 酢漿草) 菩提子(薏苡 無患子) 景天(慎火草 螢火蟲) 山芋(山藥 旱 芋) 鬼蓋(人參 地菌) 相思子(木紅豆 郎君子蟲) 王瓜(土瓜 菝 ) 石南(風(fēng)藥 南 藤) 蘿(雀瓢 百合) 雞骨香(沉香 降真香) 黃瓜(胡瓜 栝蔞) 胡菜(胡荽 蕓 苔) 甜藤(甘藤 忍冬) 白馬骨(獸之骨 又木名) 金罌(金櫻子 安石榴) 胡豆(蠶豆 豌 豆) 機(jī)子(山楂 楊梅) 金盞銀臺(水仙花 王不留行) 木棉(古貝 杜仲) 水栗(芰實 萍蓬草根) 陽桃(獼猴桃 五蘞子) 胡王使者(羌活 白頭翁) 獐頭(獐首 土菌) 獨搖(白楊 ) 菥 (大薺 白棘) 桑上寄生(桑耳) 鼠矢(鼠糞 山茱萸) 苦 心( 知母 沙參) 日及(木槿 扶桑) 芨(堇 烏頭) 烏犀(犀角 皂莢) 木(桂 又 木名 )大青(大青草 扁青石) 茆( 女菀) 文蛤(海蛤 五倍子) 樺木(樺皮 木 芙蓉) 終石(草 石) 黃硫 黃) (鼠李 漆柿) 石鯪(絡(luò)石藤 穿山甲) 冬青(凍青 女貞) 石芝(芝草 石 腦) 櫬(梧桐 木槿) 鉛華(胡粉 黃丹) 處石(磁石 玄石) 石腦(石芝 太一余糧) 寒水石(石膏 凝水石) 石綠(綠青 綠鹽) 石英(紫石英 水晶) 石鹽( 石 光 明鹽) 蜃(車螯 蜃蛟) 石蠶(沙虱 甘露子) 占斯(樟寄生 雀甕蟲) 狗 鳥) 地蠶(蠐螬 甘露子) 地雞(土菌 鼠婦 鵑) 青蚨(蚨蟬 銅錢) 蟪蛄(蟬 螻蛄) 鼯鼠(螻蛄 鼠) 飛生(飛生蟲 鼠) 蝸 蠃(蝸牛 螺螄) 負(fù) (鼠負(fù) 螽) 負(fù)盤(蜚蠊 行夜) 黃頰魚( 魚 黃顙魚) 土龍(蚯蚓 鼉龍) 白魚( 魚 衣魚) 魚師(有毒之魚 魚狗鳥) 魚虎(土奴魚 魚 狗 鳥) 人魚( 狗鳥) 山雞(翟雉 雉) 扶老(禿 靈壽木) 鬼鳥(姑獲鳥 鬼車鳥) 醴泉(瑞水名 人 口中津) 無心(薇銜 鼠曲草) 朝開暮落花(木槿 狗溺臺) 〔比類隱名〕 土青 木 香(馬兜鈴) 野天麻(茺蔚) 鬼油麻(漏蘆) 甜桔梗(薺 ) 山牛蒡(大薊) 草 續(xù)斷 (石龍芻) 杜牛膝(天名精) 野脂麻(玄參) 甜葶藶(菥 ) 木羊乳(丹參) 天 蔓菁(天 名精) 草甘遂(蚤休) 黃芫花 (蕘花) 杏葉沙參(薺 ) 野雞冠(青葙子) 山 莧菜(牛 膝) 黃大戟(芫花) 胡薄荷(積雪草) 龍腦薄荷(水蘇) 青蛤粉(青黛) 野紅花 (大戟) 竹園荽(海金沙) 甜瓜 (土瓜) 野萱花(射干) 野天門冬(百部) 黑狗脊(貫眾) 草血竭(地錦) 水巴 戟(香附) 土細(xì)辛(杜衡) 獐耳細(xì)辛(及己) 附) 土附 子(草烏頭) 木藜蘆(鹿驪) 山蕎麥(赤地利) 金蕎麥(羊蹄) 鬼 (天南星) 山 大黃 (酸模) 牛舌大黃(羊蹄) 土萆 (土茯苓) 刺豬苓(土茯苓) 白菝 (萆 ) 赤 薜荔(赤 地利) 龍鱗薜荔(常春藤) 夜?fàn)颗#ㄗ陷遥?