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鄭新芳 轉自微信公眾號 新蓮池書院 張麟甲:蓮池書院第一任山長 張鱗甲(1670—?),字千子,號天池,直隸新安(今河北安新縣)人。追溯先世為小興州(今屬河北灤平縣)人,明永樂間徙居直隸新安。其曾祖張純儒,曾經為臨城縣(今屬河北省)教諭,相當今教育局長,于崇禎戊寅兵變,也即1638年清朝多爾袞率兵越過長城,攻陷真定、廣平、順德、大名等地時殉城。祖父張所養,以積學高行而隱沒于鄉。父夢蘭,武舉人,性正直,曾只身入白洋淀說服土匪改邪歸正;還曾助力修筑新安河堤,工竣而堅辭上賞,備受鄉里尊重。其母王氏,溫惠淑慎,以力學勖其子。張鱗甲于康熙九年(1670年)出生,弟兄四人,受家庭影響和良好教育,皆成才。張麟甲排行第三,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與文安陳儀同科中進士,列二甲第二十五名,成庶吉士,三年后散館為翰林院編修,累官御史,后致仕,也即退休還鄉。 蓮池書院首任院長,篳路藍縷創極盛 中國的書院從唐朝興起。現保定市滿城區抱陽山上唐代有張說書院,也稱花陽山書院,那是中國最早的書院。書院不同于官學與私塾,書院聚存很多的書籍,讀書人在那里讀書,學習,研究,做學問,其學習方式得到歷代有識之士的稱道。但到了明代,書院過多地評量人物,干預朝政,以江南東林書院為最。明代統治者害怕書院動搖江山,宰輔張居正曾經下令,限制書院發展。他們認為書院批評官府,議論時政,導致了社會思想的混亂和明朝消弱。清代延續了這個政策,書院式微,教育的多半壁江山瀕于沉落。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到雍正皇帝時期,國家看到教育的衰落,提出振興書院的口號,下令各省必須辦一所像樣的書院。《清文獻通考》有皇帝諭旨:“督撫駐扎之所,為省會之地,著該督撫商酌奉行,各賜帑金一千兩。將來士子群聚讀書,須預為籌劃,資其膏火,已垂永久。”這就是各省大倡書院的“最高指示”。蓮池書院,正是在這時應運而生的。清廷詔令各省在省會建立省級官辦書院,其規制相當于后來的省立大學或研究院,由總督親自督察和領導。直隸總督李衛接詔后,立即召集藩司(布政使)王謨、司臬(按察使)竇啟英、觀察(清河道員)彭家廉、郡守(知府)朱壽圖、清苑縣令徐德泰等所屬官員會商創辦書院事宜。因為省城保定“楹接垣連,澤地不易”,而蓮池“林泉幽邃,云物蒼然”,所以決定在蓮池北部“因舊起廢”,修建書院。書院建院工作由徐德泰具體主持。建院始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五月,落成于同年九月,命名為蓮池書院。 書院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在蓮池西北側,長10丈,寬16丈有余,占地約3畝。這里有南向廳堂,堂后有精舍便室,東西廊廡,及大小曲房若干間。圣殿、考棚及院長校官的廂舍都集中于此。一部在蓮池東南紅棗坡一帶,五六畝地,舊有敞軒曲廊,又增建南向廳堂5間,東向精舍3間,涼亭一所,筑起三面磚墻,起名為“南園”。南園環境清幽,為學生自學、切磋研討之勝地,為蓮池書院別館。 蓮池書院建成,誰來做院長?只有碩學巨儒方能勝任。應直隸總督李衛的邀請,張麟甲出任第一任院長。保定教育史料選編編委會編、河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保定教育史料選編》一書第一冊中,收錄了直隸布政使張鳴鈞的《蓮池書院人文日盛請添膏火之資以俾教育折》,其中有云:“仰見世宗憲皇帝(雍正帝)培養人才,振興文教,九州士庶莫不歡騰奮力,爭自濯磨矣。查保定省城書院,督臣李衛度地于古蓮池之舊址,庀材鳩工,創建一新。敬將恩帑金一千兩發給清苑縣,置買學田八頃九十七畝四分零,經理收租以供膏火。延請本省原任張麟甲教授圣徒。兩年以來,負書擔囊,接踵而至,薈萃肄業幾及百人。上年秋闈中式十名,彬彬郁郁,號稱極盛。”張麟甲作為書院第一任院長,一切工作都得開創,但短短兩年間,竟使書院人數增至到近百人,而且鄉試中舉人者竟達10名之多,在當時真可謂“號稱極盛”!院長之職三年期滿,因為成績優秀,又續任。蓮池書院原規定任期為三年,續任后規定任期為六年,張麟甲在蓮池書院山長位置上起碼有九年之多。