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陪伴,對孩子有多重要? 這個問題,有很多父親,可能都沒有認真想過。 有人說: 現在的家庭教育中,孩子是“唐僧”,媽媽是“孫悟空”,孩子一有事就喊悟空; 而爸爸是“八戒”,雖然和大家都走在一條道上,但心里卻想著“高老莊”; 平時,陪伴孩子,檢查作業,開家長會等一眾小事,“八戒”一律不管,只有“悟空”不在時,“八戒”才不得不勉強上陣。 因此,有人才說: “父愛,是家庭教育的奢侈品。” 也許,有些父親會說: “我是家里的頂梁柱,每天忙著賺錢,哪有時間陪孩子;再說了,陪孩子那些事,我也不懂啊,有老婆不就夠了。” 可是,爸爸的角色,是媽媽無法替代的。 如果說,媽媽決定著一個孩子人性的溫度; 那么,爸爸則塑造孩子對人生的看法,關系到孩子人格的形成。 并且,父親母親對孩子的影響,其效果也是不同的。 美國有心理學家就發現: “一個人能夠取得成就,20%取決于后天努力,80%取決于父親教導。” 同樣一句肯定的話,如果由爸爸說出來,對孩子的影響力會是媽媽的50倍。 被爸爸帶大的孩子,智商更高,學習成績更好,在社會更容易走向成功。 如今,無數的事實正在證明,父親的良好陪伴,足以成就孩子的未來。 被父親陪伴越久的孩子,越容易變得聰明、優秀。 所以,為人父親者,請多點時間帶孩子吧; 你會發現,父愛的力量,將會無比強大。 1 父親的陪伴 是孩子迫切的心理需求 有個故事,一直感動著大麥↓↓↓ 一位爸爸下班回到家,已經很晚了,他很累很煩; 這時,他突然發現,5歲的兒子靠在門前: “爸爸,我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 “什么問題?”爸爸回他。 “爸,你1小時可以賺多少錢?” “這與你無關,你為什么問這個問題?”父親生氣地說。 “我只是想知道,請告訴我,你1小時賺多少錢?”兒子哀求道。 “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話,我1小時賺20美元。” “哦。”兒子低下了頭,接著又說: “爸,可以借我10美元嗎?” 父親怒了: “如果你問這個問題只是要借錢去買毫無意義的玩具的話,給我回到你的房間; 好好想想為什么你會那么自私! 我每天長時間辛苦工作著,沒時間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戲!” 兒子私下頭,無奈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間,并關上門。 父親繼續生著氣,過了一會兒,他平靜下來,想著自己可能對孩子太兇了,或許孩子真的很想買什么東西,再說他平時也很少要錢。 于是,父親走進了兒子的房間: “你睡了嗎,孩子?” “爸,還沒,我還醒著。”兒子回答。 “我剛剛可能對你太兇了”,父親說。 “我不該發脾氣,這是你要的10美元。” “爸,謝謝你。” 兒子開心地從枕頭下拿出一些被弄皺的鈔票,慢慢的數著。 “為什么你已經有錢了還要?”父親又不開心了。 “因為在這之前不夠,但我現在足夠了。”兒子回答。 “爸,我現在有20塊錢了,我可以向你買一個小時的時間嗎? 明天請早一點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心理學家麥克·文尼指出: “一天與父親接觸不少于2個小時的孩子,和那些一個星期與父親接觸不到6個小時的孩子比,他們的人際關系更融洽,更勇敢、開朗。” 也許,我們很多父親,總是以工作太忙......這樣或那樣的理由,將孩子的渴望敷衍; 但是,你動輒喝得醉醺醺的每個晚上,難道真的比孩子的教育更重要? 這個故事說明: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爸爸對孩子的陪伴,是每個孩子的剛需。 作為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孩子會以“我爸爸說…”之類的語言,表明父親角色在自己心中的地位。 孩子會崇拜自己的爸爸,并試圖模仿學習爸爸。 在書籍《窮爸爸富爸爸》中,曾這樣說: “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小孩。” 教育孩子,不應只有母愛,父愛同樣要不缺席。 