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心肺耐力,需要扎扎實實的訓練,跑者往往認為練心肺要么堆跑量,要么就是跑間歇拼速度,其實提升心肺耐力的方法很多,不一定都是達到極大跑量,也不一定都像間歇跑那樣非常快。 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種速度不算快,量也不算大的訓練方法,這就是——爬山跑坡訓練。 世界頂級馬拉松運動員如基普喬格、貝克勒等等也會經常進行跑坡訓練,東非丘陵地帶起伏不大,但上下坡眾多,也非常適合進行上坡心肺訓練和下坡步頻訓練。 小編在訓練時也常常進行跑坡訓練,對于刺激心肺、增強腿部力量和臀部力量有很好的訓練效果,畢竟跑下來那個大腿和臀部的刺激,是平路無法帶來的,頂上去,就勝利。 跑坡更接近馬拉松專項 上跑坡訓練強度與間歇跑類似,但相比間歇跑,上跑坡速度沒有間歇跑那么快,相比間歇跑,上跑坡在動作模式、供能特點等方面與實際馬拉松比賽更加接近,同時增加了訓練難度。 所以通過上跑坡可以有效提升馬拉松專項能力,事實上,多練上跑坡,可以產生比間歇跑更好的訓練效果。
上坡時,我們的身體會自然地調整我們的步幅,隨坡度變得越陡,我們的步幅調整得越小,步頻加快,促使我們跑在最佳的步頻區間:每分鐘180~200次。 上跑坡也會迫使我們抬腿送髖,這是良好跑步狀態的關鍵。 通過抬腿與后蹬,我們能發揮更多臀部的肌肉,這給我們更多的力量來推動每一步。 上跑坡步也會迫使我們的腳落下位置在我們的重心下,不像平地速度跑,容易跨步并導致著地時膝過伸,導致受傷。 簡而言之,更快的步頻+更多的力量(訓練強度大)+更少的傷害=速度。 2、跑坡有利于訓練核心參與發力 當我們跑上坡時,我們的身體會保持微微前傾。為了穩定軀干,會驅使腹肌收縮,這樣可以保持背部挺直,而手臂的用力擺動也極大地牽引腹內外斜肌,從而促進軀干適度左右旋轉,并進而帶動骨盆左右旋轉,這就幫助形成了送髖技術。 換句話說,送髖絕不僅僅等于抬腿,而是骨盆轉動和抬腿動作的整合,好的送髖技術需要核心乃至上肢參與,而跑坡可以很好地訓練核心穩定和核心參與發力的能力。 3、跑坡極大提升心肺耐力 跑坡很難,很辛苦,這是件好事。跑坡會是我們呼吸更加用力,這可以提高我們的有氧(耐力)和無氧(強度)能力。 我們的身體吸收氧氣并將其輸送到肌肉的效率會提高,從而使我們在同樣的努力下跑得更快。 4、跑坡對大腦的影響 完成跑坡有助于信心的提升,畢竟,沒有什么事情比辛苦跑坡更難的。 此外,雖然跑坡可以鍛煉我們的腿部、肺部和核心肌肉,但最大的刺激可能是我們的大腦。 上山跑步不僅是身體上的,而且是精神上要認真投入。在訓練中有如此高的專注度將在比賽日派上用場。 跑坡訓練如何安排?
跑坡訓練分為三種: 長距離跑坡訓練 長距離跑坡時間上一次要2~4分鐘,重復跑,每完成一次慢跑回到坡底作為恢復。坡度不應該太高,大約5%即可,重復訓練4~6組,一次跑坡總時間約16~20分鐘。 短距離跑坡訓練 上跑坡60~90秒,同樣慢跑回到起點作為恢復。坡度較長距離跑坡要稍微大些,8%上下,速度要快。 短距離跑坡強度很大,可安排在訓練的中后期,當更重視速度提升時,可適當加入這種訓練方法。 跑坡沖刺 找更大的坡,一次跑8~10秒為宜,重復跑4~6次,記住慢跑回到起點,因為下跑坡對身體的沖擊非常大。 坡道沖刺跑能提高跑步的經濟性,對增加步幅,提升跑步專項力量也很有效果,還可以增強肌肉,肌腱,韌帶和其他結締組織的強度,避免受傷。
上跑坡時,雖然跑姿略有改變,但整個肌肉發力過程并沒有實質改變,且由于負荷增加,肌肉和心肺都承受了更大的負荷。 1、身體適度加大前傾 許多人因為坡度會感到疲累,所以不自覺有駝背的情形發生,跑坡時可以適當加大身體前傾,但不等于彎腰弓背,這樣會造成脊柱壓力,這是一種不良的跑法。跑坡要注意多用臀部和大腿聯合發力。 2、加大擺臂 上坡跑時擺臂是一定要加強的,特別是要加大向后擺臂,因為向后擺臂可以帶動軀干左右旋轉,從而利用軀干牽張反射協助下肢發力。 3、步幅與步頻 關于跑坡步頻與步幅控制問題,有人提倡大步幅小步頻,有人提倡小步幅快步頻,其實要根據不同坡的長度和傾斜度以及訓練目的來確定合理的跑姿。 如果坡度較大長度不長,你又想保持原有速度,那么你就采用用力抬腿擺臂,適當加大身體前傾,保持步頻的方式沖上去; 如果坡度不大長度很長,快步頻小步幅減少了抬腿,但帶來的問題是小腿頻繁發力,而采用慢步頻大步幅類似大步走的方式,這時大腿和臀肌發力較多,但容易出現著地時膝過伸,并沒有說哪種絕對好,屬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4、不要將腿完全伸直 為了保護膝蓋,上跑坡時不建議膝蓋打直。
如果你經常跑步的地方有坡,不要害怕,這恰恰是好事,跑過了很多坡路,你還害怕馬拉松比賽中的坡道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