初創時期,一切從頭開始,其艱難可想而知,雖沒有留下更多文字記載,從“秋闈中式十名,彬彬郁郁,號稱極盛”,可見院長的卓越才能和付出的苦辛,實是令人敬佩。 。 孜孜硌硌二十年,《新安縣志》做增纂 自明清修志以來,文字記載,安新縣修志有十五次之多,但縣檔案局、地方志辦公室,無一部完整的縣志。1989年之前,安新縣做地方志工作的周潤彪、高俊杰等找遍京津保,終于在北京發現了一部私人收藏的乾隆版《新安縣志》,縣里投資復制了這部縣志,填補了安新縣舊地方志的空白。這部縣志,正是蓮池書院第一任院長張麟甲根據順治戊子(1648年)《新安縣志》主筆增纂的,出版于乾隆年間。 《(乾隆)新安縣志》署名清高景原本、孫孝芬增修、張麟甲增纂。 張麟甲在縣志后有《新安縣志補跋》交代了編纂的過程,披露了編纂內情。 ——這段文字告訴我們:第一,張麟甲作為新安縣本土人士早就有修志的愿望,在他守喪(丁憂)期間,癸卯(1723年)就已經開始了修志工作,20年后,父母官孫知縣來新安任職,他又提出修志的事兒。第二,張麟甲總纂縣志時是孫知縣在任,所以,縣志修成署名“孫孝芬增修”,知縣列為主修。第三,縣志重修依據“順治戊子”修的縣志為藍本,那是高景主持編修的,所以有了署名“清高景原本”的字樣。第四,我們看到孫知縣每次都答應“唯唯”,固然修志比較難,需要“待”一下,這里是否也透露出孫知縣“署名”的私心,官員們不管做多少工作,都是要署名的,歷來如此。 張麟甲《新安縣志補跋》寫了編寫的理論與認識,我們不做轉述。但他闡述了在志中所補的內容和原則,他說:“逐一補續,不敢另立一門,不敢妄增一例。河之新開者,志之;堤之新筑者,志之;祠祀、學宮之創建者,志之;倉廒、馬政、兵防之設立者,志之;官職,志之;選舉,志之;人物之忠孝節義、皇恩之蠲免賑濟、藝文之關系風化者,無不志之。問有以邪為正者乎?曰無有;問有以偽為正者乎?曰無有;問有以摭拾無益為有益者乎?曰無有。”他說了三層意思,一是忠實于原來的《新安縣志》,既是增補,就不另加新的條目。二層是說他增加所“記”的范圍,涉及的均是國計民生大事。三層用反問句提問,自問自答,說明他增加的內容,沒有以邪為正、以偽為真、以無益為有益的內容,他恪守“正”、“真”、“有益”的三原則。這也為后人寫志,樹立了“圭臬”,也即標尺和風范。 最后,他寫道:“乾隆癸亥仲秋之吉邑人張麟甲謹跋”,鈐白文印“張麟甲私印”紅文印“天池”兩枚。“癸亥”正是乾隆八年,即1743年。從他開始修志始,整整20年,他付出了多少辛勞和心血,人們可想而知。 這部志,資料豐富,內容翔實,堪稱志書中之佳作。 。 贊襄學宮奎樓,一年大功告成 直隸總督李衛《重修新安學宮碑記》有這樣的記載: 這段話有兩層意思,一是說他身為直隸總督在兼任河道工程之事時,曾到新安縣,也即今天的安新縣巡防,見到新城的城墻上有座建筑,很是雄偉,經詢問知道是新修的學宮的奎樓。因公干匆匆,沒能仔細詢問查看,到他巡視完畢回來,又經過這里,再次詢問奎樓的事兒,人們說,奎樓修是修了,但半拉子工程,拖了這么多年,還是廢樓一座。這是第一層意思。第二層意思,是說直隸總督李衛,回到保定,還想著新安縣奎樓的事兒,他找到蓮池書院院長張麟甲,說你是新安人,你幫著把這事做好。張麟甲接受了總督交付的任務,并盡心竭力去做,沒過一年,即第二年夏天五月,就給總督一個回復:“新安的學宮完成了”。兩層意思其實是一個內容:多年未修完的爛尾工程,張麟甲不到一年解決了問題。況且,他還在蓮池書院山長位子上,是兼職完成的。 直隸總督李衛對張麟甲是充滿信任和心懷敬意的。 蓮池書院,存世170年,到1903年停辦,鑄造了中國書院的輝煌。蓮池書院,位居清代中國十大書院之首,特別是黃彭年、張裕釗、吳汝綸等碩學巨彥掌教期間,將中國書院文化推向了輝煌極致。諸如,編輯出版了像《畿輔通志》三百卷這樣的煌煌巨著和大量學術著作;建立書法“倚云社”,開辦東文、西文學堂等等,培養了像民國總統馮國璋、民國教育總長收藏大家傅增湘、末科狀元劉春霖、學術名流畢沅、王樹楠、高步瀛等國之楨干、社會棟梁。等等,等等。我們看到書院輝煌的時候,應該想到最初的書院執掌人——張麟甲,他是蓮池書院第一塊基石,而且是那樣的堅實、厚重。為紀念這位蓮池書院山長第一人,我們心懷景仰,有詩一首: 經學博洽何處尋, 執掌蓮池第一人, 篳路藍縷功百代, 煌煌大業照古今。 END |
|
來自: 唯我英才 > 《直隸文化和直隸尚書房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