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通過不斷的學識積累,以及日常生活智慧的沉淀,留給我們許許多多的精神財富。這些簡單的,耳熟能詳的國學名句,凝結著古人留給我們的豐富的人生哲理,你一定要知道。 1.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尚書》譯:懂得道理并不難,實際做起來就難了。 感悟:最近常常流行的一句話“懂得了這么多的道理,為什么你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其實很多時候并不是我們懂的道理少,而是我們只是“懂道理”但卻并沒有將這些道理付諸實踐去行動,很多人止步于此,都是因為一到行動起來雙腿就像灌鉛了一樣拔不開步,所以我們不但要懂得到,還要不鞭策自己,不斷的去行動,去實踐。 2.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 。——《尚書》譯:(人要有九德)寬厚而莊重,溫和而有主見,講原則而謙遜有禮,聰明能干而敬業,善于變通而有毅力,正直而友善,直率而有節制,剛強而務實,勇敢而符合道義。 感悟:通常我們只是將“仁義禮智信”稱為五德,其實在古人是用“九德”來要求和規范自己,這些一直作為優良的品德被中華民族傳承和發揚。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譯:君子應該像天體一樣運行不息,即使顛沛流離,也不屈不撓;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樣,沒有任何東西不能承載。 感悟:這句話肯定是再熟悉不過了,我國著名的高等學府之一,清華大學的校訓就取自這句話---“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4.滿招損,謙受益。——《尚書》譯:自滿于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并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感悟:任何時間都要心存敬畏,時刻保持謙遜。驕傲使人退步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識,只有不斷的保持謙虛的狀態去學習,不斷的提升自己,才能使自己受益百倍。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感悟:一定要學會推己及人,總是替他人多考慮,不要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學會換位思考,這樣我們才能收獲良好的人際關系,才不會那么“討嫌” 6.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譯: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感悟:若做錯了事情,千萬不能將原因和責任歸咎于他人,更應該做的是從自身找原因,不斷的修正,反省自身的行為。方能不斷的進步,才能對我們的實際行為起到很大的指導意義。這句千古名句,最近著實又火了一把,我國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外部發言人針對外國記者提出的無理問題,用“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簡單的名言做了既簡單,但又犀利的回應。 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譯: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為戒,有則改之。 感悟:生活是一部“無字書”,只有善讀者,方能學以致用,舉一反三。今天我們接觸的認、事、物紛繁復雜,所以我們需要打開自己心靈的大門,不斷的去汲取不同背景,不同行業的知識,不斷的去學習各行各業的精華,成功的概率自然會大一些。 8.不遷怒,不貳過。——《論語》譯:若犯了錯誤,千萬不要遷怒別人,同時不要再犯第二次錯誤。 感悟:若犯錯了,不能遷怒別人,要不斷的從自身挖掘原因,同時避免第二次犯錯,人們常說不能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就是告誡我們犯了錯誤,要不斷地吸取經驗,進行改正,避免再犯下同樣的錯誤,這樣就得不償失了。 9.言必信 ,行必果。——《論語》譯: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干下去。 感悟:講信用是我們的立身之本,特別是現代社會信任成本越來越高,一次的失信于人則會造成后面不可估量的損失,說過的話就一定要。講求信用。打算要做的事情,應不遺余力的去完成它。 10.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勞。——《詩經》譯: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么為他們感到心痛啊!他們生我育我,花費了多少辛勤的勞動啊! 感悟:父母是世上唯一為我們傾其所有的付出,卻不求任何回報的人。從我們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他們總是以我們為中心,傾注了一輩子的辛勞和心血,所以要時刻想著父母為我們的付出,心存對父母的感恩之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