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蒂斯 (Henri Matisse 1869 ~ 1954) 亨利·馬蒂斯,法國著名畫家、雕塑家、版畫家,野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他與畢加索是20世紀最重要的兩位畫家。他以使用鮮明、大膽的色彩而著名。21歲時患盲腸炎住進醫院,為打發無聊時間,母親送來一箱畫具讓他臨摹箱蓋上的圖畫,令馬蒂斯的繪畫熱情一發不可收拾,這個偶然的機緣成為他一生的轉折點。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好像被召喚著,從此以后我不再主宰我的生活,而它主宰我。” 1888 年取得法學資格的馬蒂斯在公證人事務所擔任見習書記員,然而他不久便感到煩躁和厭倦。為了解脫,他開始在素描班上課,不久便體會到繪畫的魅力和喜稅。並於 1891 年進入朱利安學院,開始他的創作生涯。 馬蒂斯在漫長的一生中嘗試了各式各樣的風格和技法。他最初迷戀於新印象主義風格,並且借用和改編其他畫家、時代和文化內容,不斷地探求令他感到滿意的繪畫表現方法。馬蒂斯的多樣性令我們無法定義他的風格,無法將他歸入到現已規範分類的領域中。 1904 年,馬蒂斯開始用點描主義的風格去進行創作,更標誌著馬蒂斯對於這種新技法的迷戀達到了頂點。但點描法卻令他十分煩惱,他說「分解色彩與分解形體和輪廓相連。剩下的是過於平淡的平面,這只會令視網膜感到焦躁,它破壞了色塊和輪廓帶來的平靜」。 為了自己的繪畫注入活力,表現出動態、音樂性和節奏。馬蒂斯已經得出結論,他認為色彩的功能不在於對光線的模仿,而是在於創造出光線。印象派以冷或暖來理解色彩的概念。而馬蒂斯此時想做的是透過色彩的對比表現出光線,透過將明亮的色彩配置在一起放射出光線。 馬蒂斯向點描主義階段性的靠攏,只不過是通向更大膽、更緊密的色彩和形體使用的墊腳石。在此之後,他發展出野獸派的畫風,完全脫離了新印象主義的表面性和形式化的「美麗」。 奢華、寧靜與愉悅 1904,法國奧塞美術館 馬諦斯這幅恬靜的作品創作於 34 歲,並在沙龍展出中獲得相當大的好評。這是馬諦斯嘗試點描畫法最初期的作品之一,但它對這種將單色顏料分割配置到較小面積上的技法的迷戀,僅持續很短的一段時間。雖然畫法完美是點描主義,但也擁有馬諦斯自己獨特的表現方式,其中一點便是整個作品中可見的絢爛色彩和紫色、綠色的並置。 開著的窗戶 1905,私人收藏 這幅畫是馬蒂斯在 1905 年的秋季沙龍裡展出的重要作品。因為這幅“開著的窗戶” 和一幅馬蒂斯夫人的肖像.題為“綠色條紋的馬諦斯夫人”.使馬蒂斯率領的野獸派走上聲名大噪之途。 畫面上牆面只占一小部分.窗戶占了一大片地方。窗扉對著外部世界大大敞開——陽臺上擺著花盆.還長著藤蔓.然後就是大海、天空和船隻。這裡的內牆和窗扉.是由一條條寬寬的豎條構成.用了鮮豔的綠色、藍色、紫色和橙色;戶外世界.則是一片鮮豔的小筆觸構成的裝飾華麗的圖案。筆觸從綠色的小點.擴展到筆觸更寬一點的淡紅色、白色.還有海和天空的藍色。在這幅畫中.馬蒂斯已經遠遠超過了新印象主義者中的任何人.出現了色彩抽象的細微跡象。" 綠色條紋的馬諦斯夫人 1905,丹麥-哥本哈根美術館 這幅《綠色條紋的馬諦斯夫人》剛剛收筆.就被送往 1905 年秋季沙龍畫展上.它是馬諦斯匠心獨運的作品之一。在肖像畫方面.無論是印象派或是後印象派都不曾讓觀眾面對像這幅畫這樣震憾人心的作品.因此當觀眾面對馬諦斯這幅肖像畫時.在沒有事先心理準備的情況下.感到驚駭不已。 畫中的女子就是馬諦斯的太太.在她的臉部中央.貫穿著一條極為醒目的綠色條紋。這種充滿浪漫氣息.以及有意驚世駭俗的叛逆手法.都出現在野獸派早期的許多作品當中。 馬諦斯在畫中運用對比色的平塗色塊.取代了利用明暗度產生層次的傳統手法。這些色塊構成了這幅畫作的背景.肖像的人物表情冷峻凝聚著深刻的心理洞察力.與馬諦斯同時期創作的大多數感性豐富的裸體畫迥然不同。臉部以鮮明的綠色線條.從髮型輪廓到下巴.將臉部分開。在這一點上.馬諦斯和他的同仁們.正在確立由高更、象徵主義者和納比派所提出的論點:藝術家可以不管自然外觀如何.自由地運用色彩.以建立起一種抽象的色塊形狀和線條的結構。這種結構.與女人、樹木或靜物這些當成基本結構的東西都毫不相乾。也許.馬諦斯的作法令人觸目驚心的原因是.他的主題實在是簡單而又為人所熟知。比起高更畫的那些異國情調.這種用色方法更受歡迎。 在紅色的和諧 1908,俄羅斯-聖彼得堡艾米塔吉博物館 在這幅畫中.馬蒂斯放棄了透視法則.朝簡化繪畫方向邁出了重要一步。這幅畫在大塊平塗的紅色上。映襯了黃色的水果.棕黃色的椅子、窗框、婦女的頭髮.藍色的天空、屋頂.綠色的草坪、樹叢.