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市城鄉(xiāng)建設(shè)志》記載中鼓樓南北街的前世今生 “鼓樓南北街馬上要改造了”。這是筆者2016年鼓南北街改造前的一次采訪。這對處于經(jīng)常擁堵中的臨汾市民來說,充滿了幸福的期待。作為悠久歷史的臨汾大鼓樓以及鼓樓南北街,在歷史上經(jīng)歷了哪些變遷。筆者帶你去尋找。 從康熙版本平陽府志、民國版臨汾縣志、臨汾市志(現(xiàn)堯都有區(qū))、臨汾市志(四冊)到臨汾市住建局的編輯團隊經(jīng)過七年努力完成編纂的《臨汾市城鄉(xiāng)建設(shè)志》,這些志書是記錄了不同時代臨汾城市變遷歷史的文化寶典,再現(xiàn)了臨汾上下5000年歷史的滄桑。也記載著鼓樓南北街的前世今生。 明代平陽古城圖 鼓樓南北街在臨汾什么時候形成的? “據(jù)史料記載,鼓樓南北街最早形成于唐開元年間,距今大約有1300多年的道路歷史,它是臨汾古城南北中軸線上標志性道路。從元代末期,就已經(jīng)形成城市主干交通道路。”“明清時期鼓樓到北城門(就是今天的鼓樓北加油站)這是最早的鼓樓北大街,全長大約是960米,寬5---6米,土路面;鼓樓南大街就是鼓樓到南城門(就是現(xiàn)在的環(huán)城南巷東口)長度大約為790米。那時候鼓樓南北街加在一起全長約1750多米。” 臨汾鼓樓,又名大中樓。巍峨高大,遮陰蔽日臨汾作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從鼓樓形成起就有交通要道之稱。 “解放前臨汾的城市道路規(guī)劃是以鼓樓為中心,分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呈輻射狀向周圍分布,形成至今的城市方格網(wǎng)道路骨架。1926年,向陽路以北修建為省道太風過境公路,路寬7米。”王兆元說,“鼓樓東西南北四個門洞上方分別題有‘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并’,從門洞上的匾額就可看出以鼓樓命名的大街作為城市交通要道的重要性。” 民國時期的平陽古城平面圖 《臨汾市城鄉(xiāng)建設(shè)志》有文字記載:1949年臨汾市域人口138萬,城鎮(zhèn)人口不到14萬,城區(qū)居民不到3萬人,從臨汾解放很長一段時間鼓樓南北街基本沒有太大變化,一直到1957年鼓樓至向陽路1300米路段開始實施三合土路面硬化,路面擴至7米,上世紀60年代后期改鋪為沙礫路面,1975年擴建為10米寬瀝青路面。1987年向陽路至河汾路口道路擴至14米,1991年改建為108國道城市過境線。 1982年,臨汾市攝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賈根生拍攝的一張鼓樓南街的照片,這時的鼓樓南街已經(jīng)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攝影家當時隨后拍的一張照片,這張照片見證了臨汾鼓樓南街拓寬改造后的靚麗風景。 “鼓樓南街在1975年以前為灰渣土路面,自1976年到1978年進行了改造,當時鼓樓至五一路口950米路段改造為瀝青路面,路寬擴到了10米,1982年到1983年,對五一路口到堯廟三岔口1650米的路段第一次進行拓寬,當時寬是12米。”“1997年是鼓樓南北街改造范圍和擴建規(guī)模最大的的一次,由當時小臨汾市建委組織實施,對五一路至堯廟三岔路口路段和鼓樓到河汾路口段同步拓寬至28米,全部改造為水泥砼路面,三幅式結(jié)構(gòu)……兩側(cè)非機動車道各寬是4.2米,瀝青路面,人行道鋪設(shè)的是水泥花磚,寬是4--6米。2007年因城市交通壓力過重改造為一板式結(jié)構(gòu)。 雨中鼓樓夜景 鼓樓西街一市民介紹,拓寬之后的鼓樓南北街一段時間內(nèi)還是108國道的城市過境線,當時鼓樓南街叫秦蜀路,經(jīng)常有大車通過,鼓樓南北街為臨汾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道路坑坑洼洼,下雨顛簸南行。如今鼓樓南街部分路段成了市民的茶余飯后出行不便的話題。據(jù)資料記載,從1997年大規(guī)模改造之后一直到現(xiàn)在2016年,將近20年的時間幾乎沒有什么大的變化。 鼓樓廣場是鼓樓南北街上一道亮麗的風景,是臨汾的老百姓休閑娛樂的好去處。筆者當年采訪時,道路窄、常堵車,坑洼路面多是市民談論最多的話題。 如今鼓樓南北街這項最大的民生工程早已竣工投入使用,并經(jīng)歷了兩年多的風風雨雨,給廣大的市民出行帶來了方便,而展現(xiàn)臨汾驕傲的衛(wèi)青、霍去病文化廣場贏得游客與市民的夸獎,給市民和游客帶來方便的公廁也成了鼓樓南北街的靚麗景觀,令人拍手叫好。 |
|
來自: 鐘劍文 > 《山西與臨汾古今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