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中的“驚天秘密” 《木蘭詩》是幾代人中學語文的回憶,一代又一代的學生背過《木蘭詩》,千百年來大家也都津津樂道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但最近研讀隋唐歷史卻發現了《木蘭詩》中可能隱藏了一系列驚天秘密!花木蘭的性別究竟是男是女?為何要替父從軍?最終花木蘭有沒有活著回到家鄉? 本期我們就將沿著《木蘭詩》中蛛絲馬跡的線索,撥開歷史的迷霧,來破獲花木蘭的歷史迷案。 01 開頭兩句“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這里的“唧唧”是嘆息之聲,比如白居易在《琵琶行》里就有“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的描寫,這句詩在描寫木蘭坐在織布機前,不斷傳出嘆息之聲。 一般人對傳統社會的印象有一個詞形容叫“男耕女織”,男人種田耕作,女人在家織布,這就是傳統社會理想的小農生活,大家可知為何會這樣?回到《木蘭詩》創作的年代,南北朝時期,這一段時期國家征稅的制度叫“租調制”,租就是田租,北魏國家按丁收租,按戶收調。北魏成年男性為一丁,國家分配土地給農民,每年收取粟2石,同時一戶還分桑田種桑,每年繳納1匹布作為調。所以木蘭要在家里織布,一來補貼家用,二來是繳納國家征收的調。 02 接下來這兩句“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淺顯易懂,木蘭坐在織布機前沒有織布,心事重重,看似沒有內容,實則又有內容,里面所說女有所思,女有所憶其實是愛情描寫,女子有意中人或者結婚了才會有所思有所憶之人,無所思所憶之人,說明此時木蘭尚“待字閨中”甚至連親都沒定,徹徹底底的是個“單身女青年”。我們這里推測一下木蘭的年紀,魏晉時代成丁的年齡大約在15~16歲之間,成丁3年后方能從軍,從木蘭替父從軍來看,如果沒有瞞報年齡的話,應當在20歲左右。20歲單身在今天看來極其正常,但是在北魏時期極其不正常,由于當時戰爭頻繁對人口需求很大,法律規定可以結婚的年齡是13歲,北魏皇帝普遍在13~15歲就成婚了,因而到20歲還沒有結婚,甚至連結婚的對象都沒有,這就極其不正常了,木蘭不結婚的原因是什么?我們接下來看后面的敘述。 03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首先我們看木蘭看軍帖的時間,“昨夜見軍帖”,顯然是夜晚,宋朝以前,是執行嚴格的宵禁制度的,太陽落山城中鼓響,城門關閉,老百姓各回各家,城內坊門關閉,夜晚禁止出行,如果是張榜招募士兵,怎么可能不是在白天而是在半夜進行呢?那么木蘭為什么要夜半三更的去看軍帖呢?合理的解釋是,木蘭有不能見人的地方,那么一個女孩子有什么地方不可見人呢?從后來木蘭可以正常當兵,并沒有殘疾或者外貌丑陋嚇人的問題,所以只有一個合理的解釋,就是木蘭是男人,但是戶籍登記的是女人。很多人可能覺得意外,這種情況叫“冒籍”在隋唐時代極其常見,男人冒籍女人,正常人冒籍殘疾人,活人冒籍死人等等,屢見不鮮,當然這么做的目地只有一個,就是逃避政府的租稅和服役,所以到了隋朝建立之后,政府大規模的“大索貌閱”,就是對照戶籍描述清查戶口性別,為的就是找出“冒籍”和脫離政府控制戶籍的人口,增加政府的稅收和控制徭役兵役人數。北魏由于是鮮卑族建立的,皇帝稱可汗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比如后來的唐太宗也被稱作過“天可汗”。 04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大家在語文課上學習這首詩的時候“十二”被解釋為虛指很多的意思,但這涉及到西魏北周一項軍事制度,八柱國制,唐高祖李淵的爺爺李虎就是八柱國之一,八柱國中除了宇文泰為柱國首領以及西魏皇族虛掌一柱國之外,其余六柱國下有十二大將軍,建立隋文帝楊堅的父親楊忠就是十二大將軍之一,這十二大將軍分掌西魏禁旅。軍書十二卷,可以理解為這十二大將軍的命令,這里是十二大將軍都點名讓木蘭的父親加入軍隊,這里爺并不是爺爺,而是父親的別稱。“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兩句說明了十二大將軍聯名要求花木蘭父親重返軍中,參加軍事行動,能得到十二大將軍的共同肯定,足見木蘭的父親年輕時必是一位驍勇的武將,那么為何這位猛將此時并不在軍中?一來可能是因為某種政治原因,二來極有可能是身體原因,這兩種原因都可以歸結為告病還鄉。 |
|
來自: 劍膽琴心8wsuyq >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