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會感到內疚,覺得自己平時忙于工作,陪孩子的時間太少了。 “爸爸媽媽應該多花點時間和孩子在一起”的想法,差不多是今天育兒文化的“中心思想”。 那么這幾天為了預防肺炎疫情的擴散,大家都響應號召宅在家里,哪里也不去,陪孩子的時間必然多得不能更多了吧? 但是,有沒有……哪怕一點點……無聊? 能把一段完全屬于自己的空閑時間,過得高質量且有意義,原來是這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兒啊! “多花點時間陪”就真的好嗎?事實上,2015年的一項研究表明:
這是因為:質量比數量更重要。 比如爸爸把寶寶抱在膝蓋上坐著,而自己在刷手機,很少主動跟寶寶互動,那哪怕是抱了半小時,也不如專心地跟寶寶玩個5分鐘。 這項研究并沒有質疑“優質陪伴”的重要性,但確實發現,如果僅僅追求數量而不考慮質量,那就沒有必要了。 爸爸媽媽更應該做的是: 提供積極關注——哪怕時間短一點當孩子能穩定地接受健康、積極的關注時,他們自然會減少某些尋求關注的不好的行為。 比如他們不再那么愛發牢騷,不再反復問相同的問題,不再那么容易跟兄弟姐妹吵架。 每天為孩子提供10到15分鐘的積極關注,多數父母都可以做到。 比較有難度的一點是,如果家里有兩個以上的孩子,那么給予每個孩子一對一的積極關注,可能是個挑戰,也可能是父母平時容易忽視的一點。 10分鐘的時間并不多,在短短的時間里,幫助孩子感到被愛、被支持,這才是使得這10分鐘更有效的核心。 有效10分鐘關鍵因素:1、排除干擾 關閉電視、手機靜音、如果可以的話,最好讓現在要陪伴的這個孩子和他的兄弟姐妹分開,只需要幾分鐘,讓這個孩子感受到爸爸或媽媽對他的全神貫注。 2、別弄成考試 跟孩子聊天的時候,別問太多“這是什么顏色”、“在幼兒園學了什么”之類的問題,這些問題,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必須好好表現,反而有點壓力山大。 有趣的問題和談話應該是自然開始地,絕不應該是訊問。 3、尊重孩子瘋狂的想象力 如果孩子想給大象涂綠色,讓老鼠飛上天…… 爸媽千萬壓制住自己想糾正錯誤的沖動,別爭論什么:
即便不夸,也只要如實描述就好:
做好這幾個關鍵因素,即便是短短的10分鐘,也不用太刻意抽時間,或弄得很“正式”。 像任何關系一樣,父母對孩子積極關注,完全可以通過一些易于養成的日常習慣,自然地表現出來。 日常生活,如何自然表達出積極關注?陪伴孩子沒有一定正確或一定錯誤的方式,但某些生活習慣,確實更容易讓孩子感到被愛和被支持。 一、一起吃飯 說起來,不就是一起吃飯嘛,好像很容易。 但實際生活中,很多家庭都沒有真正做到和孩子一起吃飯。 常常是給孩子弄個小桌子在旁邊吃,或是先提前喂飽孩子,家人再一起吃飯。 因為覺得孩子還小、上桌太麻煩、會吃得到處都是、還是媽媽喂比較省心…… 那么一起吃飯有哪些好處呢? 有研究表明:
相比這些益處,你會不會愿意克服一下“一起吃飯”帶來的小麻煩? 一家人一起吃飯的關鍵,是一家人說說笑笑,讓用餐變得有趣,借此機會和孩子的心靈保持緊密的聯系。 二、睡前聊聊天 就像晚餐時間一樣,就寢時間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問問孩子是怎么度過這一天的,幫助他們回答得詳細一點,比如:
然后,爸爸媽媽請務必談談自己的一天,和孩子分享一些細節。比如:
和分享一些自己的信息,正是表明對孩子的重視、親近、信任,讓孩子知道,他對你來說很重要。 三、一起做件事 與孩子建立聯系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一起玩。 當然對于孩子來說,不僅玩玩具是玩,玩游戲是玩,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是玩。 這一點爸爸媽媽應該深有體會: 孩子經常在刷牙洗澡吃飯穿衣時突然就玩起來了! 著急的爸媽還經常吐槽這一點。 也正因為如此,爸媽和孩子玩什么游戲不重要,關鍵是“和媽媽一起”做了一件事。 比如,和媽媽一起:
孩子們自然會樂于助人,當爸爸媽媽和他們一起做一件事,給他們分配任務時,你正在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感到自己被重視。 四、小小的儀式感 每天做一些小事來告訴孩子:
雖然我能理解,爸爸媽媽辛苦工作賺錢,催孩子洗澡刷牙好好吃飯,帶孩子打預防針……毫無疑問都是對孩子的愛! 但年幼的孩子是不是能真正理解、懂得、感受到呢? 反正我們大人不能在這方面強求孩子。 那么用孩子更容易理解、體會的方式去表達愛,也是很必要的。比如: 和孩子商量一個有趣的周末計劃; 和孩子說話時全神貫注; 用便條畫顆漂亮的愛心貼在寶寶的小書包上…… 還有一起笑,就是向孩子們展示你愛他們的美好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