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丸劑經典之作——王氏保赤丸”已于《上海醫藥》雜志3月刊正式發表! 本文作者系南京中醫藥大學藥學院博導狄留慶教授。本文首次提出王氏保赤丸為“中華第一丸”的概念。原文表述如下:“王氏保赤丸原方為湯劑,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和不斷探索加工成微丸制劑,細如菜籽,大小均一,無明顯苦味,可附著于乳頭與乳汁同呷,或包裹于軟質食物中服用,易為嬰幼兒接受,服用方便,創意十分獨特,遠比傳統丸劑、散劑、湯劑理想,堪稱‘中華第一丸’。狄留慶教授認為,王氏保赤丸為中藥丸劑經典之作,他主要從制劑工藝技術維度具體闡述了王氏保赤丸為“中華第一丸”的理由。 1、王氏保赤丸“突破了傳統中藥丸劑無法用于嬰幼兒的劑型極限”。 目前現有的中藥微丸為數不少,如六神丸等。但初生嬰兒即能安全使用的經考證僅有王氏保赤丸一個。“王氏保赤”之意,保者,保障也,防衛也;赤者,光露無飾也;赤子,初生之嬰兒也。王氏保赤丸的取名是經過仔細斟酌的。在本品的說明書中明確規定了不同月齡、不同年齡人群對應的精準服用劑量,如“6個月以內嬰兒每次用5丸”。細小如芥的藥丸能瞞過嬰兒畏苦的本能,以精準的劑量給藥,是王氏保赤丸作為微丸的獨到之處。匠心獨運的極小丸王氏保赤丸突破了傳統中藥丸劑無法用于嬰幼兒的劑型極限,成為中藥制劑史上一顆璀璨的明星,稱其“中華第一丸”無可非議。 2、王氏保赤丸“根據不同藥性和應用特點構建分層結構,成為早期結構藥劑學的雛形”。 王氏保赤丸泛制過程中,根據方中藥物性質的不同,將藥性峻烈的、易揮發的、有刺激氣味的、性質不穩定的藥物泛入小丸內層,將需要發揮速效的藥物粉末泛在外層,最后包衣,使之形成適宜于藥性和治療需要的分層結構小丸,此乃早期結構藥劑學的雛形,也是我國近代中藥人智慧的結晶。 3、“藥輔同源,精心選用,造就了全天然原輔料的中藥極小丸”。 王氏保赤丸是根據清代南通名醫王臚卿祖傳九世秘方,并由其嫡孫,王氏第19代傳人、首屆國醫大師、中國中醫方劑學創始人、北京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王綿之先生監制的純中藥制劑。本品以中醫中藥理論為指導,遣藥組方,配伍嚴謹。王氏保赤丸以精心篩選并特制荸薺淀粉和生姜淀粉極細粉泛制丸模,一方面發揮其配方作用,同時用作王氏保赤丸的輔料—淀粉性質穩定,與大部藥物不產生理化作用,具有賦形、崩解、粘合多種功能。泛制過程中只需借助少量水作為賦型劑,適度誘發荸薺淀粉和生姜淀粉的賦型性,為制備丸重2.5mg且丸重差異小、溶散時限短的極小丸奠定基礎。由于淀粉還具有崩解劑的作用,當丸劑吸水后,水分滲入、淀粉丸模吸水膨脹崩解,從而加速了丸劑的溶散。 4、“傳統泛制技藝制備的王氏保赤丸(極小丸)凸顯古代制藥技藝精華”。 王氏保赤丸制劑工藝自清道光年間代代相傳至今。泛丸是一項古老的中藥制劑技藝,巧妙地利用離心力讓藥丸變得渾圓,以水為粘合劑,讓藥粉逐層黏裹在藥丸上。王氏保赤丸有多種原料藥粉,它們需要以特殊的順序,分66次添加。每次添粉,單顆丸劑的增量在0.01毫米之內。因此,必須小心翼翼。這規矩是早就定下的:必須加66次!層層上粉的工藝,直接影響著丸劑的崩解度,也事關人體對藥品吸收的效果。因此,從母丸到成品,僅增加1毫米,卻需要5天時間打磨。66道工序,稍有分心,上粉就會不均勻。其制作技藝將工匠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也體現了我國古代中藥制劑技術的高超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