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是就象而言的。世界的本源是1、2、3,相繼還會生成4、5、6、7、8、9、10。1是無象而有的,2是虛的,3是實的。1在于3中生出了4,這個1是多的,故4是實而有余的。2與3結合成5,5是虛實之間結合的界。界上載1的無象就是6,界上載虛就是7,界上載實就是8,界上載實而有余就是9,界相交而成空間就是10。一為生生之本而無象,二為虛,三為實,四為實有余,五為二加三表示虛實和合;六為五加一,載無象之有;七為五加二,載虛;八為五加三,載實;九為五加四,載實之有余;十為界之而不用。以這十個數為基礎,可以衍生出不同的數值,顯示出實質的千差萬別。這十個數都有一定的個性和現象,可以參照洛書來理解。如圖: 1為坎卦,是隱沒不見的;2為坤卦,虛就是能容納的;3為震卦,實就是能動于虛空無礙的;4為巽卦,是發散的,實而有余要逸散;6為乾卦,為天,界上無象而實有;7為兌卦,為澤,界載虛;8為艮卦,為山,界載實;9為離卦,為熱,界上實而有余要輻射。 這十個數既然生成了,它們各有性格、品質,是否雜亂無章地漫游在虛空之中呢?不是的,它們會按河圖的形式組織起來。1與6居于北,2與7居于南,3與8居于東,4與9居于西,5與10居于中。如圖: 這五對為何配合在一起?一、三、五、七、九為天數,二、四、六、八、十為地數,因奇偶之性合于動靜陰陽也。一個天數與一個地數配偶而和合,形成了五對。一個是奇數一個是偶數,陰陽類別不同;相差是五,個性類同。我們可以理解為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志同道合走到一起。這是我們從人事的通理去領悟的。五為虛實配接即陰陽和合之基,譬如為家,在外的人想家,在家的人思外,又物以類聚,故性格類同、陰陽配對者自然吸引而成五對。例如1與6是一對生成關系,1結合了5成為6,就像成家有居室了,若離開家還是1,1與6是以家5為媒界而聚的,由于5的寓意是有無得失之間,故1與6同宗共處。余皆類此。 為何這五對有五方的部署?這是由四象的分布原理決定的。8代表實的增加虛的減少,7代表實的減少虛的增多,5代表虛實的中和,9代表實的成斂,6代表實的隱遁。以四象而言,8應少陽,7應太陽,9應太陰,6應少陰。由于在對我們這個世界的觀察中,北極星是不動的,星系圍繞北極而左旋,故北極又名太一,是少陰之象所在,陰之所歸隱。少陰既然位北,對應的太陽就在南,南方應陽盛之域,左旋而動陽進陰退,故少陽在東,東方應陽領陰而升之域,。太陰在西,西方應陰勝陽而降之域。5是陰陽的和合分界,故在中央。 這五對數字組合就是五行。行是什么意思?是運行的意思。運行意味著狀態、趨勢以及對狀態、趨勢的主導。例如我們常關心某個事體行進得如何了,就是想知道其狀態、趨勢以及怎樣去主導。在這種變趨之中會派生出很多現象。因此五行就像是主干,現象就像是分支。這就是天干地支的由來。五行主導時有太過有不及,故為十天干。如果僅有陰陽的現象,變化就沒有主宰;如果僅有五行的代謝,也就失去了變化的靈活。既有現象的變遷,又有實質的規范,才導致了世界變化的多姿多彩而又合乎規律。五行代表五種狀態及趨勢、五種性質。任何事物都會經歷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的、從發生到滅亡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細分為生長化收藏五個階段,即是五行。 總結而言,河圖是五行的示意。三八木、二七火、五十土、四九金、一六水,按方位次序排列。五行為天地造化之十個數在東南西北中的空間部署。天地數交,生成五種氣質。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這十個數的和合分布就是五行。八代表木、七代表火、五代表土、九代表金、六代表水。五代表虛實中和之界,天地之交,安然載物,應形而為土。八為界上載實,木意味著實的增加。七為界上載虛,意味著虛的增加實的減少,火就是實的銷減。九為界上實而有余,意味著實的暴增,金就是實盛。六為界上實而無象,意味著實的消失,水就是實溶不見。從虛實的狀態、趨勢分出了五行,這是五行最底層的根源。由于五行與四時響應,因此春則木星耀于東方,夏則火星耀于南方,秋則金星耀于西方,冬則水星耀于北方。在春為八,表地熱升而寒冰化;在夏為七,表地熱浮減并于天;在秋為九,表地氣大盛而天高遠;在冬為六,表地氣縮而天寒充斥。 天地之間,其氣三,其生五。三氣者,空氣(或說蒼天之氣)、陽氣、陰氣,即1、2、3所在。