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雙柏散(黃耀燊方) 側柏葉2份、黃柏1份、大黃2份、薄荷1份、澤蘭1份。 功能:活血解毒、消腫止痛。骨折初期局部腫痛,有熱瘀互結之勢者尤為適用。 2.赤小豆散(經驗方) 赤小豆6份、芙蓉葉4份。 用于跌打損傷初期,消腫功效甚佳,且對皮膚之刺激性較小,甚少引起皮炎。 以上藥方于臨床使用是先將各藥研為細末,過100目篩,以白醋或蜂蜜調為稍稀糊狀,涂于棉布上敷貼;亦常將之制成軟膏備用。 制軟膏之工藝是: 麻油熬至150℃兩小時。 待油溫降至100℃以下后,將處理好的藥末按每斤油與150克藥、90克蠟比例下料,并不斷攪拌,冷卻即得。 (現常以凡士林煮膏用于臨床,但麻油為低分子脂肪酸之油類,易為皮膚所吸收,且刺激性亦較小,實為上乘之藥膏基質) 3.定痛散(經驗方) 樟腦4份、冰片4份、細辛2份、薄荷2份。 對于創傷疼痛有一定止痛效果。 以上各藥研為細末,過100目篩,密封保存。用時以蜂蜜或蛋清調為糊狀,外用。 由于骨折復位之后,需外固定,一般來說骨折處需2調后才有纖維性粘連,骨折始較穩定,故2周內最好不要松解外固定,以免骨折再度移位,特別是不穩定的骨折,因此,骨折初期的外用藥以維持較長時間而不干結的軟膏劑型為宜。 為了避免因更換外用藥而松解外固定,肖老有時也在夾板間隙注入外藥液,使之滲透于里襯之上,發揮藥效,而又不必松解外固定。 骨折外固定期內,外用藥導致接觸性皮炎較為常見,是外界各種物品在接觸的皮膚部位發生的皮膚炎性癥狀,中醫有稱“藥膏風” 。 接觸性皮炎之發病有原發性刺激和變態反應兩類。 原發性刺激是接觸物品對皮膚有強烈的刺激或腐蝕作用,發病時間的快慢和反應程度的輕重與刺激物的性質、濃度、接觸部位皮膚情況和接觸時間長短等有關。過去,有人用白花丹外敷,此物含有礬松素,有腐蝕性,敷用15-30分鐘后即引起皮炎,起皰。 另一種變態反應是接觸物并無強烈刺激,且也不是每個接觸者都引起皮炎,只是少數人接觸物品后,因稟性不能耐受,通過免疫機理而發生皮炎,這類病人一旦已對某物品是致敏狀態,再次接觸該物品時,就發生遲發性反應性皮炎,故此,這類病人開始敷藥時不會發病,約敷至5天以后,則發病。 也有的病人開始為變態反應性皮炎,但由于長期接觸產生了耐受性而不再發病。另外,有的病人是原發性刺激和變態反應同時起作用而發病的。 皮炎初起局部皮膚即有瘙癢,繼而出現紅斑腫脹與丘疹性皮疹,甚則出現水皰、大皰、滲出、糜爛、結痂。因此,用藥后必須注意皮炎的早期癥狀——瘙癢的出現, 一經出現則要立即撤去藥物,清洗局部皮膚,以免因皮炎造成外固定的使用困難。 骨折中期,乃骨痂形成期,在受傷3周以后,骨折已相對穩定,瘀腫漸消,宜敷以壯筋續骨、活血養脈之劑。 壯筋續骨膏(經驗方) 續斷4份、自然銅(煅)4份、龍骨4份、骨碎補4份、五加皮3份、赤芍3份、紅花2份、土鱉2份。 本方制成軟膏可敷用2-3天,換藥需仔細清潔皮膚,注意接觸皮炎的癥狀。 骨折后期,已臨床愈合,外固定解除,此時以功能鍛煉為要務,肖老多用熏洗法以舒經活絡。配合功能鍛煉加速患肢功能恢復,以下介紹的各種熏洗劑可供選用: 1.黃芪外洗方(黃耀燊方) 大黃、桂枝各20克。 用法:偏熱重用大黃,偏寒重用桂枝。此方用于解除外固定之初期。 2.通絡卻痛湯(經驗方) 生川烏20克、生草烏20克、當歸15克、路路通10克、木瓜20克、威靈仙10克、桂枝15克、獨活15克、川椒15克、艾葉20克。 功能:通絡、溫寒、止痛。適用于骨折后期傷肢冷痛,關節不利者。 3.活絡舒筋洗劑(經驗方) 艾葉15克、海桐皮20克、威靈仙15克、蘇木15克、生川烏10克、生草烏10克、川紅花10克、大黃20克、三棱15克、莪術15克、川椒15克、桂枝15克、沒藥10克、乳香10克、冰片5克。 功能:活絡舒筋,通瘀止痛。 以上熏洗劑煎至沸騰半小時后,先趁熱以厚毛巾覆蓋傷肢熏之,待降低至合適的溫度(約40°C-50°C)時再浸泡患部,每日3~4次。 擦劑與熨劑也是骨折后期使用的外用藥,取其溫經止痛,舒筋活絡之致,對不便熏洗的部位尤為適用。 擦劑分酒劑和油劑兩種。酒劑雖可配合按摩,而油劑配合理筋手法或自我按摩也是很合適的,跌打萬花油或廣西玉林正骨水可供選用,但正骨水有較濃郁的刺激性氣味。 熨劑常用粗鹽、粗砂或糠等炒熱,以布包好熱熨患處。如加入吳茱萸、 川椒、小茴等辛溫、含有揮發油之藥物則效果更佳。過去北方有坎離砂以熱熨,現已有藥袋銷售,更為便利。 ? 版權聲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