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地理志》載“昂可剌者,因水為名。附庸于吉利吉思。”昂可剌為居于貝加爾湖以西安加拉河沿岸的吉利吉思屬部。史稱昂可刺地“晝長夜短”,或稱“日不落”。 NO.202 方唐鏡/文 “北冥有魚” — 校/捕風者 畫/一條人文主義狗 圖/地緣谷 嶺北行省,全稱嶺北等處行中書省,是元代十大實土行省之一,不同于緬中行省、征東行省這樣有名無實的行省。嶺北行省以蒙古帝國時代的首都和林為首府,主體即當代的蒙古國,也包括內蒙古和西伯利亞之一部分。在那個生產力極為不發達的年代,嶺北行省竟一度擁有多達200萬以上的人口,那么,元王朝是怎樣治理嶺北行省的呢? 嶺北故地,如今的烏蘭巴托城郊草原 ﹀ 向北,直到北冰洋 在忽必烈建立元朝,立行省制之初,整個蒙古故地都被劃入中書省。但蒙古故地實在過于龐大,不易管理,且草原上的諸王又時常叛亂,因此令北平王那木罕管理大部分蒙古本土。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封皇孫甘麻剌為晉王,就藩于“太祖四大斡耳朵之地”,以代替那木罕,其后甘麻剌祖孫三代嗣封晉王。漠北地區則被設置為和林宣慰司都元帥府。 大德十一年(1307年),和林宣慰司都元帥府被罷,改建立和林等處行中書省。皇慶元年(1312年),和林等處行中書省改名為嶺北等處行中書省。 和林宣慰司都元帥府被罷設行省,一是削弱晉王的權限。二是西北方向一直與元帝國為敵的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因梟雄海都的去世,不久后帝國罷兵休戰,漠北地區進入和平的狀態,因此便取消了軍事化管理的模式。 嶺北行省并不包括整個蒙古草原,對于現代的內蒙古只包含一小部分。如元王朝的上都開平,“魯王城”應昌,都被放在中書省之內,因為這些地區離大都較近,便于管理,中樞也可借中書省向草原的延伸發散對蒙古草原的影響力。 嶺北行省西南至也兒的石河(額爾齊斯河古稱),西接欽察汗國和察合臺汗國;東南至哈剌溫山(今大興安嶺),以勒拿河東接遼陽行省。 勒拿河曾親眼見證了嶺北行省的廣闊 ﹀ 其北部邊界則比較模糊,譚其驤版地圖將其畫到北冰洋。《元史·地理志》載“昂可剌者,因水為名。附庸于吉利吉思。”昂可剌為居于貝加爾湖以西安加拉河沿岸的吉利吉思屬部。史稱昂可刺地“晝長夜短”,或稱“日不落”。元王朝對吉利吉思部建立了管理,那么嶺北行省向北似可至北極圈附近。 這樣看來,元朝人看見了北極光也未可知 ﹀ 顯然,由于游牧民族驚人的環境適應力,以及元王朝由游牧民族建立產生的對諸游牧部族的凝聚力,嶺北行省成為元王朝最廣闊的一個行省。 “世界的中心” 嶺北行省的首府和林,全稱哈拉和林,位于蒙古高原西部,今烏蘭巴托西南365公里處,曾是克烈部的都城,在此前的回鶻時代就已經是重地。成吉思汗擊敗其義父王汗的克烈部之后,奪取了哈拉和林。 不過,在成吉思汗時代,蒙古帝國的核心仍是大斡耳朵(“宮帳”之意),大皇后孛兒帖就住在大斡耳朵。大斡耳朵位于怯綠連河(克魯倫河)上游,是鐵木真出身的乞顏部的祖宗肇基之地。 今天的大斡耳朵,也稱廟殿, 成為普通蒙古人紀念成吉思汗的專用場所 ﹀ 成吉思汗十五年(1220年),在和林一帶設置了一個新斡耳朵,成為第四斡耳朵。而第二、第三斡耳朵都在大斡耳朵附近。和林斡耳朵的設立,體現出鐵木真對于蒙古高原西部的重視。蒙古帝國討平花剌子模之后,在中亞的領土大為擴展,也需要這樣一個西方重鎮來控制西邊,吸納來自外部世界的技術、資金和人口。 太宗窩闊臺繼位后第七年(1235年),開始在鄂爾渾河畔興建和林城,建筑工程一直延續到蒙哥汗時期。這段時間,和林成為蒙古帝國的都城,被后世稱作“世界的中心”。對窩闊臺汗和蒙哥汗而言,定都和林,符合帝國多次西征擴展疆域的需要。 哈拉和林遺址 ﹀ 忽必烈在開平自立為汗并打敗阿里不哥后,和林失去了首都地位,并在內戰中遭受很大破壞。但嶺北行省的設立,使得和林又體現出其重要地位。 由于蒙古人重視商貿,招引各國商人使節工匠來到或途徑和林,和林的畜牧業、商業、手工業均較為發達,又由于其地處鄂爾渾河河畔,附近農業可維持基本糧作。 元朝滅亡之后,北元小朝廷又一度撤到和林,以此為根據地。洪武五年(1372年)的嶺北之戰雖然北元獲得勝利,但明軍李文忠部也橫掃了和林,此后北元朝廷不敢再留駐和林。隨后的歲月里,和林徹底衰落。 200萬人口巔峰 在封建時代,整個蒙古草原的蒙古人口在明末清初時在200萬左右,這是蒙古草原的正常容納量。