五行因之生成。1為生氣,在人則為先天父母之氣寓于腎中。又見于后天得空氣闔辟而能化生陰陽之際者,象合于脾。故先天之本在腎,后天之本在脾。對天地而言先天之1即佛世界,后天之1即太一天帝,陰陽即道象,五行即五大菩薩精神之所流變。以虛無當陽象,以實有當陰象,2、3之異,空色之觀,對待互變,都因1之不見而長存,故一切相皆是虛妄。太極之1有生生之德,生萬物而不為主,故慈悲為道德之本。 五行為三氣所生而部署在天地間,反過來又駕馭陰陽之氣的交通。觀于太極圖可知,木應陰中之少陽,火應陽中之太陽,土應陰陽之界,虛實和合也;金應陽中之少陰,水應陰中之太陰,故生長化收藏。所謂陽中太陽、少陰,天氣也;所謂陰中少陽、太陰,地氣也。故心肺在上而主天氣,肝腎在下而主地氣。土虛實中和而為界,安住不動,為何言其為陰中之至陰?2、3界交,3失1即2,2得1即3,界者1出入之所,陰陽不測之謂神。界本不屬陰陽哪面故當不見而無定,今2、3耦合相持而得見有定界,故界有象屬陰,為陰所攝,界限者對實有而言;又界交是陰陽變化之處,陽極而生陰,陰極而變陽,陰極者至陰也,至者純粹之意,言其靜順不動也。 木八實之延伸故而從實出虛,火七實之銷減故而主虛,土五界持于實故而限實,金九實之收攝故而從虛入實,水六實之隱沒故而主實。因此陰陽之狀態,陰中陽出在于木,浮張之陽在于火,陰陽中和配合于陰在于土,陽中陰入在于金,沉凝之陰在于水。故木主升,為在地之少陽;火主浮張,為在天之太陽;金主降,為在天之少陰;水主沉凝,為在地之太陰;土為至陰,為升降浮沉之載體。 陽升出合于浮張,故木生火;陰降入歸于沉凝,故金生水;陽極必陰生,陰陽和合之際而配于陰,故火生土;陰被界限而成收攝,故土生金;陰極必陽生,陰陽相抱之際而從于陽,故水生木。陰之界限能被陽從內破出,故木克土;陰被界限范圍,故土克水;陽被陰吸引而不脫走,故水克火;陽中之陰被浮攝在外,故火克金;陽出外能被陰收入,故金克木。 五行有相生相克的自然現象。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金能伐木,水能滅火,木能破土,火能熔金,土能堤水。五行的相生相克實際上是八、七、五、九、六這五種狀態在陰陽關系的必然。八為加,為實之漸增,艮山象;七為減,為實之漸減,兌澤象;五為虛實結合之界;九為乘為實盛有余,離明象,故地氣盈而天高遠;六為除為實之隱沒,乾卦大寒象,故地氣縮而天低沉。當春則地氣升出于表,當夏則地氣浮減并于天氣,當秋則地氣充盈于天而轉降,當冬則地氣縮而天氣沉。“天地之間其如橐龠乎”!加而后能減,乘而后能除。打個比喻,只有去賺錢,才有錢花,錢花了才成窮光蛋,人窮才想發橫財,暴富了才會大手大腳糟蹋錢,錢花得太狠又得去賺錢。這是五行相生之理。九、六克八、七,以其乘除而廢加減之漸,故木遇金而伐,火遇水而滅。七克九,實而有余遭遇界上減泄,故金遇火而缺。八克五,界上實延伸則破界,故土遇木而達。五克六,實之隱沒遭遇界限,故水遇土而絕。五行相克之理,拿人事來做類比,就好像一個人去賺錢能夠擺脫貧窮,花錢能夠減少積蓄,貧窮能夠孤注一擲,富有可以不用去賺錢,錢糟蹋多了會拮據。 知道了五行的狀態和配屬的數、象,就可以知道五行各種分類的所以然了。在天為氣,在地成形,五行在天為風暑濕燥寒,在地為木火土金水。天地之交,天氣因寒而降,地氣因熱而升,故在氣交寒氣之變化,即表天氣之多少。風使涼下,天氣減持入地,減虛增實,故應木。熱為地氣減持出天,減實增虛,故應火。濕為虛實中和而有水液之象,液處于氣態固態之間,故應土。燥為濕氣消失,是地熱外溢有余所致,實之盛,故應金。寒為地氣消失而見天氣之兆,實之消隱,故應水。天為虛,地為實,故各以虛實之狀態而分五行。五色,青赤黃白黑,是五方之地色,土地是藏精的,故五色應五方之精而歸五行。五味,酸苦甘辛咸,酸收而實為木,苦泄而虛為火,甘緩而和為土,辛散而溢為金,咸軟而滲為水。五嗅,臊焦香腥腐,臊有走竄之性,得火而減,故為木之嗅;物變火而焦,焦有飄升之性;香有柔和之性,常因火而生,故為土之嗅;腥有彌散之性,得水而漂,故為金之嗅;物變水而腐,腐有沉淀之性。五聲,呼笑歌哭呻,因聲之透達、明快、舒緩、凄涼、隱伏而合于五行。五體,筋脈肉皮骨,筋束實,脈容虛,肉柔順,皮溢表,骨內凝,合于五行。筋膜,對應艮八震三;血脈,對應坤二兌七;肌肉,對應五十;皮毛,對應離九巽四;骨髓,對應乾六坎一。五官,目舌口鼻耳,目外鼓以觀色,舌內納以下食,口開合以接洽,鼻高拱以呼吸,耳虛陷以聽聲,皆合于五行。 人有五臟藏神識,有五官接物而知世界。即人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與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相對,而生六識,共十八界。