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陽明五十九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1 陽明病虛,則胃虛不降,但只頭眩,少陽膽氣之逆也,表解故不惡寒;但只頭眩,故能食也,而見咳者,其人必咽痛,此是膽氣上逆,相火不降,上刑肺金,肺燥則咳,咳則相火逆沖,故必咽痛。若不咳者,相火不逆,則咽不痛。 備忘錄;很多感冒的人,表解之后,會有頭眩,咳嗽咽痛,此是胃虛也。故先留一方備用,人參,茯苓(或白術),半夏,白芍(或黃芩)瀉相火,知母清肺熱,炙甘草則可。 陽明六十 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 1 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胃寒氣逆,則欲嘔吐。胃為陽腑,寒則不降,故屬陽明。食則嘔吐,吳茱萸湯,溫胃寒以降氣逆也。得湯反劇者,此為上焦之痞熱,非關中焦之虛寒。痞熱不泄,而溫補中焦,必得湯反劇,故知在上焦。 2 得湯反劇者,病在上焦之痞,不在中焦之虛,此可觀太陽篇,瀉心湯病理。 按:中寒與上痞之別,是為此醫理,從另一個角度看,此也為先師誤診,此雖得湯反劇,但先師知病理與治法,我們水平太淺,并不知道。雖然我們有很多誤治,由于藥劑里小,沒有治好也沒有治壞,中醫基本上也沒有了治愈,都在養生調理,中醫也很尷尬,理論體系學不透,用藥就畏手畏腳,怕吃官司,只能保守,行醫資格證,只是法律上證明你是一個醫生的身份而已,并且還提高了行業門檻,其它的用處不大,你出現了誤治,照樣判你賠償,治不好病說中醫是騙子,治壞了更說是騙子,中醫只能保守,醫生也只能自保。 中醫可以通過管理,變的越來越規范,配個藥丸都得報備,但療效未必越來越好。不能治愈,治不了病的事實也越來越明顯,沒有實際療效,中醫永遠是假大空,停止不前,沒有正確的理論支持,沒有實際有效的法律保護,中醫只能以吃不死人為底線。患者肯定有疑問是不是看中醫就該死,放心吧,誰都不想出事,醫生更不想多事,醫生永遠比患者更緊張,這么多年了,又有幾個出事的,但這么多年中醫確實壞了,這都是事實,在比如西醫,所有的病,三素一糖,有沒有誤治都是這些藥。 中醫,中藥,法律,患者,醫生,疾病,現實與治病越來越遠,中醫該怎么走,我們該怎么疏理,有沒有方向,要么就繼續糊涂的混日子了。學完仲景,你就懂了。理論不對,談何發展與傳承,環境 不好,一切都是空談。 3 吳茱萸湯,溫胃而降逆,回腑陽退臟寒,溫中土以運四象,加人參補脾胃之氣,五臟皆為陰而秉氣于陽,其陽即為胃氣。少陰,厥陰二經,皆有此湯,吳茱萸祛五臟之寒,其功力與附子相媲美。吳茱萸多多益善,不必畏其燥,證藥相對,何燥之言。言燥者,皆是聽后世庸家之遺毒,病藥相反,燥必傷人,言燥者,誰也沒親自服用。一升,100克以上,俱體不詳。在加人參45克,溫補中焦,此方完美。重點,千萬不要畏懼人參之劑量,仲景原方劑量,皆中醫行業標準。 4 吳茱萸湯和四逆湯對比; 吳茱萸湯是胃腑中寒,四逆湯是脾臟濕寒。臟寒與腑寒,也不相同,此當細心。四逆湯,是陽虛為三陰之盛。吳茱萸是胃寒與臟寒,胃寒為胃腑受外寒與內寒之客,寒傷陽也。內寒者,少陰之邪客,少陰厥陰二卷中吳茱萸湯即是,包括臟寒,而外寒者,食物之寒也,飲食寒涼而腑陽受傷之義。古時,秋后有喝吳茱萸酒的,就是為祛暑月飲食之寒氣的,寒去則助胃陽之藏也。胃腑受寒,附子不及,非吳茱萸不效。脾腎濕寒,三陰之盛,吳茱萸不及,非附子不效也。四逆是陽虛,吳茱萸是受寒或寒乘,此當細細研究,臨傷寒之證則不易混。 吳茱萸湯是胃腑有寒,四逆湯是脾虛濕寒。脾胃屬土,三陰統于太陰,太陰傷則三陰俱傷,三陰敗俱從太陰之敗,故四逆湯證,又見于少陰,厥陰二經。五臟秉氣于胃,內外之寒,傷及胃腑,或傷臟寒,吳茱萸湯俱能主之,故此又見少陰,厥陰二經,臟寒乘胃。脾胃屬土,三陰陽虛,內外之寒,俱能傷中也。細心留意,臟腑虛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