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蒲菜,香蒲葦葉嫩莖,它和蘆葦一樣長在淺水灘上,因其形細長如蒿,江南老家亦稱其“蒿兒菜”。蒲菜自清明入市,至立夏,食用期長,是江南一種常見且又可口的天然珍蔬。 色白如玉似象牙的蒲菜,鮮美清香,悅目雅致,有“江南第一菜”美譽。《詩經》中有關蒲的詩句有很多,如《陳風·澤陂》:“彼澤之陂,有蒲與荷。”《大雅·韓奕》:“其蓛非何,非茍及蒲。”蒲菜入饌已有數千年歷史,西漢時期,漢賦大家枚乘在其代表作《七發》中,為楚太子開列了一系列菜單,其中就有“芻牛之瘦,菜以筍蒲”的菜譜,即用小牛肉,與蒲菜一同烹制。 老家江南背山臨江,風物清美,景色明麗,湖河池塘星羅棋布,適宜習性濕潤的蒲菜生長。清明期間,升金湖畔香蒲葦葉密密匝匝,蒲菜柔曼幽香的味道也飄香在尋常人家餐桌中。在老家,每年四月間蒲菜應市,有人把它炒肉絲,有人將它清水煮,有人用它燒豆腐,盡管烹法各異,但都不變不離其宗——清香之味。對于我這個江南土生土長的人來說,偏愛蒲菜燒豆腐,一色的白,其質脆嫩爽滑;其味清淡雋永,其香清新綿長,風味獨特。按我這個準美食家標準來鑒別,蒲菜既有茭白那樣嫩脆,清香卻勝其一籌,口感嫩似豆腐腦,口味更像莼菜,橫豎覺得鮮美,“江南第一萊”的美名,蒲菜最合適。還是明人王世懋在《瓜蔬疏》中說的好:“蒲筍、蘆筍皆佳味,而蒲筍尢佳。” 早年,認識一位畫家吃貨,在一次聚宴中,指著盤中蒲菜對我說:“蒲菜這養生型水嫩美味,品嘗它切莫‘咬牙切齒’,只需舌尖一抿一轉,用柔力巧力,更能品味出蒲菜鮮嫩之美”。 蒲菜因其味清香雋永,味之難忘,與莼羹鱸膾一樣,都帶有濃濃的鄉情之味。明詩文家顧達在病中突然思念起家鄉,便在臥榻上寫下了“月明鶴影翻松徑,風暖鶯聲鬧草堂。一箸脆思蒲菜嫩,滿盤鮮憶鯉魚香”絕美詩句,讓人耳熟能詳。人對故鄉思念在很多時候是從家鄉風味之情催化而起的。 蒲菜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和蛋白質,屬有機綠色珍蔬,因其味甘性涼,有清熱利水,能驅五臟邪氣,固齒明目聰耳。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曰:“蒲菜,《周禮》以為菹,謂蒲始生,取其中心入地者蒻,大如匕柄,正白,生啖之,甘脆”。 “未嘗滿箸蒲芽白,先看堆盤膾縷紅”。江南春色是綠嫩的,江南味道是鮮嫩的;水網縱橫河湖交錯,小橋流水田園綠柳的江南,天然美食豐裕,民間美味豐盛,是諸多風味佳肴充滿活力的土壤基地,凝固著自然味道與民間食俗寫真,生在江南,口福十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