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的半夏瀉心湯組成:半夏半升 黃芩 干姜 人參 炙甘草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歷代解釋此方多說“寒熱互結”,筆者認為應該是水濕熱痰互結。“心下痞”是胃脘部滿實不空的感覺,指出了病位在胃府,包括整個消化道。 此證是脾陽虛。脾體本水,人體何處不水液?脾主運化在水液中進行,無水液不成運化。因此,脾體雖陰,陽氣極強;反之,脾最怕水濕,易為濕困。 脾陽之根是腎陽,腎陽之用是脾陽,見脾當知腎,脾腎是一家。腎者水臟,凡水液之所在即腎之所在,脾之所在。那個細胞無水液,那個細胞不屬腎不屬脾? 明·張景岳說:“夫腎主五液,而血不屬腎,吾不信也”。認為血液是水液之一部,當然應該屬于腎主水的范疇。就整體角度看血脈,血脈外的細胞群水液與血脈里的血液是相通而又隔離的;此種隔離是進化的表現,有了血脈循環的生物更高級;從黃帝的層次觀念或兩分觀念看,血脈屬于心而在天為陽,血脈外屬于腎而在地為陰;從衛氣營血看,血脈屬于肝脾為營,血脈外屬于肺胃為氣;讓黃元御看,血脈與血脈外是一個小天地,存在上升與下降的循環,血脈外的組織水液回升回收到血脈,屬于肝脾之升。肝脾收升則水液進入血脈,補充了血容量。反之,肺胃宣降則血液灌溉細胞群。前者是水液由氣入營,后者是水液由營出氣(衛)。 胃腸道是受納外源性水液之處,是水液的入水口,主要在大腸。在肝脾之氣的收升下,水液包括水和以水液為載體的營養物質,即津液從胃腸道吸收入血脈。 如果脾(肝)陽不振,水液吸收不良,胃府中就會有多量“澄澈清冷”的水液。胃府包括胃腸道、呼吸道、泌尿道、宮**等等。如痰液、瀉肚、白帶等呈清稀狀。謂之肝脾陽虛,水氣不化。濕與水同類,但不是水。濕指肝脾陽虛時,津液失于運化,本來流通無礙的津液阻滯停留堆積,是有形之病變。包括風濕性病變時的“濕”性變化。濕多指糖類、脂質類的病理性產物,是流動的固態物質。半夏湯證(簡稱)時,全身可有濕變,以胃腸道的細胞們的濕變(濕邪)為主。 以蛋白精(質)、脂質為主的結構物質即“陰成形”的“精”,包括細胞的膜結構等固態物質,皆屬于腎精。腎精的客觀存在或時空性稱為腎藏精。其中,以蛋白精為主,脂質次之。腎精的動態或激活態、元氣釋放態謂之血。當然包括流動的血液。血液只是藏象血的部分,而不是全部。把血液等同于血是錯誤的。 在內外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腎精發生三變,即病理性的變性、變形、變態,謂之痰,或痰變。如雞蛋煮熟、腐爛變質時,屬于痰變。痰變的蛋白質、脂質、細胞已經不屬于正常的人體結構物質,歸在病邪范疇,需要肺胃去腐熟氧化,謂之肺胃肅清肅殺,肺胃之氣通降則滌除痰邪。腹部超出正常而堆積的脂肪、血管壁的脂質侵入、腦細胞的老化、瘋狂增長的白細胞、衰老死亡殘廢的細胞與組織、不能運化氧氣的紅細胞、膿液、白帶等等都屬于“三變”之痰,痰變具有非常普遍的發病意義,故有百病屬于痰之說。半夏湯證時,胃府發生了痰變。 因為每個細胞、每個蛋白質、脂質,都是元氣(生命原動力,能量)的攜帶者,正常時,屬于元氣,異常時,這些能量無序釋放,對機體造成損害,成為火邪或熱邪。半夏湯證時,水、濕、痰邪并作,無序能量釋放為熱。