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您的企業和個人的年度計劃已經做完了。 中國人真正認可的一年的開始還是春節以后,但是元旦到春節期間這一個多月的時間,除了走親訪友、陪伴家人以外,用來總結過去,調整未來更是大有裨益。 《孫子兵法》的課剛講完,我們就現學現用,用《孫子兵法》的第一篇,計篇來幫我們整理一下我們的年度計劃,作為我們總結過去,展望未來的一把尺子。 計篇,有的版本也作始計篇,都有道理。 但是,對于計這個字,很多人都理解錯誤,而且錯誤的很徹底。很多人將這個計理解為計謀的計,是奇謀巧計,陰謀詭計;孫子的“計”不是用計,不是奇謀巧計,而是計算的計,是講計算,不是講計謀。 現在很多人為了迎合人性中“貪巧求速”的心理,往往將此計與彼計故意混為一談,甚至都出現了《<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這一類的書。貪巧求速是人性的弱點,總想設個妙計就搞定了。這恰恰是孫子反對的。《孫子兵法》不是講奇計得勝的,而是講實力決勝的書。 孫子的“計”,是基本盤,不是操作層,是最拙的,不是最巧的,“計”,是計算實力對比,對比計算的科目有五項,叫“五事七計”,類似于我們現代經常用到的SWOT分析。 計的目的是為了知勝,從五事七計,全面比較敵我的實力對比,在戰前就能判斷勝負,就知道有多少勝算。 我們先把計篇這段原文熟悉一下: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五事 分別為:道、天、地、將、法。我們逐一來看。 第一、道 從《孫子兵法》的本意,軍事領域而言,很多人將這個道理解為道義的道或者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先秦諸家都講道,但是大家對道的定義卻有不少差異(這個問題可以找時間單獨寫一篇)。孫子的本意在后邊有解釋:令民與上同欲,可以與之生,可以與之死,而不畏危。而對于企業家而言,就是自身的領導力,是否能上下同德,同心同力,則是領導力的直接體現。做管理,我們經常陷入一個誤區,同心同德、同心同力容易理解為聽話,我們有些領導者看待下屬也是從是否聽話作為前提。聽話本身并不一定是好事,如果是無條件的受命有一定的價值,這只是把員工作為工具的價值發揮到了最大,而沒有發揮出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同心同德并不一定是一團和氣,可能有爭吵,可能有不同意見,但是一旦形成共同決議,無條件的支持決議,奮力完成。 領導力也可以說是企業治理水平的一個集中的表現,管理是否順暢,人員是否得力,業務是否順利都是領導力在具體環節的表現,作為企業家和領導者更應該從問題本身去反思自己的問題,是自身能力造成的?還是管理水平造成的?是識人用人不對造成的?還是產品問題造成的。這些問題,絕大部分都能在自己身上找到答案。 第二、天、地,天時地利 天時地利既包括了企業生存發展的大環境,國際形勢、行業狀況、企業本身的優勢、資源狀況、社會發展狀況等等,這些大部分都是外部條件,外部條件自身很難改變,洞察天時地利,找準時機,謀定而后動,這是企業家的核心能力之一。 第三、將 從企業來講,所謂的將,也就是選賢任能,有興趣的可以參考昨天的文章,應該會更有收獲。 “琢磨人”,特別是琢磨條塊、核心部門的負責人應該是企業家和領導人的另外一項重要工作和核心能力之一。有些人可能會把這個琢磨人給弄歪了,是成天琢磨或者不停的試探下屬對自己是否忠心(所謂的帝王術)而不讓下屬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或者讓幾撥人互相斗來斗去,自己才會覺得自己的位置會穩固。這里的琢磨人是琢磨這些負責人的能力邊界、做人做事的風格、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能否團結帶領團隊成員共同成長,專業能力、學習能力如何。目的在于知道什么工作該交給誰去做,他可能會在哪些方面出問題,提前預防和指定預案,這才是領導人琢磨人的正確方式。 