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鈣素原(PCT)是無激素活性的降鈣素前體物質,由 116 個氨基酸組成的糖蛋白,結構上,包括降鈣蛋白、降鈣素和 N 端殘基片段。生理情況下,PCT 主要由甲狀腺 C 細胞合成分泌,健康成人血清 PCT 水平很低,通常小于 0.05 μg/L[1]。在細菌感染時,體內促炎因子誘導甲狀腺以外的組織(如肝臟、肺、腸道等)大量合成 PCT 分泌入血,導致血清 PCT 水平顯著升高 [2]。 PCT 在細菌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癥反應早期 2-6 h 即可升高,12 h 達峰,半衰期為 20-24 h[3]。臨床上,PCT 濃度對嚴重細菌感染的早期診斷、判斷病情嚴重程度、預后、評價抗感染療效、指導抗菌藥物應用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4]。 目前實驗室常用的 PCT 檢測方法(附表)包括:電化學發光法、酶聯免疫熒光法、和免疫層析法(膠體金)、乳膠增強免疫比濁法等。 ●四種常見檢測方法 ● 電化學發光法 電化學發光法,是在電極表面由電化學引發的特異性化學發光反應,用電化學發光劑三聯吡啶釕 [Ru(bpy)3]2+標記 Ab,通過 Ag-Ab 反應和磁珠分離技術,根據三聯吡啶釕在電極上發出的光強度對待測的 Ag 或 Ab 進行定量/定性。 酶聯免疫熒光法 酶聯免疫熒光法是指樣品中的受檢物質與固定的抗體或抗原結合。通過洗板除去非結合物,再加入酶標記的抗原或抗體,通過加入與酶反應的底物后顯色,根據顏色的深淺測量受檢物質的含量。 膠體金免疫層析法 膠體金免疫層析法,是將特異性的抗原或抗體以條帶狀固定在膜上,膠體金標記試劑吸附在結合墊上,當待檢樣本加到試紙條一端的樣本墊上后,通過毛細作用向前移動,溶解結合墊上的膠體金標記試劑后相互反應,再移動至固定的抗原或抗體的區域時,待檢物與金標試劑的結合物又與之發生特異性結合而被截留,聚集在檢測帶上,可通過肉眼觀察到顯色結果 [5]。 上述三種 PCT 檢測方法中,前兩者屬于定量檢測,具有較高的敏感度、特異度和精密度。其中電化學發光法是全自動檢測,檢測通量高,檢測時間短。而酶聯免疫熒光法為半自動檢測,檢測通量較低,單次檢測的時間相對較長。免疫層析法(膠體金)屬于半定量檢測,在床旁檢測(POCT)中較為常用,操作便捷,機器小型便捷,樣本周轉時間短,但精密度較低,CV 值較大 [6]。 采用乳膠增強免疫比濁法 此外,臨床檢測中也有試劑采用乳膠增強免疫比濁法,此方法中,聚苯乙烯顆粒表面修飾有抗體,當檢測樣品中有 PCT 存在時,基于免疫沉淀反應原理形成不溶性免疫復合物 [7]。此方法成本低,性能和操作也較符合臨床應用需求。 PCT 檢測的溯源性關系到結果判讀的準確性。溯源性是指通過一條已知不確定度的不間斷的比較鏈,使檢測結果或標準值與規定的參考標準聯系起來的特性。目前國外主流的 PCT 檢測公司使用相同的抗體和制備標準,因此其檢測結果具有可溯源性、較高的相關性與一致性。其中羅氏診斷 PCT 檢測系統以 BRAHMS PCT115 為溯源鏈頂端,其準確性,精密度等各項性能均得到廣泛認可 [8]。 附表 不同實驗室降鈣素原檢測方法比較 參考文獻 1.Lippi G, Sanchis-Gomar F. Procalcitonin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Drawbacks and opportunities.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7;23(47):8283-8290. 2.Linscheid P, Seboek D, Nylen ES, et al. In vitro and in vivo calcitonin I gene expression in parenchymal cells: a novel product of human adipose tissue. Endocrinology. 2003;144(12):5578-5584. 3.Meisner M. Pathobiochemistry and clinical use of procalcitonin. Clin Chim Acta. 2002;323(1-2):17-29. 4.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感染疾病專業委員會.感染相關生物標志物臨床意義解讀專家共識.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7;40(4):243-257. 5.https://www.biomart.cn/experiment/430/502/519/521/18180.htm 6.藺亞暉, 程軍, 于金星, 等. 兩種檢測方法測定降鈣素原的精密度驗證及比對研究. 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 2016; 23(7): 829-833. 7.楊澤權. 降鈣素原乳膠增強免疫比濁法與免疫熒光法的相關性.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6;,37(3):416-417. 8.吳金斌,鄭若洋,歐嘉文.定量檢測降鈣素原的方法學評價.檢驗醫學與臨床,2015;12(06): 780- 782. |
|
來自: 新用戶01259739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