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于周靈王廿年(魯襄公二十二年,黃帝紀元2146年,前551年)夏歷八月廿七(現行陽歷9月28日),出生于魯國。孔子的先世可追溯至宋國公室及殷商王室,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其子木金父為避滅頂之災逃到魯國的鄒邑,從此孔氏在鄒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 孔子父親叔梁紇居于魯昌平鄉鄒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為鄒邑大夫。《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叔梁)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隱晦地表明孔子是一個“野合”后誕生的私生子。孔子少年和青年時代和母親居住,不知有父,可以說是這種姻親關系的最好證明。關于孔子的出身,有一個傳說是:叔梁紇的元配施氏為孔紇一連添了九個女兒,孔紇望子心切,于是續娶一妾,雖然生了一個兒子名為孟皮,卻腳有殘疾。所以孔紇在72歲時三娶18歲的顏征在,生孔丘仲尼。為得子,其父曾在尼丘山求拜,表示欲子心切,后果然得一健壯之子,故取名丘,字仲尼,仲是排行老二的意思,但是大排行為老二,小排行,仍然位老大,也就是說,孔子是其生母的長子。但這個傳說于籍無考,一般認為是后世儒生為粉飾孔子出身而編造的故事。 |
|
來自: 積沙成塔0u3svg > 《中國文化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