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江山,地處在浙贛閩三省交界處,屬于山地丘陵地區,東臨中山西靠仙霞嶺,在交通還不發達的民國初年時期,位于錢塘江上游的江山算是內陸閉塞地區,因此比較貧困的地區。但在這個地方,數十年間從這里面走出的以戴笠為首的一干人等,成為軍統特務的骨干,“一戴三毛”最為著名,尤其是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 “一戴”即戴笠,“三毛”即毛人鳳、毛森、毛萬里。他們四人,皆身居要職,被稱為軍統巨梟。他們的所作所為令人聞風喪膽但又被說得神乎其神,他們行蹤詭秘但又無孔不入,他們手下平時也許是教師、商人、公務員或流氓混混,但他們隨時都在暗自從事秘密工作,這些軍統特務里就以江山幫為骨干核心。 “一戴三毛”可謂臭名昭著,路人皆知,他們在組建特務組織初期,為了擴大人員,首先將曾對自己有推薦之恩且也是江山人的毛人鳳招致麾下,又讓他回到自己的家鄉江山縣招募了大批的有知識的年輕人。這些人經過培養訓練后,大都在軍統總部各處室機關工作。久而久之,這些在機關工作、說著家鄉話、吃著家鄉風味飯食的人們便被內部人員稱之為“江山幫”。 新中國成立之初,這些軍統特務都紛紛逃離大陸到了臺灣,當然,也留下一部分潛伏的,這些特務組織一開始很猖狂,他們除搜集情報外,還搞暗殺破壞活動,監控、迫害革命師生,鎮壓學生運動,破壞工人運動,還設有秘密監獄,關押、刑訊,當然,在新生人民政府的打擊下,最后特務受到了毀滅性打擊。 然而,建國幾十年后的今天,在這個號稱特務之鄉的浙江江山,有三個軍統特務重逢相聚在一起,當時,86歲的浙江江山市老太太王慶蓮接到一個消息,有兩個多年不曾見過的老同志,要與她相見。“同志”這個詞,在她內心掀起一陣波瀾。幾十年來,她過得低調沉默,企圖將曾經那個特殊的身份埋進歷史塵埃。人稱三個留在大陸最后的特務的合影留念。我們從王慶蓮、戴以謙、祝仁波三個人說起。 先說女特務王慶蓮,浙江江山人,她1歲那年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父親去世后,家里的生活一日不如一日,所以當軍統再次來江山招人時,為了混口飯吃,母親就瞞著年僅15歲的王慶蓮,給她報了名參加考試。說是考試,其實基本也是走過場,王慶蓮和江山另外19人全部被招進軍統。王慶蓮進入軍統后,被分到了譯電科,就是專門破譯電碼的。她的直接上司是鼎鼎大名的姜毅英,姜毅英就是曾經破譯了日軍偷襲珍珠港計劃的軍統唯一女少將,當然姜毅英也是江山人。 由于王慶蓮軍統女特務的身份,新中國成立后,她也不遇到了不少的麻煩,1958年被下放到杭州的塘棲,參加勞動,至此被改造了23年。直到1981年,王慶蓮終于獲得自由身,而且恢復了她的一切名譽。不僅如此,在接受改造的23年時間,也被算作了她的工齡,如今已是90高齡的王慶蓮已退休37年,晚年衣食無憂,她自己也很滿意,每天半包煙,積極樂觀,生活很幸福。 再說戴以謙,江山保安鄉人,他16歲時初中畢業于江西鉛山祝同中學(由顧祝同將軍創辦的戰時中學,是一所半軍事化的中學),初中畢業之后加入了忠義救國軍,在忠義救國軍皖南總指揮部總座室任少尉接待員,番號(平定)。半年之后,到忠義救國軍江西鉛山辦事處(軍統東南辦事處),任三戰區軍事物資部中尉副官。 戴以謙和戴笠是親屬關系,他管戴笠叫本家爺爺。所以,1943年以后,戴以謙一直在戴笠身邊擔任機要參謀。他的工作,就是每天管理、收發戴笠的所有信件、來往的公函、文件,戴笠當時47歲,而機要參謀戴以謙18歲。 戴笠去世后,軍統逐漸沒落,內戰爆發之后,戴以謙被派往北平站當站長,隨著北平和平解放,他也逃回家鄉,并放棄了組織提供的機會,選擇留在了大陸,建國后,新中國對留在大陸的軍統進行肅清,提出“活要找到人頭,死要找到墳頭”。后來他被管制,便回到了江山老家務農,期間他低頭走路、小心翼翼、低聲下氣,隱姓埋名到福建打工,后來還是被捕入獄。一直獨自生活。如今,90多歲的戴以謙在江山附近二十八都敬老院住著。 有人問戴以謙:“您的生活怎么樣?”他回答道:“我在敬老院有人服侍,而且吃喝不愁,政府還給我每個月發零花錢。我看病的話,可以報銷80%的費用。現在的生活,已經比抗日戰爭時期好多了,我很滿足。”他指著床上的錄像機對我們說:“買了個錄像機,放《西游記》。” 鏡頭前,他佩戴著民間志愿者為其頒發的勛章,自我感覺到生活幸福,笑得很開心。 ![]() 祝仁波,1922年生,現居寧波,他出生于上海,父母早亡,12歲就做了童工。1937年,17歲的祝仁波經表姐夫——當時中國首屈一指的電訊專家陳一白的引薦進入軍統一直在軍統電訊處做電臺修理、安裝技師。彼時陳一白的無線電通訊指揮,在對日空戰中屢立戰功。1944年,遠征軍在騰沖的電臺被日軍炸毀,祝仁波臨危受命,從重慶輾轉兩周前去安裝新電臺,為騰沖保衛戰的勝利提供了通信保障。 ![]() 抗戰期間,軍統上尉祝仁波認識了一名女青年叫顧利群,他便是大名鼎鼎的被人稱為“最危險的叛徒”顧順章的女兒,倆人相識相戀最后結婚,抗戰勝利后,祝仁波離開空軍進入交警總局電訊總隊做機務工作,后回到上海老家,做電訊生意。建國后,祝仁波的軍統特務身份被隔離審查并入獄。 ![]() 祝仁波接受判改造時,因有機電技術,改造農場不愿放人,他繼續“留用”,后來才走出高墻,此后他跟著獄友來到浙江寧海的小鎮上,95歲高齡的他至今還在幫人們修機電,但他樂此不疲。 ![]() 三位耄耋老人,年輕的時候,曾經是民國最重要的情報機關的成員,當年國人對其恐懼感不言而喻,如今六、七十年過去了,就象普通尋常的老人一樣,他們早已與世無爭,三人共同的特點,都是銀發閃耀,雙手相握垂在身前,眼睛里微微含著笑意,昔日的燦爛和風采、動蕩與不堪,仿佛就是一場夢。還有就是知足常樂,都稱晚年生活幸福美滿,令人感到欣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