便牽牛(牛蒡) 山甘草(紫金藤) 甘草 木 甘草 草云母(云實) 草硫黃 茯苓) 羞 天草(海芋) 羞天花(鬼臼) 土質(zhì)汗(茺蔚) 茅質(zhì)汗 野蘭(漏蘆) 木天蓼 木芙 蓉(拒霜) 木蓮蓬(木饅頭) 碎補) 硬 石膏(長石) 白靈砂(粉霜) 野茄(蒼耳) 木半夏 野生姜(黃精) (出徐之才《藥對》,今益以諸家本草續(xù)增者。) 甘草(術(shù)、苦參、干漆為之使。惡遠(yuǎn)志。忌豬肉。) 黃 (茯苓為之使。惡白蘚、 龜 甲。) 人參(茯苓、馬藺為之使。惡鹵咸、溲疏。畏五靈脂。)沙參(惡防己。) 桔 梗 (節(jié)皮為之使。畏白芨、龍膽、龍眼。忌豬肉。伏砒。) 黃精(忌梅實。) 葳蕤(畏 鹵 咸。) 知母(得黃柏及酒良。伏蓬砂、鹽。) 術(shù)(防風(fēng)、地榆為之使。忌桃、李、雀 肉、 菘菜、青魚。) 狗脊(萆 為之使。惡莎草、敗醬。) 貫眾( 菌、赤小豆為之使。 伏 石鐘乳。) 巴戟天(覆盆子為之使。惡雷丸、丹參、朝生。) 遠(yuǎn)志(得茯苓、龍骨、 冬 葵子良。畏真珠、蜚蠊、藜蘆、齊蛤。) 淫羊藿(薯蕷、紫芝為之使。得酒良。) 玄參 (惡 黃、干姜、大棗、山茱萸。) 地榆(得發(fā)良。惡麥門冬。伏丹砂、雄黃、硫黃。) 丹 參(畏咸水。) 紫參(畏辛夷。) 白頭翁(蠡實為之使。得酒良。) 白芨(紫石 英為 之使。惡理石。畏杏仁、李核仁。) 〔上草之一〕 黃連(黃芩、龍骨、理石為之使。忌豬肉。畏牛膝、款冬。惡冷水、菊花、玄參、白僵 蠶、白蘚、芫花。) 胡黃連(忌豬肉。惡菊花、玄參、白蘚。) 黃芩(龍骨、山茱萸為 之 使。惡蔥實。畏丹砂、牡丹、藜蘆。) 秦艽(菖蒲為之使。畏牛乳。) 柴胡(半夏為 之使。惡皂莢。畏女菀、藜蘆。) 前胡(半夏為之使。惡皂莢。畏藜蘆。) 防風(fēng)(畏 萆。惡干姜、藜蘆、白蘞、芫花。) 羌獨活(蠡實為之使。) 苦參(玄參為之使。 惡貝母、漏蘆、菟絲子。伏汞、雌黃、焰硝。) 白蘚(惡桔梗、茯苓、萆 、螵蛸。) 貝母(濃樸、白薇為之使。惡桃花。畏秦艽、莽草、 石。) 龍膽(貫眾、赤小豆為之 使。 惡地黃、防葵。) 細(xì)辛(曾青、棗根為之使。忌生菜、貍?cè)狻狐S 、野狼毒、山茱萸。 畏滑石、硝石。) 白薇(惡黃 、干姜、大棗、山茱萸、大黃、大戟、干漆。) 〔上草之二〕 當(dāng)歸(惡 茹、濕面。制雄黃。畏菖蒲、生姜、海藻、牡蒙。) 芎 (白芷為之使。 畏黃連。伏雌黃。) 蛇床(惡牡丹、貝母、巴豆。) 本(惡 茹。畏青葙子。) 