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中華文化核心的核心  《龍門二十品》作為魏碑的代表,展示了一種雄健新奇的楷書風格。 朋友們,大家好!聽段子,學書法!上次我們講的是《晉尚韻 韻在何處》,今天我們要講《龍門佛龕藏神品》。 在南北朝的北朝,曾經流行了一種奇特的書法,但不是奇葩,是一種極有價值的書寫風格,就是魏碑。魏碑,其實就是楷書的一種。作為楷書,它與其他的兩種典型的楷書,也就是晉楷和唐楷截然不同,在三大楷書中間,魏碑別具一格。 怎么形成這樣一種楷書的書寫風格呢?話說在南北朝時期,中國社會出現了南北的分裂,這種分裂導致我們的文化有南和北的差異性,這種影響至今我們都看得出來。 在書法方面,從東晉南渡開始,書法就分為南北兩派。在南派,以鐘繇、王羲之他們為代表,完成了隸到楷的變化。這種變化在南朝就得以傳承;而在北朝,當時是北魏,沒有這種傳承,是由民間的書法家直接從漢魏時期的隸書演變出來一種書寫方式,形成了獨特的所謂魏碑。有一種說法“南書溫雅,北書雄健”,這就是風格差異。 
北魏 《始平公造像記》局部 魏碑的特點,大家看見過就知道:在筆形上,所謂“欲橫先豎,欲豎先橫”,這是很奇特的;在結字上,最突出的就是保留了隸書的特色。我們今天看到的魏碑都是石刻書法,主要的表現形式,包括碑刻、木制、摩崖石刻,還有一種造像題記。 造像題記最大的集中地就是龍門石窟。那有我們經常說到的一個精品,叫《龍門二十品》,可以作為魏碑的代表。 在北魏時期,佛道非常盛行,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后造了龍門石窟,其中最著名的叫龍陽洞,是為他的祖母馮太后營造的功德窟,支持孝文帝改革和遷都的王公貴族,還有官員、僧侶等等這些人,大多都在龍陽洞,發愿造像。 造像題記頗多精品。《龍門二十品》有十九品,都在龍陽洞。所謂造像題記,也叫發愿文,是發愿人把發愿的文字鐫刻在造像壇的預留位置上,以表其造像目的,并期許功德永世流傳。 除了《龍門二十品》的說法,還有一個叫《龍門四品》的說法,在四品中間我們今天簡單介紹一下兩品。 第一個應該推出的就是《始平公造像記》,它被稱為是首品之首,其書風一反南朝的那種靡弱書風,開創了北碑的方筆典型,充滿了陽剛之美,這種陽剛之美一直對后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北魏《始平公造像記》局部 《始平公造像記》的書寫者,是北魏的書法家,叫朱義章。《始平公造像記》的書法,號稱是“學習可以壯其膽、強其骨、厚其力,生其勢”,大家能體會到它的特色;清代的包世臣有個說法,說它“具龍威虎震之規”;最直觀的感覺,它的特點,全文都是陽刻法,這個是比較少見的,而且逐字有界格打著格子,歷代僅見這樣一個;還有一個特色,就是碑額,他有碑額,這是正式碑刻的特點。他的碑額上寫著“始平公像一區”;另外還有結尾落款,書者、撰文者都落了名,這也是這種形式所少見的,所以《始平公造像記》的確很突出,很搶眼。 還有另一個,我們選《楊大眼造像記》。北魏的名將,他的真名已經被人們遺忘,但是他的特色眼睛大,所以人們稱他為“楊大眼”,就成為一個名人。南朝的人都傳說說他的眼睛大如車輪子,說他跳走如飛,跑得特別快。南朝的將領聽說如果對手是楊大眼的話,都非常害怕。民間甚至有個傳說孩子啼哭,父母說楊大眼來了,孩子就嚇得不敢哭了。那么造像題記,就是楊大眼奉命南伐,連拔五城,斬了南朝的輔國將軍王花,凱旋而歸。經過伊闕時發愿開壇,就是龍門這個地方,整個文字顯示了楊大眼顯赫的軍功。 在書法上,這篇文字還有其他的一些很類似風格的,都被稱為叫“邙山體”。這個體我們就不介紹了。這個體是官方崇尚的一種標準楷書,風格就是尊貴典雅,也顯示了楊大眼不同凡響的身份。 在清中葉以前,學界并不把魏碑作為學習對象,其實是到了中期,有阮元、包世臣這些人就開始重視魏碑,尤其是到了清末,康有為有了“尊碑之說”。 康有為非常重視《龍門二十品》,甚至稱它為“龍門體”,稱贊“龍門體”是“雄峻偉茂,極易發宕,方筆之極軌也“;還稱贊魏碑有“十美”,這十個美溢之詞我們就不在這說了。 這個風氣之后,到了近現代書法家都推崇魏碑,包括像蕭嫻、北大的李志敏,還有現代的書法巨匠于右任等等,都對魏碑非常重視。關于魏碑的臨寫,我們這有個情況介紹給大家,便于臨寫參考。 就是說造像題記,在寫以前是打了紅格子的,然后書丹,石工是按照書丹刻出后,有些格子就刻出了,有些地方就沒有刻的格子,這就是后來我們看到的現狀。學者們認為,這樣一種棱角分明的筆畫,顯然是刀刻失真的結果。但是近幾年來,研究者認為是一種斜執筆的寫法,有所謂席地而坐、偃筆側鋒,把筆放倒,是側著鋒寫出來的。當然刀刻使它很方整,這還是最關鍵的,最顯然的。 總之,作為楷書的代表,《龍門二十品》的這樣一種魏楷,雄健而又新奇,會對于我們書法創新有所啟示,大家可以根據我們所介紹的一些特色來實踐和嘗試。 好,今天我們話題就講到這兒。聽段子,學書法,下次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