第四、法 《孫子兵法》里的本意是軍法,我們今天借用在企業管理里是企業的管理、制度建設等,如果引申一下更應該包括企業的政策與機制,而且政策和機制在前,之后才是戰略,可能大家會有點費解。 講戰略,19世紀瑞士軍事戰略家若米尼六個層次的劃分,我覺得最準確。無論你的事業是什么,你都可以按這六個層次來對號入座,規劃清晰。 一是政策,若米尼把政策放在戰略之前,他也認為他是第一個在戰略學上提出政策高于戰略的。就戰爭而言,先有外交政策,后有戰與不戰,或與誰結盟,與誰戰。 就經營而言,先有我們對社會、對消費者的政策,然后才有我們怎么做的戰略。所謂政策,就是我是誰,我代表誰的利益,我的行事方針。這其實是屬于前邊第一條道的層面。而不是我們平常認為的管理機制。 七計 即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 歷代《孫子兵法》的注家都喜歡用韓信為什么選擇劉邦而不是當時看起來聲勢更大的項羽來注解這一段。簡單說一下,韓信說,項羽對人民殘酷,對部下不舍得封賞,大印刻好了,在手里摸來搓去,邊角都磨圓了,還舍不得拿出去;劉邦就不一樣,對民眾約法三章,對手下封賞放權。(主孰有道的對比) 劉邦的道,是對手下,激勵機制上有道;對民眾,政治上有道。在政治能力上,不知道甩了項羽多少條街。 王道、霸道的爭論好像一直沒有停過,而劉邦和項羽正好是王道和霸道的兩種典型。孟子經常講要行王道,只是我們很多人理解錯了,我們理解成了王者之道,就是王者應該行什么道,其實應該是如何成為王者之道,就是如何從一個事業小、基礎一般的人,如何成為王者的道。換到這個角度再去讀孟子,我想你應該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扯得有點遠了,我們可以以此反思自己是不是有道?如果我們不是企業家、領導者,可以思考一下你的老板是不是有道,是不是值得你可以與之生、可以與之死而不畏危? 將孰有能 作為老板可以接著五事繼續思考崗位的設置、人員的能力,你的將是否稱職?如何才能做到更好?是不是有更好的人選? 天地孰得 天時地利是否在自己這一邊,基本意思和五事中的天地基本一樣,不過這個天時和地利可以多思考一些。天時有時是相對的,沒有沒落的行業,只有沒落的企業,再傳統的行業也有創新的空間,天時不是消極的等待,有些時候也可以結合時勢,進行創造。傳統行業主動融入互聯網、工業互聯網、AI(人工智能)解決傳統行業的在技術、能力方面的限制,傳統行業也會變成朝陽行業,也可以完全顛覆原有的行業競爭格局,有多少行業領軍企業不是從顛覆行業開始的? 法令孰行 法令孰行更多的思考企業的管理機制是否還有更大的優化空間,是否能做到政令暢通、如臂使指。企業的執行效率是關系企業生存狀態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指標。再好的戰略、再優秀的人才隊伍,如果因為管理機制造成的效率低下,甚至嚴重內耗,這就太不劃算了,而且優秀的人才也很難長期忍耐一套不合理的管理機制。 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 這三條可以放在一起講,這里既包含如何通過內部培訓、外部培訓、激勵機制等方面促進員工和團隊的快速成長,也包括人力資源部門是否能持續的挖掘到能夠和企業一起發展,為企業發展能夠做出更大貢獻的外部人才,也可以反思企業的人才培養體系是否合理,能否給有潛質的人才更好的成長與發展機會。 作為企業家或者領導人,政策和機制(可以理解為企業或者企業家的初心)比戰略更重要,也更需要時時檢討、反思,天時、地利是企業家要對外部環境的變化時刻保持敏感,發現新的機會,人和就是如何建立更為合理的管理體制、機制(狹義的機制),讓優秀的人可以脫穎而出,讓優秀的人才和團隊發揮更大的價值。 如果你是企業家,利用五事七計檢討審視一下自己在這些方面的得失;如果你是企業的基層員工審視一下自己所在企業的優劣,如果準備跳槽,用五事七計幫自己選擇一家更有發展前途、更有個人成長空間的新東家。 五事七計,助你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