白芷 (當(dāng) 歸為之使。惡旋復(fù)花。制雄黃、硫黃。)牡丹(忌蒜、胡荽。伏砒。畏菟絲子、貝母、大黃。) 芍藥(須丸、烏藥、沒藥為之使。惡石斛、芒硝。畏硝石、鱉甲、小薊。)杜若(得辛夷、 細(xì) 辛良。惡柴胡、前胡。) 補骨脂(得胡桃、胡麻良。惡甘草。忌諸血、蕓苔。) 縮砂 (白檀香、豆蔻、人參、益智、黃柏、茯苓、赤白石脂為之使。得訶子、鱉甲、白蕪荑良。) 蓬莪術(shù)(得酒、醋良。) 香附子(得芎 、蒼術(shù)、醋、童子小便良。) 零陵香(伏三 黃、朱砂。) 澤蘭(防己為之使。) 積雪草(伏硫黃。) 香薷(忌白山桃。) 〔上草之三〕 菊花(術(shù)、枸杞根、桑根白皮、青葙葉為之使。) 庵 (荊子、薏苡為之使。)艾葉 (苦 酒、香附為之使。) 茺蔚 制三黃、砒石。 薇銜(得秦皮良。) 夏枯草(土瓜為 之 使。伏汞、砂。) 紅藍(lán)花(得酒良。) 續(xù)斷(地黃為之使。惡雷丸。) 漏蘆(連 翹為 之使。) 飛廉(得烏頭良。惡麻黃。) 耳(忌豬肉、馬肉、米泔。) 天名精(垣 衣、 地黃為之使。) 蘆筍(忌巴豆。) 麻黃(濃樸、白薇為之使。惡辛夷、石葦。) 〔上草之四〕 地黃(得酒、麥門冬、姜汁、縮砂良。惡貝母。畏蕪荑。忌蔥、蒜、蘿卜、諸血。) 牛 膝(惡螢火、龜甲、陸英。畏白前。忌牛肉。) 紫菀(款冬為之使。惡天雄、 本、雷 丸、 遠(yuǎn)志、瞿麥。畏茵陳。) 女菀(畏鹵咸。) 冬葵子(黃芩為之使。) 麥門冬(地黃、 車前為之使。惡款冬、苦 、苦瓠。畏苦參、青 、木耳。伏石鐘乳。) 款冬花(杏仁為 之使。得紫菀良。惡玄參、皂莢、硝石。畏貝母、麻黃、辛夷、黃芩、黃 、黃連、青葙。) 佛耳草(款冬為之使。) 決明子(蓍實為之使。惡大麻子。) 瞿麥(牡丹、 草為之 使。 惡螵蛸。伏丹砂。) 葶藶(榆皮為之使。得酒、大棗良。惡白僵蠶、石龍芮。) 車前 子(常山為之使。) 〔上草之五〕 大黃(黃芩為之使。惡干漆。忌冷水。) 商陸(得大蒜良。忌犬肉。伏 砂、砒石、 雌黃。) 野狼毒(大豆為之使。惡麥句姜。畏醋、占斯、密陀僧。) 野狼牙(蕪荑為之使。 惡地榆、棗肌。) 茹(甘草為之使。惡麥門冬。) 大戟(小豆為之使。得棗良。惡 薯 蕷。畏菖蒲、蘆葦、鼠屎。) 澤漆( 小豆為之使。惡薯蕷。) 甘遂(瓜蒂為之使。 惡 遠(yuǎn)志。) 莨菪(畏蟹、犀角、甘草、升麻、綠豆。) 蓖麻(忌炒豆。伏丹砂、粉霜。) 常 山(畏玉札。忌蔥、菘菜。伏砒石。) 藜蘆(黃連為之使。惡大黃。畏蔥白。) 附子 (地 膽為之使。得蜀椒、食鹽,下達(dá)命門。惡蜈蚣、豉汁。畏防風(fēng)、黑豆、甘草、人參、黃 、 綠豆、烏韭、童溲、犀角。) 