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4-07 文: 時差少女S首發 | 心理0時差(壹心理旗下公眾號,微信 ID:PsyTime)很多時候,我們好像都會刻意回避 “假如親人去世了” 這件事,因為它觸碰了我們內心最脆弱的部分。每當有這種憂慮,就會告訴自己與其擔憂未來,還不如好好珍惜當下每一天。
明天是清明節,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年只有一次可以和離開的人好好對話的時間,他們永遠在心里占據一個重要的位置。
我們在好好的生活的同時,如何安放自己的懷念?
在上周末,我們向大家詢問了 “有什么好的方式紀念逝去的親人或朋友,或者有什么方式與他們保持精神聯結”。
感謝讀者朋友們走心的留言,每一顆真誠傾訴的心我們都感受到了,像是捧住了沉甸甸的信任。今天,我們通過這些分享,聆聽他們的故事與思念,將哀傷轉化為前進的能量。 -01-@木子沖鴨
@思蜀
@然
那些與自己深厚感情的家人朋友的離開,在我們的心里掀起了思念的波瀾,在多年后也未平息,只要想起,相處的點滴,離開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 -02-“你雖離開,我們依舊彼此相伴”讓人動容的故事很多,我們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與逝去的家人保持著聯系。
1. 在夢里和你相見
@雨晨
2. 把遺憾化作努力
@小lu需要睡覺
3. “我會和孩子說起你,延續這場親情”
@盼盼
4. 用文字記錄心緒,寫信寄托思念
@我也想愛這個世界
5. 留下遺物作念想
@丫丫胖
6. 繼承優秀品質
@狗狗
《尋夢環游記》里曾說:“只要記得,靈魂就永遠不會消失”。
看著大家的故事,我流下了眼淚。原來,親人從不曾離開,我們用 “記得” 把他們留在身邊,給我們力量和安慰。
我們與逝去親人的聯系,既有外在的聯結,也有內在聯結。
清明節去墓地探望、保留著遺物、看親人的照片 …… 這些外在的聯結,總在特殊的時間點讓我們保持情感上的聯系,喚起我們的思念。
而帶著親人的好的品質,記著那些愛與關心,和下一輩講述記憶中的故事,完成逝者生前的夢想 …… 這些內在的精神聯結,讓我們感覺到逝去的生命還在延續,美好從未消散。
無論用哪種方式,思念都化為力量,滋養著我們的生命,繼續前進。 -03-離別終究會來,我們該如何處理哀傷?時間帶來年老體衰,意外也會不幸地降臨。生老病死的哀傷,每個人都無法避免。
我們該如何面對喪失帶來的哀傷呢?心理學上有一些建議。
首先,葬禮是重要的。合適的葬禮儀式和與死者告別的哀傷方式,對于喪親者的療愈是有積極作用的。
這種莊重的儀式,有如下的作用:
其次,我們需要從 “急性哀傷期” 過渡到 “整合性哀傷”。
研究發現,當一個很重要的親人或者朋友離開我們的時候,我們會經歷不同的哀傷階段。
最開始是 “急性哀傷期”,這個階段我們深陷悲痛中,甚至無法正常生活,看到任何畫面都會勾起悲傷,這個過程一般會持續6個月。
隨著時間的治愈,痛苦的心情會緩和,直到我們能夠帶著思念繼續正常的生活,進入了 “整合性哀傷”。這時的我們,可以自由控制自己何時進入思念,何時回到現實。 心理學有研究發現,那些能夠去幫助別人的人,往往更容易從劇痛走向 “整合性哀傷”,這或許是對你我也有啟發。
也許現在的你正處在喪親的哀傷中,我們沒有 “一鍵消除” 的魔法,但 “遺忘” 也不是唯一的方法。
有一位讀者 @蘋果 留言道:
最好的方式,或許就是把思念化為力量,帶著他們的期盼好好生活下去。 祝福你, 我的朋友, 世界和我愛著你。 -END-References / 少女參考的文獻資料:[1] 劉建鴻, & 李曉文. (2007). 哀傷研究:新的視角與理論整合%bereavement research: new perspectives and integration. 心理科學進展, 015(003), 470-475.[2] 王建平,劉新憲.(2019).哀傷理論與實務:喪子家庭心理療愈.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3] Field, N. P., & Filanosky, C. (2009). Continuing bonds, risk factors for complicated grief, and adjustment to bereavement. Death Studies, 34(1), 1-29.[4] Knight, C., & Gitterman, A. (2013). Group work with bereaved individuals: The power of mutual aid. Social work, 59(1), 5-12.[5] Stroebe, M., & Schut, H. (2010). The dual process model of coping with bereavement: A decade on. OMEGA-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 61(4), 273-289.? 版權所有:壹心理。如需轉載,請在微信搜索關注本文原創首發公眾號「心理0時差(微信 ID:PsyTime)」,后臺回復 轉載 二字,按要求申請授權,謝謝。排版:小鯨魚 soo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