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可以治怒,以愴惻(chuàng cè悲痛)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謔(xuè開玩笑)浪褻狎(xiè xiá輕慢,不莊重)之言娛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pò jù迫促;急迫)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qī wǎng欺騙蒙蔽)之言觸之;思可以治恐,以慮彼忘此之言奪之?!?/span> 情志偏激的疾患,采用其他情志刺激給予糾正,往往可以收到針藥不能得到的良效,本條講的就是這種情志療法的具體運用。臟象學說認為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以五臟為中心構成五個功能系統,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悲、喜、恐、怒、思是人類的五種情志活動,又稱五志,按其性質類型也分別歸屬于五臟:肝志為怒,心志為喜,脾志為思,肺志為憂,腎志為恐。根據五行學說原理,五臟之間具有相生相克的依存和制約關系,而五臟情志方面的過度變化,也可以運用五行原理來加以制約調整。如悲憂之情多與肺有關,而怒屬肝,肺金能制肝木,故肝怒太過,肺之悲愴凄惻之言可感而制之。同理,心火能制肺金,故肺悲太過,心之喜樂雅謔之言可娛而制之;腎水能制心火,故心喜太過,腎之恐嚇脅迫之言可怖而制之;肝木能制脾土,故脾思太過,肝之欺騙侮辱之言可怒而制之;脾土能制腎水,故腎恐太過,脾之思慮向往之言可引而奪之。這種以情勝情的治療方法,張氏曾用之治愈不少難治之病,明代徐用誠在《玉機微義》中稱贊此法說:“五志相勝之理,或音樂抵戲,甚至詭詐譎怪,諸法為治,應變亦已至矣。”就臨床而言,有用某種情志刺激治療多種情志病者,亦有一種情志病可用多種情志刺激而獲愈者,故不必過于拘執,總以靈活機巧為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