天雄(遠(yuǎn)志為之使。惡腐婢、豉汁。) 白附子(得火良。) 蜀漆(栝蔞、桔梗為之使。惡貫眾。畏橐吾。)烏頭(遠(yuǎn)志、莽草為之使。惡藜蘆、豉汁。 畏 飴糖、黑豆、冷水。伏丹砂、砒石。) 天南星(蜀漆為之使。得火、牛膽良。惡莽草。 畏附子、干姜、防風(fēng)、生姜。伏雄黃、丹砂、焰硝。) 半夏(射干、柴胡為之使。惡皂 莢。 忌海藻、飴糖、羊血。畏生姜、干姜、秦皮、龜甲、雄黃。) 鬼臼(畏垣衣。) 羊躑 躅(畏梔子。惡諸石及面。伏丹砂、 砂、雌黃。) 芫花(決明為之使。得醋良。) 莽 草(畏黑豆、紫河車。) 石龍芮(巴戟為之使。畏蛇蛻皮、吳茱萸。) 麻(畏人溺。) 鉤 吻(半夏為之使。惡黃芩。) 〔上草之六〕 菟絲子(薯蕷、松脂為之使。得酒良。惡 菌。) 五味子(蓯蓉為之使。惡葳蕤。 勝 烏頭。) 牽牛子(得干姜、青木香良。) 紫葳(畏鹵咸。) 栝蔞根(枸杞為之使。 惡 干姜。畏牛膝、干漆。)黃環(huán)(鳶尾為之使。惡茯苓、防己、干姜。) 天門冬(地黃、貝 母、 垣衣為之使。忌鯉魚。畏曾青、浮萍。制雄黃、 砂。) 何首烏(茯苓為之使。忌蔥、 蒜、 蘿卜、諸血、無鱗魚。) 萆 (薏苡為之使。畏前胡、柴胡、牡蠣、大黃、葵根。) 土 茯苓(忌茶) 白蘞(代赭為之使。)威靈仙(忌茶、面湯。) 茜根(畏鼠姑。制雄黃。) 防 己(殷 為之使。惡細(xì)辛。畏萆 、女菀、鹵咸。殺雄黃、硝石毒。) 絡(luò)石(杜仲、牡 丹 為之使。惡鐵落。鐵精畏貝母、菖蒲。殺殷 毒。) 〔上草之七〕 澤瀉(畏海蛤、文蛤。) 石菖蒲(秦皮、秦艽為之使。惡麻黃、地膽。忌飴糖、羊 肉、 鐵器。) 石斛(陸英為之使。惡凝水石、巴豆。畏雷丸、僵蠶。) 石葦(滑石、杏仁、 射干為之使。得菖蒲良。制丹砂、礬石。) 烏韭(垣衣為之使。) 〔上草之八〕 柏葉、柏實(瓜子、桂心、牡蠣為之使。畏菊花、羊蹄、諸石及面曲。) 桂(得人參、 甘 草、麥門冬、大黃、黃芩,調(diào)中益氣。得柴胡、紫石英、干地黃,療吐逆。畏生蔥、石脂。) 辛夷(芎 為之使。惡五石脂。畏菖蒲、黃連、蒲黃、石膏、黃環(huán)。) 沉香、檀香(忌 見火。) 騏 竭(得密 〔上木之一〕 黃柏木(惡干漆。伏硫黃。) 濃樸(干姜為之使。惡澤瀉、硝石、寒水石。忌豆。) 杜仲(惡玄參、蛇蛻皮。) 干漆(半夏為之使。畏雞子、紫蘇、杉木、漆姑草、蟹。忌 豬 脂。) 桐油(畏酒。忌煙。) 楝實(茴香為之使。) 槐實(景天為之使。) 秦 皮(大 戟為之使。惡吳茱萸、苦瓠、防葵) 皂莢(柏實為之使。惡麥門冬。畏人參、苦參、空 青。 伏丹砂、粉霜、硫黃、 砂。) 巴豆(芫花為之使。得火良。惡 草、牽牛。畏大黃、 藜 蘆、黃連 蘆筍、菰筍、醬、豉、豆汁、冷水。) 