白色的衣領、袖口等。這些不同明度、不同冷暖、不同形狀的色塊.互相呼應、對比襯托.使人感到溫暖、舒適.得到視覺上的滿足。正如馬蒂斯自己說過的.「我想用色塊進行創作.我要像作曲家組合和聲那樣來組合這些平塗色塊。」 在這幅畫中.線條優雅而富有韻律.如音樂般的平塗色塊交相輝映.產生出平和、寧靜而優雅的節奏.體現出一種人間樂園般的情調。在《在紅色的和諧》裡.我們已經走進了一個新境界.它比印象主義者.甚至比高更所想像的東西更奇特、更神秘。他只用一塊沒加調和的紅色塊.限定了房間內部的空間。藤蔓植物花紋均勻地分佈在牆面和桌面上.它們增強了紅色塊對於畫面的依附。抽象的樹和植物.映襯著綠地藍天.限定了戶外的景色。最上面頂頭的那座紅色建築物.重複了房間的色彩.在某種程度上.它建立起這幅風景畫的深度幻覺。馬蒂斯拋棄了正規的透視.然而還是加了幾筆透視的點綴.例如窗框、左前景的椅子、桌上擺的東西和桌子上的藤蔓花紋環繞著桌子邊緣的方式。從本質上看.通過色彩和線條的運用.創造了比《奢華、寧靜與愉悅》更清新的、可觸知的繪畫空間世界。 舞者 二 1909,俄羅斯-聖彼得堡艾米塔吉博物館 馬蒂斯在創作時.把模特兒帶到地中海岸邊.他認為這件作品跟地中海給他的喜悅情緒緊密相連.畫中背景的藍色.寓意著仲夏八月南方蔚藍的天空.一大片綠色讓人想起翠的綠地.人物的朱砂色則象徵著地中海人健康的棕色身體。在這幅狂野奔放的畫面上.舞蹈者似乎被某種粗獷而原始的強大節奏所控制.他們手拉著手圍成一個圓圈.扭動著身軀.四肢瘋狂的舞動著。 音樂 1910,俄羅斯-聖彼得堡艾米塔吉博物館 《音樂》這幅油畫的畫面無論是構思或圖案都充滿寂靜的氣氛,十分完美、和諧與統一,讓觀者感受到其中冥想的氛圍。在這幅油畫中,畫家馬蒂斯以美麗的藍色描繪天空,用明亮的綠色描繪大地,用栩栩如生的紅色表現人體。馬蒂斯后來說:“我從這3種顏色中得到了我希望得到的光線,以及純色之間的和諧。 藍色窗口 1913,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 摩洛哥人 1915 - 16,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 藍衣女子 1937,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 屋內的依特拉斯坎花瓶 1940,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 畫中的少女在一片黑暗的室內坐在綠色植物叢中,她利用背後從窗外照射近來的陽光閱讀。馬諦斯巧妙的運用窗子的明亮打破少女四周黑暗的空間,他同時將線條化成不同粗細以創造出立體效果,讓色彩增加流動的自由,這種手法使畫面上不同的純色得到互融的機會,因此提升畫面的親和力。 爵士樂 1943,法國-巴黎龐畢度藝術文化中心 馬.騎士和小丑 1943 - 44,法國-巴黎龐畢度藝術文化中心 國王的悲哀 1952,法國-巴黎龐畢度藝術文化中心 蝸牛 1952,英國-倫敦泰德畫廊 大洋洲的記憶 1953,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 小麥束 1953,美國-加州洛杉磯郡立美術館 “藝術應該是結束了一天勞動后讓人們得以休息的安樂椅。” ![]()
“我所夢想的藝術,充滿著平衡、純潔、靜穆,沒有令人不安、引人注目的題材。一種藝術,對每個精神勞動者,像對藝術家一樣,是一種平息的手段,一種精神慰藉的手段,熨平他的心靈。對于他,意味著從日常辛勞和工作中求得寧靜。”——馬蒂斯 ![]()
【野獸主義】 得名于1905年巴黎的秋季沙龍展覽,當時,以畫家馬蒂斯為首的一批前衛藝術家展于同一層廳的作品,引起軒然大波。有人形象地將這些畫稱作“一罐顏料摜在公眾的面前”。而那位后來為“立體主義”作命名的,《吉爾·布拉斯》雜志的記者路易·沃塞爾,則突發靈感地想到了這一恰當也合適的名稱:他在那個被刺目的色彩弄得喧嚷不已的展廳中央,發現馬爾凱(Albert Marquet)所作的一件具有文藝復興風格的小型銅像,不由得驚叫起來:“多那泰羅被關在了野獸籠中!”。 不久,這一俏皮話便在《吉爾·布拉斯》雜志登出,而“野獸主義”的名稱也很快被廣泛地認同。翌年當“籠子”里的“野獸”傾巢而出,舉行一個接一個驚人的展覽時,野獸主義則已是影響巨增,勢頭高漲了。這一最初帶含諷刺意味的名稱,后來也逐漸失去了它的貶義。 野獸主義畫家弗里茨給野獸主義下的定義是:“通過顏色的交響技巧,達到日光的同樣效果。狂熱的移寫(出發點是受到大自然的感動)在火熱的追求中建立起真理的理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