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楓
3小時前 30年前,人民幣的國際化根本不是問題,那時還有外匯券呢。但2011年后,人民幣國際化提上日程了,不過進展緩慢,與中國的經濟總量(不管是以名義GDP計算,還是以購買力等價GDP計算)和進出口貿易總量很不相符,尤其體現在以人民幣計算的國際貿易量。美國CSIS發表了一篇報告([url=https://chinapower./china-renminbi-rmb-internationalization/]https://chinapower./china-renminbi-rmb-internationalization/[/url]),很多數據很有意思。 2019年人民幣在外匯貿易中的總量量相當于2850億美元,不少了,但以美元是58000億美元 進出口總量(橫軸)與作為外幣貿易量(縱軸)對比,美國是雙高,貿易總量42800億美元,以美元結算的貿易量為58200億美元;歐洲的進出口總量比中國還高,達到51600億美元,歐元作為結算貨幣比不上美國,但還不錯,相當于21300億美元;中國進出口總量46300億美元,但以人民幣結算的貿易量只相當于2850億美元 從2001年到2019年,中國的經濟總量、進出口總量(橫軸)都顯著增加,GDP(圓盤直徑)也顯著增加,但以人民幣結算的外幣貿易量(縱軸)還是低 按照外幣貿易量,美元>歐元>日元>英鎊>澳元>瑞士法郎=加元>人民幣,顯然,日本、英國、澳大利亞、瑞士、加拿大的經濟體量遠遠小于中國,加起來的名義GDP還略低于中國,加起來的進出口貿易總量也與中國相當,但在作為外幣貿易方面都遠遠走在中國前面。 要尋找安慰總是可以的,在BRIC里面,中國還是領先的,比韓國也要領先,但那也追求太低了一點? 在用于外貿結算的主要支付貨幣里,美元占41.5%,歐元32.6%,英鎊6.8%,日元3.4%,人民幣只有2.1% 為了促進人民幣國際化,中國與很多國家建立了換匯協議,雙方央行互持一定數量的對方貨幣,便于雙方的商家以對方的本幣結算,避免匯率波動的影響,然后雙方央行之間定期結算 重要的是,人民幣成為很多國家的外匯儲備的一部分,份額在近年迅速上升,各國央行都估計,到2030年,人民幣可能占各國外匯儲備的10-20%。如果實現,那就超過日元的份額,差不多是歐元份額的一半甚至全部了 各國貨幣占外匯交易、外匯儲備和國際支付的比重,顯然,美元霸權不是瞎說的。外匯交易的百分比計入買進和賣出,加起來超過100% 不過中國沒有閑著,在世界主要結算系統SWIFT建立了獨立的跨境銀行結算系統(CIPS),2010年開始運作,業務量迅速上升。但2015年的人民幣貶值打擊了人民幣的信譽,業務量下滑一段后,再次上升,但國際金融界對人民幣的信譽還是將信將疑 人民幣境外結算主要還是通過香港進行,2013年建立的上海自貿區有意在長遠接過人民幣結算的主要業務,但發展還是很緩慢 各國使用CIPS的銀行數量,顯然,在歐美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CSIS的這篇報告倒是沒有太抹黑,除了說到中國經濟要深度改革和透明化,主要提到國際化是機會與風險并存。這倒是沒說錯。 國際化包括兩個關鍵:自由兌換,定價權。 中國歷史上對于缺乏外匯有太多痛苦的記憶,所以害怕外匯流失幾乎成了病了。外匯儲備的作用主要是國際貿易中的支付,其次是穩定本幣幣值。以中國的貿易量、經濟體量和實際信用,在大量進出口中用人民幣結算未必不可行。但現實是進口主要用美元“天經地義”,出口也主要是用美元結算。這使得人民幣國際化舉步維艱,難不成中國進出口不用人民幣結算,倒是要其他國家之間用人民幣結算? 對于中國來說,用人民幣結算有避免匯率波動的好處,作為主要結算貨幣更是具有避險的作用。人民幣曾經用過聯系匯率,港幣到現在還是聯系匯率,就是借助美元的穩定性。世界經濟一動蕩,美元就升值,成為避險貨幣,就是因為美元的壓艙石作用。對于非結算貨幣的國家來說,世界經濟一動蕩,就要受到進出口價格雙重波動的困擾了。不管在哪里,自產商品的成本都是以本幣計價的。中國進口價格受到對方折算匯率的影響,沒法控制;中國出口出口價格要是與美元掛鉤,穩定倒是穩定了,但就要自己吸收掉損失了。但要是以人民幣定價,甚至以人民幣對于進出口雙向定價,那就避免了匯率波動的影響了。這正是美國的經濟霸權之所在。 但中國現行的外匯制度和外貿制度是無法做到人民幣國際化的。人民幣的兌換管制還是很嚴厲。這一方面有穩定外匯儲備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在根本上抽掉了人民幣國際化的一條腿。但外貿體制是問題的另一半。好些外貿企業只面向外貿,用美元定價和結算還不算不合理。但同時面向國內和外貿的,同時有人民幣定價和美元定價,內貿用人民幣定價,人民幣結算;外貿用美元定價,美元結算。這就不對了。這實際上抽掉了人民幣國際化的另一條腿。這也是外匯管理下才可能有的。否則定價人民幣7元,美元1刀,但人民幣漲價到6:1了,定價不變的話,被人家買進賣出抽死你。所以同時做內貿和外貿的只能用一種貨幣定價,比較合理的是用人民幣定價,同時要與人民幣自由兌換配套。 隨著中國國內市場越來越大,專做外貿的會越來越少,各種外貿商品也會用人民幣定價,使得外國買家必須在外匯市場上購買人民幣然后用人民幣支付。只有這樣,人民幣的國際化才可能與中國的進出口貿易量相關。 另一方面,中國在一帶一路國家大量投資,很多正是以人民幣計價的,最終起的也是增加人民幣國際化的作用。如果到2030年,各國央行的人民幣占比果真達到10%甚至20%,那時人民幣國際化就成氣候了。在此期間,需要大力增加與各國的換匯協議,增加用人民幣計價的貿易量。在這個基礎上,完善金融法規和管理,逐漸放寬人民幣兌換,直到完全放開。 人民幣國際化不是為了收割美元,而是為了不被收割。中國崛起是全方位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其中經濟崛起包括科技、貿易和金融,人民幣國際化就是金融崛起的主要內容之一。2019年美元的外匯貿易約58200億美元,真正用在美國進出口貿易中的只有42800億美元,差值的5400億美元加上各國外儲中的美元成為超發美元,事實上成為世界向美國的贈予,中國為什么要繼續接受這樣的收割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