欒華(決明為之使。) 〔上木之二〕 桑根白皮(桂心、續(xù)斷、麻子為之使。) 酸棗(惡防己。) 山茱萸(蓼實為之使。 惡桔梗、防風(fēng)、防己。) 五加皮(遠(yuǎn)志為之使。畏玄參、蛇皮。) 溲疏(漏蘆為之使。) 牡荊實(防風(fēng)為之使。惡石膏。) 蔓荊子(惡烏頭、石膏。) 欒荊子(決明為之使。 惡 石膏。) 石南(五加皮為之使。惡小薊。) 〔上木之三〕 茯苓、茯神(馬藺為之使。得甘草、防風(fēng)、芍藥、麥門冬、紫石英,療五臟。惡白蘞、 米醋、酸物。畏地榆、秦艽、牡蒙、龜甲、雄黃。) 雷丸(荔實、濃樸、芫花、為之使。 惡蓄根葛根。) 桑寄生(忌火。) 竹瀝(姜汁為之使。) 占斯(茱萸為之使。) 〔上木之四〕 杏仁(得火良。惡黃芩、黃 、葛根。畏 草。) 桃仁(香附為之使。) 榧實殼 (反 綠豆,殺人。) 秦椒(惡栝蔞、防葵。畏雌黃。) 蜀椒(杏仁為之使。得鹽良。畏款 冬 花、防風(fēng)、附子、雄黃、冷水、麻仁、漿。) 吳茱萸(蓼實為之使。惡丹參、硝石、白 堊。 畏紫石英。)食茱萸(畏紫石英。) 石蓮子(得茯苓、山藥、白術(shù)、枸杞子良。) 蓮 蕊 須(忌地黃、蔥、蒜。) 荷葉(畏桐油。) 〔上果部〕 麻花(畏牡蠣。 蟲為之使。) 麻仁(惡茯苓、畏牡蠣、白薇。) 小麥面(畏漢 椒、 蘿卜。) 大麥(石蜜為之使。) 罌粟殼(得醋、烏梅、橘皮良。) 大豆(得前胡、 杏 仁、牡蠣、烏喙、諸膽汁良。惡五參、龍膽、豬肉。) 大豆黃卷(得前胡、杏子、牡蠣、 天雄、烏喙、鼠屎、石蜜良。惡海藻、龍膽。) 〔上谷部〕 生姜(秦椒、秦艽為之使。惡黃芩、黃連、天鼠糞。殺半夏、南星、莨菪毒。) 干 姜 (同。) 香(得酒良。) 菥 子(得荊實、細(xì)辛良。惡干姜、苦參。) 薯蕷(紫 芝 為之使。惡甘遂。) 菌(得酒良。畏雞子。) 六芝(并薯蕷為之使。得發(fā)良。得麻 子 仁、牡桂、白瓜子,益人。畏扁青、茵陳蒿。惡常山。) 〔上菜部〕 金(惡錫。畏水銀、翡翠石、余甘子、驢馬脂。) 朱砂銀(畏石亭脂、磁石、鐵。 忌 諸血。) 生銀(惡錫。畏石亭脂、磁石、荷葉、蕈灰、羚羊角、烏賊骨、黃連、甘草、 飛 廉、鼠尾、龜甲、生姜、地黃、羊脂、蘇子油。惡羊血、馬目毒公。) 赤銅(畏蒼術(shù)、 巴 豆、乳香、胡桃、慈菇、牛脂。) 黑鉛(畏紫背天葵。) 胡粉(惡雌黃。) 錫(畏 五 靈脂、伏龍肝、 羊角、馬鞭草、地黃、巴豆、蓖麻、姜汁、砒石、 砂。) 諸鐵(制 石 亭脂。畏磁石、皂莢、乳香、灰炭、樸硝、 砂、鹽鹵、豬犬脂、荔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