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不耐煩、管教難?讀懂這3個管教技巧,讓你和孩子終生受用 管教孩子是門藝術活,隨著孩子的成長,心理心智這塊逐漸發展成熟,越來越多的父母跟不上孩子的步伐,表示在教育問題上心有余而力不足。 特別是孩子情緒所引起的系列問題,做父母的每時每刻都在提醒自己要做一位合格的家長,不能對孩子發脾氣。但是,面對調皮搗蛋、不聽話的孩子該怎么化解? 其實,教育孩子是有規律可尋的,再調皮的孩子也有教育方法。 今天要講的第一個兒童心理「禁果效應」。 孩子天生就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禁果效應在孩子身上尤其明顯。對于孩子來說越是被禁止的東西,他們想要嘗試的欲望越強。 好奇心無所謂好壞,用在好的方面它就能起到積極的作用,用在不好的方面,它也會產生推波助瀾的影響。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把茶杯倒扣在茶盤里,孩子對它們毫無興趣。 但是如果在進行的過程中對孩子說“不要亂動杯子”,孩子的好奇心就會被激發,忍不住要打開杯子看一看。 如果杯子下面竟然放有水果或者糖塊,那么孩子的興趣更會大增,會把每個杯子都翻開仔細觀察一番。這個實驗啟示父母,巧妙利用禁果效應,就可以充分調動孩子正面的積極性。 在培養孩子的時候,父母懂得了如何正確、有效地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就能達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孩子也能按照父母的期望去學期望去學習。 比如之前,康復老師拍攝的父母如何提升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視頻,首要就是抓住孩子的好奇心。 兒童心理學上有這么個名詞「睡眠障礙」。 作為成年人的我們有時候都會受困于睡眠障礙,工作壓力大、內分泌紊亂.....往往要躺在床上幾個小時才能入睡,或是很早就醒來,再也睡不著。 其實,睡眠障礙不只是成年人的“專利”,同樣也會發生在孩子身上。 但孩子的睡眠障礙和成年人的睡眠障礙有區別,他們主要表現為睡眠不安、夢魘、夜驚、夢游等。 睡眠對孩子的意義: 一個人每天的睡眠時間大概在八小時左右,孩子的睡眠時間應該更長一些。 孩子的腦細胞正處于發育成熟過程中,而孩子體格生長所必需的生長激素,只有在睡眠狀態下才能高水平分泌。 在這一期間內,充足的睡眠是腦細胞能量代謝的重要保證,高質量的睡眠不但有助于孩子體格的生長,更有助于孩子的智力發育。 睡眠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如此的重要,但是很多父母卻間接“扼殺”了孩子的睡眠。 試想這樣一個場景: 當孩子說怕黑,不敢一個人睡覺的時候,你是否認為孩子膽子太小了,應該讓他獨自睡,以培養他獨立和勇敢的精神? 但其實,恐懼都是有“源代碼”的,比如社交恐懼源于自閉,孩子喜歡開燈睡覺源于缺乏安全感。 當孩子在深夜醒來置身黑暗中,這是他未知的,不熟悉的環境,他會非常害怕,渴望得到父母的幫助。可是,他不敢跑到父母的房間,甚至不敢下床去開燈。處在這樣的狀態下,睡眠障礙就產生了。 用“膽小”“要勇敢”來處理孩子怕黑,往往會形成可怕的盲點。當孩子怕黑不敢一個人睡覺的時候你可以這樣做: 為孩子灌輸黑的科學原因,讓他了解黑,知道黑不可怕。 接受孩子的恐懼,接受但不寵溺他陪伴的要求。 潛移默化的讓孩子知道,你身處于一個你非常熟悉的家,非常熟悉的環境中,沒有必要害怕。 另外,孩子晚上睡覺的時候,臥房內應保持安靜和舒適,里面最好不要擺放電腦、電視及電話等,這些會影響睡眠的質量。不要讓孩子將床作為活動的場所,如在床上玩耍、看書等,要確保床只是睡覺的地方。 這是今天要說的最后一個兒童心理「超限效應」。 再好聽的話,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說個沒完,也會讓人產生厭煩的情緒。就好比你喜歡吃火鍋,但是讓你吃上一個月,你也會厭煩,這就是「超限效應」。 也就是說,好東西一旦「超限」,不僅不會起到積極作用,反而會減弱物質本身應該帶來的正面影響。 教育也是如此: 當孩子沒有將事情做好時,父母往往會批評他。 面對批評,孩子的心里自然會不悅,但不悅的程度則往往會隨著批評的次數而逐漸加重。 通常,在第一次挨批評時,孩子的心裡并不會產生太多的反感;而在受第二次批評時,孩子的反感情緒就會增加,心裡就會有些不耐煩了。 這時,如果家長還在繼續批評,孩子不耐煩的情緒就會越積越多;并且,他心中因做錯事而產生的內疚感也會全部消失(啰嗦的關懷也是同樣的道理) 所以,做為家長我們平時教育孩子時,不要采用一而再再而三的「嘮叨」的方式,以免激起孩子的「超限效應」而產生厭煩與反抗心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