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99 期 作者 / 陳如松 李守山 倪福林 江蘇省泗陽縣中醫院 指導:石志喬 編輯 / 段瑞 ⊙ 校對 / 許紅 石志喬主任醫師是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50多年勤研岐黃術,學驗俱豐,自擬雙合蘇夏湯(方劑組成:百合、合歡花、紫蘇葉、半夏、夏枯草、黍米、茯神、炙遠志、首烏藤、酸棗仁、生百部)治療失眠療效頗佳,茲擇驗案5則,簡介如下。 1 肝郁化火,佐以平肝降火例1:王某某,女,48歲。2013年3月20日 初診。1周以來,因家事煩擾,心緒不佳,入睡困難,亂夢紛紜,急躁易怒,頭暈脹痛,不思飲食,口渴喜飲,口苦尿黃,大便秘結。舌質紅,舌苔薄而黃,脈弦而數。證屬肝郁化火型。治以安神助眠,清熱平肝法。基本方加龍膽瀉肝湯出入,處方:百合20g,黍米(小黃米可替代)20g,茯神20g,合歡花10g,紫蘇葉10g,半夏10g,夏枯草10g,炙遠志10g,首烏藤10g,酸棗仁10g,生百部10g,龍膽草10g,生大黃10g(后下),梔子10g,黃芩10g,天麻10g,炒柴胡10g,甘草5g。7劑,水煎,日服2次。藥后睡眠基本正常,其他癥狀明顯好轉,去梔子、生大黃,加熟地黃15g,繼服7劑,癥狀基本消失。 按:本例為肝郁化火,上擾神明所致,治以安神助眠、清熱平肝。基本方安神助眠,龍膽瀉肝湯化裁清熱平肝降火,熱去神寧則寐安。本型肝郁化火,容易傷陰,待癥狀緩解后,當減少清熱平肝之品,如龍膽草、黃芩、梔子等用量,并輔以熟地黃、山萸肉、淮山藥等滋腎平肝,預防復發,愈后可用六味地黃丸善后。 2 痰熱內擾,參以清熱化痰例2:張某某,女,38歲。2018年4月10日初診。患者素來肥胖,近來因傷于酒食,見失眠頭重,眠后易醒,口苦心煩,心悸心慌,痰多胸悶,惡心惡食,偶有亂語。舌質紅,舌苔黃厚膩,脈濡數。證屬痰熱內擾型。治以安神助眠,清熱化痰法。基本方合小陷胸湯加減,處方:百合20g,黍米20g,茯神20g,半夏20g,合歡花10g,紫蘇葉10g,夏枯草10g,炙遠志10g,首烏藤10g,酸棗仁10g,黃連10g,生百部10g,瓜蔞仁10g,礞石10g,肉桂2g(后下)。7劑。藥后未見亂語,余癥狀好轉,去礞石,減黃連為6g,繼服14劑,癥狀基本消失。 按:本型臨床較少見,經曰:“飲食自倍,脾胃乃傷。”脾胃二傷則聚濕生痰化火,治以安神助眠,清熱化痰法,基本方安神助眠,小陷胸湯清熱化痰,氣順神寧,痰祛熱清,則寐安,然待癥狀衰其大半后,必早祛黃連、夏枯草等清熱之品,以免苦寒傷中,變生他疾,亦宜慎飲食,少辛辣,防外感,杜絕痰熱之源。 3 心脾兩虛,益以健脾養心例3:戚某某,女,58歲。2018年3月10日初期。患失眠多年,多在思慮、勞累或飲食不調后加重,不思入睡,眠后易醒,10天來,因勞累過度又出現入睡困難,眠后易醒,食欲不振,面色少華,疲倦乏力,心悸心慌,頭暈頭痛,動則氣喘,休息后好轉。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沉細。證屬心脾兩虛型。治以安神助眠,益以健脾養心法。基本方伍歸脾湯加減,處方: 百合20g,黍米20g,茯神20g,半夏5g,合歡花10g,紫蘇葉10g,炙遠志10g,首烏藤10g,黨參10g,黃芪10g,炒白術10g,當歸10g,酸棗仁10g,龍齒10g(先煎),柏子仁10g,炙甘草10g,石菖蒲10g。14劑。藥后主癥消失,繼服14劑,癥狀基本消失,囑服用百合黍米粥1月善后,隨訪2年未見復發。 按:本證多見于先天不足之體、后天失養之人、素體不強之輩,復感過思、過勞或飲食不調誘發加重,心主血,脾生血,心脾兩虛,血不養心,神不守舍則失眠,并伴有眠后易醒,納少乏力。治療用基本方安神助眠,緩解癥狀;歸脾湯健脾養心,心脾得養則寐安。方中用小劑量半夏以防脾虛生濕,宜去夏枯草之清熱平肝,自汗盜汗加防風、五味子固表止汗,心悸心慌助柏子仁養心安神。本證是純虛無實之證,因正氣已虧,易在季節交換及保養不當時復發加重,故療程宜稍長,愈后當囑以百合黍米粥健脾養心以善后,更宜怡情志、防外感,勞逸結合,預防復發。 4 陰虛火旺,輔以滋陰清熱例4:莊某某,女,26歲。2018年1月10日初診。患者素稟陰虛火旺體質,稍感外邪,或稍食辛辣,或性情急躁則見失眠多夢,五心煩熱,自汗盜汗,耳聾耳鳴,腰膝酸軟,兩目干澀,近因瑣事煩惱,以上癥狀又現,伴有夢交,月經色紫量少。舌紅少苔,脈弦細數。證屬陰虛火旺型。治以安神助眠,滋陰清熱法。基本方佐一貫煎進退,處方:百合20g,茯神20g,黍米20g,合歡花10g,紫蘇葉10g,夏枯草10g,半夏10g,生百部10g,茯神10g,炙遠志10g,首烏藤10g,酸棗仁10g,生地10g,麥冬10g,北沙參10g,枸杞子10g,磁石30g(先煎)。7劑。 按:本證素體陰虧于下,熱盛于上,復感飲食、情志或勞累所傷,再傷陰液,邪熱愈盛,陰血不足,虛熱上擾,清陽失養,則失眠多夢。本證陰虧為本,熱盛為標。