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前幾年去青海自由玩,專門去看了青海湖湟魚洄游保護區。穿過高原上的剛察藏族自治縣縣城,停在一座河流橋頭,河流上游是一處階梯式水壩,河水大不,能沿著河床走近,水壩是一層層臺階,游到這里的湟魚,爭先恐后奮力向上躍去,逆流而上后,再到達上游更遠更高處。 逆流而上,總是令人敬佩,讓人贊嘆。 作為自然界現象,“活魚總會逆流而上”,這體現的是生命活力,傳遞的是生命能量,活著就要折騰。否則,“死魚總是隨波逐流”,在水流中隨水漂泊,到了岸上就是咸魚。 其實,當我們這樣說的時候,說的正是我們自己:活著就應逆流而上,朝氣蓬勃,心死才會隨波逐流,哀莫大于此。 有個故事,或者說是常識,人掉進激流中,能夠隨波逐流,就容易沖到岸邊獲救,倒是那些本能的努力撲騰者,一番折騰后筋疲力盡,最后玩完。 事實上,現實生活中,人文世界里,我們既要逆流而上,又要隨波逐流。 詩經里說,“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心中牽掛著戀人,有著堅定目標,逆流而上,山高水長,渾然不怕,這就是我們生活象征。 對于年輕人來說,老祖宗有忠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告誡的正是闖蕩江湖人生路,不要輕易說放棄,要有不服輸勁頭,所謂逆流而上,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畢竟太過舒服的日子不叫生活,我們只要活動就在克服地球重力。 每個人的生活經歷,都是逆流而上的行程,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但是,歲月流逝又非常現實,如同馮唐所說,“不可避免的事兒是,一夜之間,活著活著就老了,我們老成了中年。在少年時代,我們看書,我們行路,我們做事,我們請教老流氓們,我們盡量避免成一個二逼的少年。” 中年人不再事事爭先,不再側重外界追求,開始學著與人為善,試著與自己和解,心態努力平和起來,這就是看起來的“隨波逐流”。但是人畢竟不是咸魚,無論年齡幾何,內心依舊在“逆流而上”,只是“逆流”的多是興趣所在,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自覺有趣的東西。 其實,這個可以用人格結構理論給出解釋,弗洛伊德認為,人格是由“自我、本我、超我”構成,本我追求快樂,不顧一切的即時滿足本能沖動與喜好,超我則充當道德警察,用嚴厲的社會規則約束自己,最后問題的解決就落到自我身上,按照現實環境的適應性要求,盡可能妥善的處理沖突。 換句話說,不論“逆流而上”還是“隨波逐流”,都是人格組成部分彼此妥協的結果,是沖突后的和諧,有動有靜,有得有失,一文一武,一張一弛,正是自我成熟與強大的表達。 當然,正如那段著名祈禱詞所說,“請賜我勇氣,改變那些能改變的;請賜我平靜,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請賜我智慧,區分哪些是能改變哪些是不能改變的。” 生活中,逆流而上不難,隨波逐流也容易,最困難的是區分開,什么時候需要“逆流而上”,什么時候需要“隨波逐流”。 而這,才是自我成長的目的,也正是生活的意義所在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