今人強分唯心唯物,認意是主觀即名唯心,認耳目所觸是客觀而名唯物,其實意亦物之映射,所有見聞覺知何嘗不都是唯物,又何嘗不都是唯心?因此這個分判是人自作小小計較而牽強無益的。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智者知物以類知之,得其性也。物物一太極,因此從物之色聲香味四象可以推知其本性屬何五行,得何五行之精氣。色者,內質之外呈,聲音者,外氣之傳送,香嗅者,外氣之浮充,味者,內質之含洽。對于藥物而言,知其四氣五味即寒熱溫涼之氣用、酸苦甘辛咸之歸屬,再加氣味厚薄,也就可以知曉其性情功用,能入何經有何偏性,以溫者清之,熱者寒之等。對于知病而言,則望聞問切,望色知其本質,聞音知其氣司,問病知其所苦,切脈知其血氣流轉。選其皎然易用于人者,則色脈為要,然后合人之心意而法度分別。意者,分陰陽而界存之,五之所在,心生演之而脾藏之,猶如電腦之CPU與內存條。 九宮八風是太一的巡游而治天下,洛書八個卦象代表了天的八紀。人精神當應天,故人之心意合于八風。五臟藏精神,精神主治于形體,這個主治的法則就是洛書也即后天八卦圖所示。河圖是體,洛書是用。 《尚書-洪范》篇記載“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實歸于下,虛歸于上,水是溶實而向下的,火是張虛而向上的。曲直是線條的延展伸直,是實的漸進。從革是隨從的去除精簡,是實的余溢。稼穡是春耕秋收的農事,土能引用于農事,因其是天地之和而能載養轉樞。潤下為坎卦,坎卦為水為寒;炎上為離卦,離卦為火為熱;曲直、延伸為巽卦,巽卦為木為風;從革、精簡是剛健的表現,乾卦為金。又進一步可把兌卦配燥化之金、艮坤配濕土、震卦配相火之木。八卦與五行之德建立了完整對應。 河圖五行以實質狀態而言,是兩個數共寓所布的體;洛書八卦以性情而言,是每個數的分演應用。后天八卦直接配屬五行,如巽為木,是就其五行之用意而言的,這與五行有兩個數對應的卦不矛盾。五行之數分拆后失其相與,則寄托有情而變性用。洛書在天則為九宮八風,在地則為九野,在人則為九藏而三部九候,故四時八節為天之綱紀。“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悅言乎兌,戰乎乾,勞歸乎坎,成言乎艮”。觀洛書之行次,震、巽木德,離火德,坤艮土德,兌乾金德,坎水德,依然木火土金水、東南西北、春夏秋冬之次第。水火為陰陽之兆見,故離火在上(南)坎水在下(北)。佛說世界上明下暗,明者陽也天也,暗者陰也地也。巽處東南而躁進,得火助之木,木德之盛;乾處西北而剛健,得水助之金,金德之盛。震動而出,從陰出陽合于木德,木之當令;兌澤而下,從陽入陰合于金德,金之當令。火金合于西南之際,是陽中陰陽界交,故坤順合于虛容之土德;水木抱于東北之際,是陰中陰陽界交,故艮止應于不動之土德,陰盛之土也。觀乎洛書,升降浮沉之用歷歷分明,與太極圖四象之理相應,是天法道也。 水木在陰,火金在陽,陰柔而各安其位,陽剛而互相陵犯,水木相生火金相克。火金皆在陽而氣多性剛,二者相克為敵又交互牽制不舍,故不使其太虛是實者承之,不使其太實是虛者臨之。故火金之域是互相參化的,在人則心肺互制,心血到肺換氣又回心,心主血脈而肺朝百脈。從洛書我們可以見到天道在扶植水木而平抑火金,德植于柔而制其剛,損有余而補不足,故老子言“強梁者不得其死”,故陽秘為要。天道取法陰陽升降浮沉之理而運五行以主于天下,則此太極分演天地之機生生不息。太一之德取法于道不生不滅無始無終而成生生不息之用。天帝所在之宮,得以之生演而氣數充足,就有了實溢之風,即為八風之正,長養萬物。若風從沖后之方來,表示其宮神氣虛怯而有賊乘襲,則意味著生道不榮而受邪風,傷害萬物。八風即兆綱紀之得失。太一在九宮中的巡行,帶來了萬物精神的應時變化,故有驚蟄、有冬眠。太一動游于九宮而不息,有其自然之道,若回逆而不轉則失去了生生不息的運轉之機。人之心神即人之太一,與物相接而生意念,一切動機是否適宜,吉兇如何,就看是否契合綱紀,故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先天八卦圖即太極圖已然分演天地者,洛書后天八卦圖即后來主持綱紀者,猶如先有國家后立君主。故王者之法盡見于洛書。其要在西方、南方之數互參。南方心火,君也,西方肺金,相也、賢也,君主尊賢而賢事于君,所謂得賢而治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