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道德經》可算是中國古人的頂峰智慧,但這些書是如果寫成的呢?據推測,《論語》的形成是孔子的弟子們在守喪期間,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記錄孔子曾經的言行。然后,孔子弟子的弟子們修訂整理時,加入了一些孔子弟子的言語而成書。比如《論語》里就提到了“有子”“曾子”,子在古代是指老師,據此推定曾參和有游的弟子們參與了《論語》的修訂。老子相對孔子更加神秘,這位思想家為后人留下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并成為譯成外文最多的中文書籍。老子又不似孔子有“七十二”弟子,那么《道德經》是如何來的呢? 魯迅先生曾經將老子出關的故事寫成了漫畫式小說,名字就叫《出關》,摘錄在其短篇小說集《故事新編》里,故事大概是:老子在周朝的國家圖書館做館長期間,收孔子為徒。孔子天資聰穎又勤奮好學,慢慢將老子畢生所學精華一一領悟,老子明白孔子志在廟堂,與自己不同,便匆匆出關,欲隱居至別處。不料出關時被關令發現,被留下來為守關的工作人員們講學。無奈老子年紀太大,牙齒掉光,導致發音不清,慕名過來聽講的關吏紛紛在課上打起了瞌睡。等到課上完,大家如夢初醒,又覺得很虧,就請老子把課上所講整理成講義,以便大家課后溫習。老子無奈之下,在一天之內,趕出五千字講義,這才順利出關。那份講義,后人稱之為《道德經》。 孔子言行和思想由弟子守喪期間整理寫就《論語》,老子為順利出關無奈一天內趕出五千字講義成為《道德經》。如果用現在的時髦話語,就是兩位大家的智慧總算被“知識萃取”出來了,不然真是中國思想和文化的大缺憾啊。 大師智慧可以用不同方式去萃取,企業中的實踐經驗如何有效萃取呢?任正非在華為大學教育學院工作匯報會上強調:“現在是信息社會,知識很重要,更主要還是視野。所以要把經驗寫出來,年輕人看了案例,上戰場再對比一次,就升華了。……現在你們要善于把經驗寫成案例,否則做完了沾沾自喜,經驗還只留在你一個腦子里,沒有傳承。” 企業要做好知識萃取,得好好想想自己的“有子”、“曾子”以及“關令”們在哪里?他們應該具備什么新的知識萃取本領呢? 大前研一被稱為日本收費最貴的咨詢顧問,是亞洲少數享有世界級聲譽的管理專家,卓著豐盛。他在《思考的技術》一書中提出了很多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模型,也能看他在給客戶的咨詢方案中深諳'知識萃取'之道。比如針對一個客戶的商業問題,他會首先定位問題所在,然后分析影響問題的關鍵人群,判斷這些人群有哪些是做得好的——即發現內部標桿,并對這些標桿進行行為觀察、特征分析和挖掘蘊藏其后的關鍵知識,再對這些知識進行深度提煉(如找共性、看差異、挖實質、要拔高、建模型等方式),轉化為企業內可以推廣應用的崗位手冊、案例課程、知識工具等,從而實現有效的知識轉移,讓知識創造出真實的商業價值。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知識萃取就是發現組織內部標桿,并讓這些標桿講出別后的故事!那么在你的組織中,能發現誰是標桿嗎?這些標桿愿意講故事嗎?他們故事講得精彩嗎? |
|
來自: skysun000001 > 《諸子國學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