諸邪相合在胃府,胃府的皮膜發生了諸邪病變,如胃臟內皮、膽囊內皮、子宮內皮、氣道內皮、心臟內皮、血管內皮的增厚肥大、糜爛出血、纖維增生、脂肪侵入、炎癥改變、間質蛋白變性變態等等“水濕痰瘀熱”的病變,但管腔空間仍通暢,只有主觀感覺癥狀的“痞”及其它客觀癥狀如吐瀉等。此時,胃府之氣失于通降而上逆。如果病變發展,管腔空間堵塞,半通不通,就會“痛則不通”,就非半夏瀉心湯可治了。 干姜主要是溫復肝脾之陽,加強收升水液作用,促進水液進入血脈,從而使肝能藏血脾能統血。所以,干姜是營分藥。對于血脈外的組織和管腔來說,起著干燥的作用,使氣分的口腔、咽喉、皮膚等干燥少津滋潤。 千金方說本方:治老少下利,水谷不消,腸中雷鳴,心下痞滿,干嘔不安。生姜瀉心湯是本方加生姜減干姜。張仲景說生姜方的指證是:傷寒汗出解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再參甘草瀉心湯、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甘草干姜湯等,都是胃腸道癥狀。考甘草干姜湯,治吐逆、涎唾多、小便數或失禁、腹痛腸鳴便溏以及吐血下血等,明顯看出,干姜主治要點是:肺中冷,胃寒,水氣不歸氣化。其實不是肺胃寒,是肝脾陽虛,統藏失職,營液外泄,出現在肺胃,為涎唾、尿失禁、溏便便血腹鳴等證。在陽虛同時也氣虛,故用人參補肝脾肺之氣,恢復脾主運化功能。如果是脾氣虛為主,即單純性脾虛,用歸脾湯。現在是脾陽虛,用干姜。干姜能振奮肝脾陽氣,從氣分(衛分)收水入營。理中湯比甘草干姜湯多人參、白術,是肝脾陽虛而寒又氣虛,運化失司,水液不統。為何腹痛?腸道平滑肌屬于植物神經,內收則痛,弛緩則舒;肝脾主內收,肺胃主弛(舒)緩;寒性主內收,溫熱主舒緩。中醫說寒主收引,則痛。正常時,肝脾之內收與肺胃之外宣維持平衡,如果肝脾陽虛則生寒,寒氣收引而平滑肌痙攣,發生疼痛。顛茄、阿托品“溫中散寒”,解除內收之寒。 半夏瀉心湯的舌苔必濕而多液,即“水汪汪”,或水滑,也可苔膩。水多者,重用干姜;苔黃之深淺進退芩連。張仲景用藥精而少,因為把握了病機要點,不用多余之藥。但我們在臨床時,可以隨機變通。此方中,藿樸菖佩,砂叩蒼苓等亦可加入。大棗可以不用,生姜可以加入。人們學習研究傷寒,必須從六經中進得去出得來,不能迷在六經中。六經是傳變順序,藏象才是辨證核心。什么證,什么病機,什么方藥都離不開藏象,離不開升降宣收四氣。 如此,只有先把中醫搞清楚了,才能解釋西醫。才能中西醫一家人。有人說中西醫是兩個互不相干的理論體系,這是胡說。人體內只有一個體系,不存在兩套體系班子。如吃了一個饅頭,到了體內,這個饅頭分一半給西醫所說的線路去氧化,另一半分給中醫的脾主運化去運化。中西醫語言不同,但說的是同一個事情或對象。都二十一世紀了,還躲在六經等說法里兜圈子,不懂藏象,不明白某方證是什么機理,不和現代科學接軌,這是中醫人的羞恥!拿出一點王清任敢闖敢干、勇于創新的精神吧! 人家要取締消滅我中醫,說得不是完全沒道理,中醫不能自我解釋自己的科學性,因為處于發展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
|
來自: dushengta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