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這個現象要從什么是“好”說起,心理學認為“好”屬于人際關系范疇,按照情感遠近分作三類,“親和”“喜歡”“愛情”。 親和就是與人為善,不討厭人也不讓自己被人討厭,喜歡是彼此好感,愛情則是最高級最強烈的人際吸引關系。 家人也是人際關系一種,包括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兄弟姊妹關系等,這是建立在愛與血緣基礎之上的,毫無疑問屬于情感最親密的一層,因此常說“家不是講理而是講愛的地方” 因此,要相信家人是彼此相愛的,起碼要比一般外人親近的多。 可是為什么很多時候感覺不到家人關愛,甚至還不如對外人好呢,這涉及幾個原因: 一是印象管理。家人天天見面,生活習慣熟悉,久而久之對付出視而不見,可是對不好的地方卻容易記住,這就是心理學中的“近因效應”,也就是容易記住剛發生不久的不好,卻記不住過去的好。 與此同時,對于外人來說,要做好印象管理,除了朋友之間的喜歡,一般人之間起碼保持親和,也就是態度友善,文質彬彬,最差也要避免爭吵,因此會在表面上顯得對人好,但是這個好性質上不同于對家人的好,一個是“親和”,一個是“愛”。 二是心理需求。馬斯洛需求理論告訴我們,人人都有社會歸屬感與尊重被尊重感,接觸外人就是保持與社會的聯系,就要追求社會歸屬感,當然不能搞砸人際關系,起碼表面要和和氣氣,這也是多數人看到的對外人好。 同時,家作為社會的避風港,在家里處于放松狀態,也就表現出人性的懶散、好吃、無聊、乏味等,而緊張到松弛正是愉快的來源,真實人性是無法避免的,這也是所謂的對家人不好。 因此,要相信作為普通人的我們,一定是對家人更好,只不過這個好更多是“深藏不露”的“愛”,而對外人則是一般人際互動的“親和”。 當然,家人之間的愛,總是深藏不露的話,久而久之會出問題,因為愛需要說出來做出來,比如做家務、買東西、常談心、處理情緒,尤其有了分歧要及時溝通處理,否則期望越高失望越大,這要引起注意。 遇到家庭關系糟糕時,要保持警覺,最好做法就是把錯位關系扭轉恢復,按照正常人際情感關系歸位。 人際關系,疏遠有序,親密有別,這才是正常的,千萬別“外人一句好話轉了腿肚子”,遇到事情才發現“只有自家人靠得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