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蘇東坡這首《蝶戀花.春景》寫于何時,歷來說法不一。有人說這首詞作于黃州,有人說作于惠州,還有人說作于定州、密州的的。總之是作于蘇東坡貶官的地方,我們可以從這首詞中的字句找到一些端倪。 這首《蝶戀花》上片共有五句詞。開句便寫道“花褪殘紅青杏小” ,我們從這一句即可得知詩人蘇軾寫這首詞的時間在仲春時節。但是杏花開落的時間從江南到江北依次開放的。 杜工部在《早花》里寫道:“臘日巴江曲,山花已自開。盈盈當雪杏,艷艷待春梅。”在成都的臘月里杏花已經開放了。陸放翁在《臨安春雨初霽》里寫道:“小樓夜聽春雨,明朝深巷賣杏花……素在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可見江南杭州的杏花至少開在清明節之前。而杜牧之在《清明》里面寫道:“清明時節雨紛紛……牧童遙指杏花村。”雖然同是江南,到了金陵(今天南京)杏花則在清明節開放。 上片的首句里寫杏樹枝頭雖然褪去了花朵,卻結了一枚枚可愛的青青的小杏子,真惹人愛憐。次句寫春天燕子在天空中自由地飛來飛去,莫不令人歡欣。第三句寫清清的河水環繞著鄉間的一戶戶人家緩緩流淌著,與秦少游的“流水繞孤村”相比,蘇軾這一句則多了一份溫馨。 青杏,燕子,流水,人家,共同構成了春天里饒有詩意的一處風景,令人流連忘返。第四句一轉折,“枝上柳綿吹又少”,顯出詩人傷春惜時的意識。而第五句又忽然想通了一件事,即使柳絮越來越少,春光漸去,但這個時候的天涯所望之處,莫不是芳草如茵,何必自傷自嘆呢。上片最后這一句灑脫開懷,讓人心神一蕩,逐漸釋然了。 蘇東坡一生博學高才,豐神卓犖,卻屢次被排擠出朝廷,遠謫他鄉為官。上片純粹寫暮春光景,最后一句竟被一些失意失戀的人們經常引用。當與女友分手時仍然自我安慰“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單戀一枝花”。人家坡仙是在惜取大好春光,不因為自己被四處貶謫而埋怨天涯芳華,從而展現出一種豁達的心性。 詞的下片則以“墻里“、”墻外”兩個詞回環往復地通過鋪敘兩個人的不同世界,從而勾勒出墻外人對墻內佳人歡聲笑語不理解的矛盾心理。誰會想到院墻里面的佳人無意的歡聲笑語會像一顆石子投到路上行人的心里,讓行人內心起了波瀾呢? 多情卻被無情惱。墻內的佳人和墻外的行人根本未曾謀面,未曾相識,只是行人多情,而佳人未必無情。人何必自尋煩惱呢?所以當我們不亂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即可做樂活族矣。 縱觀蘇東坡這首《蝶戀花.春景》,清新婉約如畫,人物心理只了了數語便躍然紙上。人們常把蘇東轉歸為豪放派詞人的代表,說他只會寫“大江東去”之類的詞,然而忘了坡仙也是逸才,婉約與豪放兼具。像這首《蝶戀花》的藝術高明之處,能寫“楊柳常、曉風殘月”的柳永也未必能勝過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