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的地名有許多都比較奇特,其中二撥子和四撥子這兩個名字是聽起來總是讓人有些捉摸不透。那么咱們今天就聊聊這兩個地名的由來吧。 先簡單介紹一下二撥子和四撥子,它們都在現在的八達嶺高速邊上,其中二撥子新村隸屬于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社區,位于八達嶺高速西側。四撥子在海淀和昌平的交界,具體位于清河小營往北800米左右。由此地理位置就可以知道,當年也是德勝門通往昌平的京畿要道。 它們的名字的由來有三個說法: 第一個說法,在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十四年的時候,明英宗在其寵信的太監、蒙古部瓦剌的內奸王振的鼓動下,出兵五十萬御駕親征,在河北懷來土木堡全軍覆沒,英宗被俘。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變”。在兵部尚書于謙的支持,及皇太后的授意下,留守北京的郕王朱祁鈺繼位,即明代宗,年號景泰,北京有名的工藝品景泰藍即名于此。 后來朱祁鎮被放回北京,發動了一場“奪門之變”,重新奪回了皇位,隨即廢景泰帝為王。病中的朱祁鈺,氣恨而亡。朱祁鈺死后,朱祁鎮使盡花招,假裝要將朱祁鈺葬到十三陵區,背地里買通了杠房、杠夫,借口棺材太重而頻繁地更換杠夫。杠夫換了一撥又一撥,這就是北京郊區“二撥子”、“四撥子”名字的來源。最后棺材停留在路途中的一個玄福宮里,這就是今天的“回龍觀”名字的出處。 第二種和第一種有點類似,都是由換杠夫由來的。 皇帝是要坐轎的,從十三陵到德勝門,抬轎的共分六撥人,每到一個地方就換一撥,這就樣一撥子、二撥子、三撥子、四撥子乃至六撥子村名,自然就來了。 第三種說法,是比較有史料可考的。撥子為明代巡邏護軍的值班處,“撥”相當于一個小組或小分隊的意思。 明朝永樂皇帝將國都從南京遷到北京后,便在昌平沙河鎮附近建起了一座行宮,作為皇帝巡獵和到天壽山(十三陵)謁拜皇陵停留之用。嘉靖皇帝在位時,給該宮御賜“鞏華城”(現在昌平有文物遺址)。為了保證他出行的絕對安全,還在鞏華城設立一個專門的“安全保衛機構”——“鞏華城汛地”,并在“汛”下面設立“撥”,也就是在皇城到鞏華城沿線設立眾多的巡邏護軍的哨所,以防不測。 御旨頒下不久,就開始從“鞏華城”由北往南一線設立了頭撥、二撥、三撥、四撥、樹村、北望村(現在的東北旺、西北旺)、南安河、燕丹村、八家營村、曹家新莊、蘇家坨等十一處汛地。每個“撥”駐有十余名明軍,并設有烽火臺和火炮,其火炮除有殺傷功能外,還有報警作用。 “四撥”是眾撥中最大的一個,傳說明末李自成領導的起義大軍向北京包圍過來時,眾巡邏護軍便嚇得四下而逃,于是起義大軍在此駐扎。一天李自成登上“四撥”的烽火臺上指著皇城的方向罵道:“崇禎老賊,大明的天下就要屬于我們了,看你還能活幾天?”接著與部下商議攻打北京城的戰術,第二天就去攻城了。從此“四撥”里再也沒了巡邏護軍,只留下一個地名,并逐漸形成了一個村子。時間長了,人們就把“四撥”叫成了“四撥子”。后來在嘉靖年間形成村落的汛地,便以汛地名稱作為村名使用。 后因頭撥未形成村落,新中國成立初期四撥子又劃歸海淀區、三撥子土地被國家征用,村名全部遷入了回龍觀村;因此最后昌平區域內只留下了二撥子。 現在經常乘坐307路公交往返于昌平和城區之間的乘客,對這兩個地名一定是特別的熟悉。順便懷念一下曾經馳騁在回龍觀和四環之間753路公交,您是否還有印象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