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理論依據:《中醫藥學高級叢書·方劑學》、《中醫治法與方劑》、《中醫基礎理論》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章,我給你聊一張中醫傳統的補腎方子。 來看一下它的配伍吧—— 黃柏、知母、熟地、龜甲。古方原用量,黃柏和知母用120克,熟地和龜甲用180克。研成細末,用豬脊髓做成小藥丸。就服這個小丸子,每次70粒。這個很復雜。現代人用它,多是用成藥。至于說成藥的名字,我不能說,為了避免廣告嫌疑。您拿這個基本配伍,到藥店里看就能看到了。它很常見。 這個配伍也能換成湯劑,只不過在用量上有加減。 它能干什么呢?我給你講個故事,你就清楚了。 話說有這么一個男性,年48歲。什么毛病呢?愛出汗。白天,他的雙手手心愛出汗。晚上下班回到家,發現自己的襪子是濕的,顯然,腳也在出汗。等睡覺的時候,盜汗。而且他盜汗的部位,還在兩股之前,這讓他每天早晨起來,必須換一條內褲。 就這么出汗,誰能受得了?所以時間一長,這個人就開始覺得渾身乏力,腰膝酸軟,時時耳鳴,關鍵是心煩易怒,睡眠質量大大下降。 怎么辦呢?到西醫那里調節無效之后,他決定投中醫。 刻診,見脈象細數,舌紅少苔,整個人神態顯得焦慮煩躁。 后來,醫師就寫了一個配伍——熟地24克,龜甲20克,白芍15克,知母、黃柏各9克,玄參、地骨皮各12克。水煎服。 患者在用藥12劑以后,感覺多汗、心煩等現象大大減少。后來,醫師在里頭加入生牡蠣30克,又用了10劑,癥狀基本消失。 這個醫案,是上世紀就是年代,在業界比較有名的醫案。它很典型,值得借鑒。 當然,如果換做是我,我可能就少花些心思,直接囑咐用成藥了。這是我和前輩們相比,不足的地方。 你看看,上面的配伍里頭,主要的是不是熟地、黃柏、知母、龜甲這四個藥啊?這里面什么道理呢? 我跟你說,患者的問題是我們當代中年人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腎陰不足。 我們常說,補腎、補腎。我問你,腎虛的時候,補腎陰還是補腎陽啊?這是關鍵問題。其實,從觀察來看,當代中年人腎陰不足者,占了很大一部分。腎陰不足,則腰膝酸軟、口干舌燥。陰虛生內熱,所以潮熱煩躁、心煩難眠。內熱迫津外出,所以多汗、盜汗。舌紅少苔、脈象細數或數而有力,都是這方面的典型表現。 現在,假設您是一個中年人,你可以想想,上述問題在你身上是否出現過。 這個時候怎么辦?龜甲、熟地、黃柏、知母的配伍就比較科學。 這個配伍,其實是金元時期的醫學家朱丹溪的配伍。這個老先生一輩子倡導一個理念,這就是“陽常有余而陰不足”。他認為,天下人生病,多以陰虛為主。腎虛,虛的往往是腎陰。他這堅持了一輩子的理念,在這個配上得到了體現。其中,熟地和龜甲滋補腎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黃柏和之母,能清熱堅陰。四味藥配合,補清兼顧,是科學的。 就上面這個醫案里的患者而言,他在上面滋陰潛陽的基礎上,用白芍養陰血,用玄參和地骨皮清虛熱,用牡蠣來收汗止汗。這說起來一點都不復雜。 我為什么要把這個道理講出來呢? 很簡單,我們當代的很多中年人,受到腎陰不足的困擾。我就見過很多人,他們跟我講,文老師啊,我為什么就臉紅呢?我怎么就身上一陣一陣發熱呢?我怎么就晚上睡覺總出汗呢?還有的人,耳鳴,脾氣易怒,變得連家人都覺得不可思議。我把這個道理講出來,你看懂了,可能就會找到一點原因。如果能在中醫師、中藥師的指導下,用點上面的配伍,就有可能獲得調養。我覺得,這是一件有利于大眾的事情。 畢竟,我們現在缺少詳盡、科學的中醫科普。在這方面,我愿意多做點工作。 好了。就說這么多吧。歡迎關注“微門診”,文君然每天和你聊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