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超凡博弈 我們知道,《心經》是一部文字簡要,意蘊深厚的佛教經書,理事圓融,知行合一。 《心經》歷來注釋很多,妙義層出不窮,經文雖然只有260多個字,但它是般若的核心,攝取了般若學說的要義,文約義深,教化眾生,隨機引導。 按照佛學的傳統說法,《心經》是我們覺悟的指南,是利益眾生的法寶。 《心經》可分為七個部分,分別是:總綱分,色空分,本體分,妙用分,果德分,證知分,秘密分。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 玄奘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心經》余秋雨先生白話譯文 : 能夠自在地進行觀察的菩薩(觀世音菩薩),在深度修行中以最高智慧(般若)獲得觀照,發現世間種種蘊集(五蘊)都虛空無常。一切痛苦和災厄都可以度過。 舍利子啊,物質形態種種顯示的“色”,全都等于“空”。 色與空沒有什么差別,空與色也沒有什么不同。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就連感受、想象、行為、見識,也都是這樣。 舍利子啊,各種概念事物都是空相。因此,也就無所謂誕生和滅亡,無所謂污垢和潔凈,無所謂增加和減少了。 所以,在空相中,沒有真實的物質、感受、想象、行為、見識,沒有真實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沒有真實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記憶。從視覺到意識之間的種種界定,都是不存在的。 在空相中,既沒有無明的愚暗,也沒有無明的結束;既沒有老死的輪回,也沒有老死的終止;既沒有苦惱的聚集,也沒有苦惱的斷滅;既沒有機智,也沒有獲得。 正因為一無所得,大菩薩憑著大智慧超度,心中就沒有牽掛和障礙,所以也沒有恐怖,能夠遠離種種顛倒夢想,終于達到真正的解脫——涅槃。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覺悟者只要憑著大智慧超度,就能獲得最高正覺。 大智慧超度就是神圣的咒語,光明的咒語,無上的咒語,無比的咒語。這咒語能夠除去眾生的一切痛苦,真實不虛。 那么,就讓我們一起來誦念這個咒語: 去吧,快去,度到彼岸去。 大家都去,趕快覺悟吧! |
|
來自: 文摘d2ezza9y8a > 《史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