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元大都、距今已有750余年歷史的北京城中軸線,既是古都北京的中心標志,也是世界上現存最長、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軸線。
北京市政府明確中軸線構成要素,包括自南向北縱貫永定門、先農壇、天壇、正陽門及箭樓、毛主席紀念堂、人民英雄紀念碑、天安門廣場、天安門、社稷壇、太廟、故宮、景山、萬寧橋、鼓樓及鐘樓等14處遺產點,以及連接這些遺產點的歷史道路和道路兩側約51.4平方公里的緩沖區。
文中的中軸線俠義定義為起自永定門、經正陽門、過天安門、故宮、景山、到鼓樓、鐘樓,止奧林匹克公園景觀大道和仰山,中軸線邊上的建筑再說了。
1.永定門
永定門是明清北京外城城墻的正門,是北京外城城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寓“永遠安定”之意。
1950年開始陸續拆除甕城城墻、永定門城樓和箭樓。
2004年北京永定門城樓復建,成為北京城第一座復建的城門。站在永定門城樓前,總感到水泥用的太多了,靈氣少了……
(遠眺永定門城樓)
天氣晴好的時候,站在永定門能夠看到正陽門箭樓,站在前門大街也能看到永定門城樓。
(在前面大街遠眺永定門)
2.正陽門箭樓
建成于明正統四年(1439年),明、清時期正陽門城樓與箭樓之間原有一個巨大的甕城。
1915年為改善內、外城交通,民國政府委托德國人羅思凱格爾改建正陽門箭樓,正陽門甕城月墻及東西閘門被拆除,1916年竣工。
正陽門箭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正陽門箭樓北面)
3.正陽門
始建于明成祖永樂十七年(1419年),俗稱前門,是明清兩朝北京內城的正南門。
正陽門城樓、箭樓與甕城一起構成了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體系。
在北京城諸門中,正陽門規制最為隆崇,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城市布局、軍事防御、禮儀制度和建筑藝術的形象體現。
可登樓參觀,持《社會服務通》免票。(下圖為截圖)
3D模擬正陽門、翁城及箭樓盛景圖,北京古城,輝煌壯觀!(下圖為截圖)
4. 毛主席紀念堂
毛主席紀念堂坐落在原中華門舊址(1952年為擴建天安門廣場,在蘇聯專家的建議下于1954年拆除中華門)。
1977年5月24日落成,主體呈正方形,外有44根福建黃色花崗石建造的明柱。
5.人民英雄紀念碑
人民英雄紀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門廣場中心,1958年5月1日建成揭幕,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紀念碑通高37.94米,重60.23噸,鐫刻著毛澤東題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金箔大字。背面碑心由7塊石材構成,內容為毛澤東起草、周恩來書寫的150字小楷字體碑文。
6.國旗桿及基座
1990年3月建成,旗桿32.6米(含埋入地下部分),重七噸。 國旗桿基座有三層。
為國旗站崗的陸海空禮兵,無論軍姿、軍容都是一景,威武霸氣!
7.金水橋
金水橋始建于明永樂年間。
橫亙在天安門前外金水河上的三孔拱券式漢白玉石橋為外金水橋,重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橋面略拱,中間雕著蟠龍柱頭的橋面,只許皇帝一人通過,叫“御路橋”;
左右兩座雕有荷花柱頭的橋面,只許親王通過,叫“王公橋”;再兩邊的,只許三品及以上的文武大臣通過,叫“品級橋”;最靠邊的普通浮雕石橋,是四品及以下官吏和兵丁走的,叫“公生橋”。
柱頭還是有差別的,古人走個路過個橋進個門,規矩挺復雜!