用一貫煎化裁滋陰清熱,陰平火降則寐安;陰傷重,則腰酸耳鳴較著,重用熟地、麥冬、枸杞子等滋陰之品,內熱盛則煩躁明顯,重用生地、丹皮等清熱之味,陽亢顯,則頭暈脹痛加重,加天麻、白蒺藜平肝潛陽。 5 脾腎陽虛,助以溫腎健脾例5:李某某,男,76歲。2018年2月21日初診。患者因不易入睡4個月來診。入睡困難,均以西藥地西泮助眠,療效欠佳,刻診:患者入睡困難且眠后易醒,面色 按:本型并不少見,年老陽氣虧虛,氣血運行不暢,經絡澀滯,可發為失眠,故《千金翼方》曰:“人年五十以上,陽氣日衰,氣血匱乏,營衛運行失常,經絡澀滯,故發為失眠。”今人不善攝身,貪涼飲冷,久居寒冷潮濕之地,煩勞,熬夜,縱欲以及久病的消耗和疾病的失治誤治,耗損陽氣,陽不入陰,陰陽失調均可發為失眠病。本證為虛證,脾腎陽氣虧損,不能上榮于腦,神明失主,入睡困難且眠后易醒,并伴有脾腎陽虛的臨床癥狀,如怕冷腰疼等,用基本方安神助眠。右歸飲溫腎健脾,脾腎得溫則寐安,然虛損之體易轉變或合并他證,陽損及陰,陰陽兩虛,則可并見腰酸盜汗,助以益腎養陰之品,如北沙參、枸杞子等,陰陽兩虛津聚成痰(瘀),則并見頭痛昏重,舌上紫氣,輔以活血化(痰)瘀之味,如桃仁、大黃等。虛損之證,起效緩療程長,取效后當守方繼進,愈后可用右歸丸溫陽益氣以固本善后,預防復發。 6 討論失眠之為病,以夜晚不易入睡,或眠后易醒為主要臨床表現,陰陽失調,陽不入陰是其基本病機;肝郁化火、痰熱內擾、心脾兩虛、陰虛火旺、脾腎陽虛是其常見病理。白日陽氣應彰而難彰,夜晚陰氣當斂而難斂,引陽入陰,交通陰陽,安神助眠是其基本治則,在雙合蘇夏湯基礎上,再根據各型病機特征,分別助以平肝降火、清熱化痰、健脾養心、滋陰降火、溫腎健脾,療效頗佳,屢試不爽。 石老在50多年的臨床實踐中認識到,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其生理和病理變化無不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人與植物都要順應大自然的陰陽運行規律,才能生機勃發。植物對于人體的生理病理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有正面和負面的兩個方面,為了找到順應人體生物鐘的植物。石老曾研究植物的生長過程,發現一部分植物有朝彰暮斂的自然特征,與人體的生理活動規律頗具相似之處,試用于臨床果見療效。百合具有順氣清心安神的功效,細察百合之外觀,由十數枚以上鱗狀薄片,呈同心圓樣組成,聚大自然陰陽之氣于一身,白日陽氣彰顯則舒發生長,夜晚陽氣收斂則鱗片向心收攏,與人體的生物鐘頗為一致,故有利于睡眠。紫蘇葉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蘇的葉片,有行氣和胃的功效,與百合的特性頗為相似,旭日東升,大自然陰氣自斂,陽氣宣發,其葉片漸見舒展生發,夕陽西下,陽氣漸衰,陰氣自彰,則漸見葉片收斂,與人體的生物鐘亦較一致,故有利于睡眠。合歡花與百合、紫蘇葉一樣,都能順應自然環境的變化,亦有朝彰暮斂的自然特征,與人體的生理活動規律均較一致,具有安神解郁功效,常用于失眠健忘之證。綜上,百合、紫蘇葉、合歡花彰斂有度,顯靜有時,與大自然陰陽日月轉化的基本規律相一致,與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規律亦較一致,可以引陽入陰,交通陰陽,安神助眠,用于失眠各型均為契合。半夏燥濕和胃,降氣化痰而調和陰陽,《靈樞·邪客》篇云:“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治之奈何……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半夏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具有一定程度的鎮痛、鎮靜、催眠作用;夏枯草清肝解郁,《本經疏注》謂其能“通陰陽,……治不寐”。石老嘗曰:“《內經》言‘陽入于陰則寐,陽出于陰則寤’,半夏和夏枯草都在仲夏成熟采收,其時陽極欲陰,陰陽漸合,此二藥順應時令變化,亦可引陽入陰,交通陰陽,使營衛循行有序,切中了失眠證的病機,故可安神助眠。”《醫學秘旨》亦曰:“蓋半夏得陰而生,夏枯草得陽而長,是陰陽配合之妙也。”用黍米配半夏體現了《內經》半夏黍米湯“補其不足瀉其有余,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祛其邪”之意。炙遠志寧心安神、祛痰開竅,茯神寧心安神定驚悸,有利于失眠之證。以上5型,可以相兼,各型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均可用雙合蘇夏湯隨癥加減,然加減之品不宜太多,宜在3~5味之間,意在凸顯主方的安神助眠功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