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臨濟寺,向正定南城門方向行進,很快就抵達了廣惠寺。正定廣惠寺花塔乃中華名塔,造型奇特,觀者無不贊嘆。
進入寺內拍塔(下圖),塔身的上半部就是此塔之所以得名花塔的花棒部分,雕刻華麗。而下半部卻是近年維修后的產物,嶄新異常。

觀此塔的老照片,老照片上花塔的上下部新舊程度則顯得協調了許多(見下圖)。第一、二層塔身直徑寬大,三層驟然縮小,三層往上是花棒部分,第一層塔身周邊還有類似抱廈一類的東西,共四個。

下圖為彩色照片出現后的老照片,塔身只剩下中心部分(下圖)。不知此塔是何時遭致破壞。現塔的塔身下部都是按照黑白老照片重新復原。

關于此塔的年代,傳統的觀點認為,花塔出現于遼金時期,因正定不在遼的統治范圍,所以正定廣惠寺花塔應為金代所建。下圖即為花塔上最吸引眼球的花棒部分,上刻獅子、大象等等。

但是,1994年在對廣惠寺花塔的維修過程中發現了三處游人題刻,兩處是“太平興國四年”的,一處是“熙寧十年”的,都是北宋的年號。這些題刻應該不是從別處搬過來的,也不應是后人的偽刻。那看來,此塔的建筑年代要比金代大大的提前,應不晚于太平興國四年(979年)。
這樣看來,難道花塔出現的時間也要跟著提前么?帶著這些疑問,我走進塔內,登上古塔。此塔可登至第三層,從第三層塔門里走出來,是一個寬闊的平座(見下圖)。這其實并不是平座,這個“平座”之下是第二層塔身,只是因為第三層塔身的驟然縮小,才使得第三層變成了露天的。望著第三層塔身上的假窗(見下圖),我突然想起了離此不遠的定州料敵塔在維修之前那貌似塔包塔的樣子。說是塔包塔,其實內塔就是塔心柱,難不成驟然縮小的廣惠寺花塔第三層塔身往上也是塔心柱?

廣惠寺花塔第三層的檐下斗拱(下圖中上圖)和花棒頂部的斗拱(下圖中下圖)風格有別。花棒頂部的斗拱遼金風格顯著,而第三層檐下斗拱的手法卻顯得稚嫩了許多,明顯不屬于同一時代。


細看第三層檐下斗拱,做工粗糙(下圖中上圖),倒是與定州料敵塔環廊頂部的內跳斗拱(下圖中下圖)有些許相似。


所以有理由相信,此塔本應是一座樓閣式塔,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四年之前,后毀壞,殘留一、二層及塔心柱,花棒部分為金代在原塔塔心柱基礎上所改。
其實在文物部門對此塔的勘測過程中也證實了這一點,看看正定廣惠寺花塔的剖面圖(下圖),圖中可見,花棒部分的內部還殘留有登塔的塔梯,現塔的第三層塔身以及花棒部分明顯由原塔的塔心柱所改,原塔的塔心柱采用的是穿心式塔梯。

這樣一來,金代改建北宋殘塔,形成有金代風格的花塔,便容易理解了。但必須指出的是,傳統的遼式花塔,塔身截面都為圓形。而正定廣惠寺花塔,因為是由八角形塔心柱所改,所以其花棒部分截面依舊是八邊形(參見下圖)。除此之外,塔身表面雕刻獅子、大象、人物等形象,也與傳統的遼式花塔有所不同。

拍完花塔,就到了告別正定的時間了,我原本還打算離開正定后,再前往定州拍料敵塔,最后再去保定的親屬家,但時間已經來不及了,只能返回石家莊,直接去保定了。離開前,最后奉上一張在廣惠寺花塔的三層露臺上拍攝的正定其他三塔(下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