然而這里的蒙古草原,是包含了內蒙古河套、豐州(呼和浩特)、察哈爾草原等水草豐美之地在內的。而嶺北行省則只包含一小部分內蒙古。 ![]() 然而,嶺北行省在巔峰時代,人口卻高達200萬以上。有說法認為窩闊臺汗國汗王海都于于大德五年(1301年)糾合眾叛王入侵,在和林被元武宗海山擊敗之后,其麾下大量民眾遷入漠北,導致嶺北行省人口多達200萬。 不過,海都敗亡只是其中原因之一。蒙古統治者對于漠北極為重視,分封宗王鎮守并以大量軍隊駐屯,在建立元王朝前后也大量遷移中原人口到漠北,也極大擴充了嶺北行省的人口。 唐代曾經在漠北建立統治,但認為漠北不適合耕種。忽必烈則希望通過農業來使得漠北糧食自給,遂在和林建五衛,每衛萬人,其中屯田者2000人。 元英宗時,又"立屯田萬戶府于稱海、五條河,為戶四千六百四十八,為田六千四百余頃",則稱海、五條河也是元朝在嶺北行省的重要屯田中心。 ![]() 稱海本是13世紀初蒙古大臣的名字。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命稱海留守后方,總領所俘民眾萬人,辟地屯田,筑城阿布罕山北,此城因而得名稱海城。稱海位于阿爾泰山北麓,蒙古高原西部科布多一帶,有較悠久的屯田傳統。 嶺北重要屯田地分布 ﹀ ![]() 整個嶺北行省的屯軍屯民數量,約在數萬。他們地位低下,遭受沉重的剝削和壓迫。同時漠北地區自然條件惡劣,耕種期短,災害多發,使得嶺北行省的屯田體現出脆弱的性質。 元武宗之前,嶺北行省的屯田就已經出現全面廢弛的局面。雖然后來元廷試圖振興,成效也有限。到元朝后期,嶺北屯田幾乎徹底荒廢。 嶺北光照不足,缺乏水源, 土壤也極易出現荒漠化,并不是好的耕種之地 ﹀ ![]() 而實際上,即便嶺北行省屯田經營良好,區區數萬屯田人口也供養不了多達200萬的行省總人口。嶺北行省的運作,主要還是依賴于內陸輸血供養。所謂"和林百年來生殖殷富埒內陸"、“貧極江南,富夸塞北”,正是這種虹吸效應的體現,而元代大運河和海運體系則成為草原向中原抽血的通道。 ![]() 編輯 “草原帝國” 在元王朝的歷史上,漠北鎮邊親王手握重兵,擁有極大權力,在皇位繼承中居于優勢。因此嶺北行省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嶺北行省仍以千戶、百戶組織為地方行政單位,不設州縣,體現于元朝的中原帝國與草原帝國的二元性。 嶺北行省雖有漢軍駐守,但主要承擔屯田任務,行省長官均是蒙古人或色目人,且多由勛貴或勛貴之后擔任。 元王朝所選任的嶺北行省官員,大多能力、素質出眾,以承擔節制諸王,穩定帝國龍興之地的重任。而不稱職的官員往往會遭到罷黜,如天歷年間嶺北行省平章政事塔即吉、左丞馬謀因黨附倒剌沙而被免官;至順初年嶺北行省平章政事哈八兒禿被御史彈劾為“其人無正大之譽,有鄙俚之稱,錢谷、甲兵之事,懵無所知”遭到罷黜。 但是同時也必須指出,首先元代嶺北行省官員的首要任務是穩定行省的政治軍事局面而非發展經濟與農牧事業,其次嶺北行省環境惡劣、維持其繁榮需要依靠于內陸輸血是客觀情況而無法通過主觀意圖改變的。嶺北行省越繁華,中原與漠北的矛盾只會變得越大。 雪災制約著嶺北發展,這一點從蒙古國頻繁的雪災不得而知 ﹀ ![]() 元廷對嶺北行省的重視,并不能降低其對中原的依賴程度。 元王朝的嶺北行省,可謂中國古代史上對外蒙古地區控制程度最高的一段時期,這是元朝統治者的民族起源所決定的。但其經營方式也注定了元王朝的統治在中原被民眾所不滿,難以長久。 明朝取代元朝之后,一度耀兵漠北,但由于缺乏人力物力對漠北建立統治和管理,終于還是放棄了這一地區。后來清王朝雖然通過滿蒙聯姻合作,以盟旗制治理蒙古,但控制力較強的只有內蒙古地區,外蒙古的部落組織仍基本維持,清朝對其只有較松散的統治。終于在清王朝滅亡前夕,外蒙古正式獨立,脫離了中國的版圖。 清朝統治下的內外蒙古 ﹀ ![]() 徐樹錚將軍在庫倫 ﹀ ![]() 草原經濟與內陸經濟的巨大差異,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碰撞,使得中國兩千余年以來,圍繞長城一線一直發生著激烈的軍事、政治對抗。雖然一方有時能征服另一方,但都難以長久。元朝嶺北行省的繁榮,終究成為曇花一現,而當代中國雖然得以保住內蒙古,嶺北所在的外蒙古卻永久地分離了出去。 ![]() 編輯 參考資料 元代嶺北行省官員選任及漠北地區治理 . 彭瑞軒費馳 試論元代嶺北行省農牧業的發展 . 鄭玉梅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