8.天安門
天安門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始建于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設計者為明代御用建筑匠師蒯祥。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國”之意,1970年翻建后高達34.7米。
天安門廣場南北長880米,東西寬500米,面積達44萬平方米,可容納100萬人舉行盛大集會。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城中廣場。
(天安門廣場一瞥)
9. 端門
端門城樓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紫禁城的正門,整個建筑結構和風格與天安門相同,為五門。
端門城樓在明清兩代主要是存放皇帝儀仗用品的地方。
10.午門
午門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平面呈“凹”字形,東西北三面城臺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
午門是頒發皇帝詔書的地方。明代皇帝處罰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門舉行。
11.紫禁城
紫禁城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筑之一。
在中軸線上的建筑有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坤寧門、欽安殿、神武門。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紫禁城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
1924年,“北京政變”后,將溥儀逐出宮禁,政府接管故宮。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對外開放。1925年以后紫禁城才被稱為“故宮”。
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博物院北門
12.景山公園
景山公園是明、清兩代的御苑,明成祖朱棣將挖掘紫禁城筒子河和太液、南海的泥土堆積在“青山”,有“萬歲山”、“煤山”之稱。
順治八年(1651年),萬歲山改稱為景山。
景山公園南門
乾隆年間在山前修建了綺望樓,依山就勢在山上建筑觀妙亭、周賞亭、萬春亭、富覽亭、輯芳亭。
景山中峰萬春亭,相對高度為45.7米,是北京城南北中軸線上最高和最佳的觀景點。
向北看,壽皇殿、地安門大街、鼓樓、奧林匹克公園的大釘子一覽無余。
據說皇帝再忙每年都要登一次萬春亭……
山后壽皇殿建筑群是乾隆時期修建的。
民國17年(1928年),景山被辟為公園,屬故宮博物院管理。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山公園壽皇殿(剛對外開放)
13.萬寧橋
萬寧橋是坐落于北京城中軸線上的一座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
原為木橋,后改為石拱橋。
中軸線上嚴格講,只有兩座橋,金水橋和萬寧橋。
萬寧橋現在仍在地安門大街默默地工作著,盡管已經傷痕累累。
14.鼓樓
鼓樓通高46.7米,為元、明、清代都城的報時中心。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代劃每夜為五節,每節為兩小時,晚7時至9時(戌時)曰定更(又稱起更或初更);9時至11時(亥時 )曰二更;11時至此次01時(子時)曰三更;1時至3時(丑時)曰四更;3時至5時(寅)曰五更;五時(申末卯初)曰亮更,即天明之意。定更及亮更,皆先擊鼓,后撞鐘。而二更至五更則只撞鐘不擊鼓。擊鐘鼓時先快擊十八響,再慢擊十八響,俗曰:“緊十八,慢十八”,快慢相間計六次,共108響。
估計當時居住在附近的老百姓睡眠不好。
這里每天上下午都有擊鼓表演。
上鼓樓的樓梯比較陡,估計起碼大于65度,建議還是年輕時看看,歲數大了身體差了,就別爬了,要爬一定要扶欄桿,別回頭看。鐘樓亦如此。
15.鐘樓
鐘樓在鼓樓北,是老北京中軸線的北端點。始建于至元九年(1272年)。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與鼓樓一起重建,成為鐘樓。
鐘樓的正中立有八角形的鐘架,懸掛“大明永樂吉日”鑄的大銅鐘一口。鐘高7.02米,直徑3.4米,重63噸,是中國現存體量最大、分量最重的古代銅鐘,有“鐘王”之稱。
科普個知識:為啥撞鐘108聲?
這是因為我們的祖先把一年劃分成12個月、24個節氣、72個候(5日為1候,6候為1月,1年有72候),所以108聲代表1年。
站在鐘樓看鼓樓,秀美!
16.中軸線的延伸-奧林匹克公園中軸景觀大道
奧林匹克公園為興辦2008年奧運會承建, 2003年6月7日開工,2008年竣工。奧林匹克公園中軸景觀大道是北京傳統中軸的一個延長。中央區用花崗巖鋪裝,景觀大道21米以外區域增加四條種植池。最外側種植池各為兩排銀杏。
17.仰山
仰山是北京城中軸線的北延長線上一個新的城市地標,位于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仰山”。
其主峰“天境”海拔86.5米,為京城北部最高點。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主峰取名“仰山”,與中軸線故宮之后的“景山”相呼應,暗合了《詩經》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詩句,并構成“景仰”一詞。
仰山主峰!還有一棵迎客松。
站在這里向南眺望,一覽鼓樓及景觀大道。
這里是北京中軸線北端終點。
建議您座二環的特12路雙層巴士,最好在上層靠邊位置,在鼓樓橋上向南可以看到鼓樓鐘樓,向北可以看到奧林匹克公園景觀大道!很壯觀的,時間最好在上午9點前,下午4點后。
永定門公園、正陽門城樓、天安門城樓、景山公園萬春亭、鼓樓、鐘樓,如果有時間,一定要上去看看,這中軸線的美!如果有《社會服務通》卡別忘了帶。
據說中軸線改造工程到2030年基本達到申遺要求,祝愿他們工作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