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學說——用于疾病的治療 疾病的傳變,多見一臟病變,累及它臟而致疾病發生改變。因此,在治療時,除了對疾病本臟進行處理之外,還應該根據五行的生克乘侮規律,來調整各臟腑之間的相互關系。常用方法如太過者瀉之,不足者補之,從而控制疾病的傳變,有利于恢復臟腑正常的生理活動。 在臨床工作中,我們既要掌握疾病在發展過程中的生克乘侮關系,然后根據這種規律及早控制傳變和指導治療,防患于未然,又要根據具體病情而辨證施治,切勿把它當作刻板的公式而機械的套用。 五行學說在臨床應用的過程中,不但可以控制疾病的傳變,同時還可以確定治療原則和方法;臨床上運用相生規律來治療疾病,其基本治療原則是補母泄子,也就是常說的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所謂補母,主要是用于母子關系的虛證,例如腎陰不足,不能滋養肝木,導致肝陰不足,稱之為水不生木或水不涵木。這種情況下,治療不是直接治肝,而是以補腎之虛為先。因為腎為肝母,腎水生肝木,所以臨床當以補腎水來滋養肝木。又如肺氣虛弱發展到一定程度,可直接影響脾的健運而導致脾虛。脾土為母,肺金為子,脾土生肺金,因此,治療當以補脾氣而達到益肺氣的目的,這就是虛則補其母。 所謂瀉子,主要是用于母子關系的實證。例如肝火熾盛,有升無降,出現肝實證時,肝木為母,心火為子,這種肝的實火的治療,可采用瀉心法,瀉心火有助于瀉肝火,這就是實則瀉其子的意思。 臨床上運用相生規律來治療疾病,除了母病及子、子盜母氣之外,還有單純的子病,同樣可以用母子關系加強相生之力。所以,相生的治法,主要是掌握母子關系,它的原則就是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但凡是母病及子,先有母的癥狀;子病犯母、子盜母氣,先有子的癥狀;或單純一臟的疾病,均可按照“補母泄子”的原則來進行辯證治療。 根據相生規律確定的治療方法,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滋水涵木法】:主要是以滋養腎陰為主,從而達到養肝陰的目的一種方法,又稱為滋腎養肝法,滋補肝腎法。主要適用于腎陰虧損所致的肝陰不足,以及肝陽偏亢之證。 【益火補土法】:是溫腎陽而達到補脾陽的一種方法,又稱為溫腎健脾法,溫補脾腎法。主要適用于腎陽不足所致的脾陽不振之證。 【培土生金法】:是補脾益氣而達到補益肺氣的一種方法,又稱為補養脾肺法。這種方法適用于脾胃虛弱,不能滋養肺臟而導致肺虛脾弱之證。 【金水相生法】:是滋養肺腎的一種治療方法,又稱為補肺滋腎法,滋養肺腎法。金水相生是肺腎同治的一種方法,金能生水,水能潤金。適用于肺虛不能輸布津液以滋補腎陰,或者腎陰不足,精氣不能上行滋養于肺,而導致肺腎陰虛之證。 臨床上由于相克規律的異常而出現的病理變化,雖然有相克太過,相克不及和反克的不同,但總的來說,可分強弱兩個方面,就是克我者強,表現為機能亢進;被我克者屬弱,表現為機能衰退。因而治療上同時采用抑強扶弱的方法,并側重在制約其強盛,使弱者容易恢復。如果一方雖然強盛但尚未發生克伐太過的現象時,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利用這一規律,預先加強被克者的力量,以防止病情的發展。例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就是這個意思。 抑制強盛的一方可用于相克太過;例如肝氣橫逆,克犯脾胃,出現肝脾不調、肝胃不和之證,稱之為木旺克土;可以用疏肝、平肝的方法進行調治。或者木本克土,反為土克,稱之為反克,也叫作反侮,如脾胃濕熱或寒濕壅滯,影響肝的條達,當以運脾和胃為主。抑制強盛,則被克的一方機能自然容易恢復。 扶弱可用于相克的不及。例如肝虛,影響脾胃健運,稱之為木不疏土,治療應當以和肝為主,并兼顧健脾,從而加強雙方的機能。 臨床運用五行生克規律來治療,必須分清主次,或者治母為主,兼顧其子;或者治子為主,兼顧其母。或者抑強為主,扶弱為輔;扶弱為主,抑強為輔。但是又要從矛盾雙方的力量對比來考慮,以免顧此失彼。 既然以相生規律可以制定治療方法,那么根據相克規律也一樣可以制定治療方法,常見的有如下幾種: 【抑木扶土法】:是以疏肝健脾的藥物治療肝旺脾虛的一種方法,又稱為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調理肝脾法。這種方法主要適用于木旺乘土,木不疏土之證。 【培土制水法】:是用溫運脾陽或溫腎健脾的藥物來治療水濕停聚的一種方法,又稱為敦土利水法,溫腎健脾法。適用于脾虛不運,水濕泛濫而致的水腫脹滿之證。如果腎陽虛衰,不能溫煦脾陽,則腎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濕不化,這是水反克土,治療當以溫腎為主,兼顧健脾。 【佐金平木法】:是以清肅肺氣來抑制肝木的一種治療方法,又稱為瀉肝清肺法。臨床上多用于肝火偏盛,影響肺氣清肅之證。 【瀉南補北法】:這是一種瀉心火滋腎水的方法,又稱為瀉火補水法,滋陰降火法。主要適用于腎陰不足,心火偏盛,水火不濟,心腎不交之證。因為心主火,南方屬火;腎主水,北方屬水,故而稱為瀉南補北法,這是水不制火。但是必須要知道,腎為水火之臟,腎陽虛也能引起相火偏旺。 |
|
來自: 一路行ni43ydpa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