這,不僅關乎孩子的未來,更是孩子緊迫的現實需求,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 2 父親的參與 使孩子更加健康有活力 有調查數據顯示: 美國90%的流浪者和離家出走的孩子,都來自于無父家庭; 71% 的高校輟學者,也來自于無父家庭。 可以看出,在家庭教育中,父親角色的存在,讓孩子的身心更加健康。 其中的解釋,就在于父母陪伴孩子方式的不同↓↓↓ 如: 孩子跌倒了,母親會趕緊扶起孩子加以安慰; 而父親說:我相信你會自己站起來,勇敢點。 如果孩子高空攀巖,媽媽會嚴厲批評; 可爸爸,會深處大拇指,對孩子說:真棒! 孩子把玩具拆開,媽媽往往會大聲呵斥。 爸爸則不以為然,甚至會和孩子一起拆玩具,然后再教他把玩具組裝好。 ...... 相對來說,父親陪伴孩子的方式,往往以鼓勵孩子,教會孩子獨立為主,而不是包辦代替。 在爸爸陪伴下長大的孩子,會擁有較多的獨立、理性品質,面對困難也不會輕易放棄。 可見,爸爸的陪伴,多么重要! 去年,武漢一所小學設立的爸爸接送周,就曾在網上引發熱議↓↓↓ 活動的目的,在于倡導更多的父親,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來,父母齊心協議、旗鼓相當,讓孩子變得更陽光、更自信和大方。 不得不說,這所小學的做法,真是“用心良苦”; 夫妻同心,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比什么都重要。 北京市婦聯的調查曾顯示: 家庭中負責孩子教育的母親占70.2%,而父親僅占20%左右。 父愛的缺失,是中國家庭比較普遍的現象。 有心理學研究顯示: “父愛缺失的孩子,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郁、憂慮、孤獨、任性、有依賴性、自制力弱、攻擊性強等癥狀; 身心和人格發展都存在一定問題,嚴重的可能早戀、逃學、偷盜、吸毒、酗酒等,甚至迷戀暴力。” 因此,為了孩子能健康快樂的成長,父親就需要多陪伴。 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 “從一出生開始,父親的陪伴可以使孩子情緒更穩定,更自信地去探索周圍事物。 這些孩子不管在家里、學校,還是和鄰居,都更不容易惹麻煩。 當他們成人后,與周圍人事的交往也更加融洽。” 所以,從現在開始,為人父親者,請給孩子無可替代的陪伴吧~ 孩子們,必將因為有你的陪伴,而變得更加健康開朗,也更有力量去迎接挑戰。 3 父親的陪伴 讓孩子更優秀 心理學家弗洛姆曾說: “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被父親陪伴長大的孩子,收貨的不僅是幸福的童年,更是人生的圓滿。 諾貝爾獎獲得者理查德·費曼說: “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父親的教育。” 來自爸爸的陪伴,是孩子變得優秀,并取得成功的巨大動力。 著名音樂家莫扎特,從小被譽為“音樂神童”。 其實,莫扎特有如此成就,得益于他父親的精心培養。 3歲時,父親發現莫扎特會經常坐在一邊,饒有興致地看姐姐練琴,于是父親便開始對他進行音樂啟蒙。 在父親指導下,莫扎特5歲開始創作短曲,6歲時創作鋼琴協奏曲。 后來,為了更好地培養有著超常天賦的莫扎特,父親甚至放棄了在宮廷里當樂師的工作,將全部精力都用在了莫扎特身上。 達·芬奇的成功,也離不來父親的陪伴和支持。 達·芬奇6歲上學那年,就對繪畫很感興趣。 一天,他上課不專心聽講,還給老師畫了一幅速寫。 回家后,達·芬奇把速寫給父親看,父親不僅沒有生氣,反而夸獎他畫得很好,決定培養他在這方面的才華。 16歲那年,父親把達·芬奇帶到畫家維羅奇奧那里學畫畫。 在維羅奇奧的指導下,達·芬奇刻苦學習,掌握了很多繪畫技巧,終于成為一代大畫家。 有人說: 很多父親都想取得成功,事業有成、家庭美滿; 殊不知,一個父親最大的事業,就是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孩子成長的路上,不能沒有父親的陪伴; 父親的參與,是孩子性格,情感,智力,思維方式形成的最好滋養; 父親的陪伴,不僅能讓孩子變得優秀,也是一個家庭和睦的基礎。 父親陪伴孩子越久,孩子越容易有出息! 愿每個孩子,都能享受人生最寶貴的財富——爸爸無盡的愛,與陪伴!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