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從來不是兒戲,應該怎么正確互動?哪類家長最坑娃?哪些教育誤區要避開?建議家長都認真看看,自查你是否是這樣的家長! 自查你是否是這樣的家長1.活得太累的家長 經常把我“容易”嗎掛在嘴邊,甚至變成了一顆只圍繞在孩子轉的“衛星”。似乎只有這樣“全心全意”的付出,才稱得上稱職的好家長。 問題:增加孩子對親子關系的匱乏感和愧疚感,對孩子的成長弊大于利。 2.太過保護孩子的家長 對孩子關愛至深,生怕孩子受一點點傷害。然而世界固然復雜,但不要讓孩子一旦離開庇護,就不知道如何生活。 問題:過度保護孩子,看上去是順利了,結果卻使他軟弱,變得膽怯。 3.喜歡攀比的家長 不自覺地拿自己孩子和別人家孩子對比。教育孩子也總是以別人為標桿,讓子女去完成自己心目中的目標。 問題:心態不平衡,孩子成了攀比的砝碼。 ![]() 4.被責任心壓倒的家長 為孩子付出太多,把養育孩子當作人生一項“艱巨”的任務來完成。平時被孩子左右,一會向東,一會往西。或者應該要通過“共處幫忙”,不配合就要受處罰。 問題:只會讓孩子以自我為中心。 5.控制欲太強的家長 覺得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他們要在這張白紙上畫出自認為美麗的圖案。他們給孩子規劃人生,將自己無法實現的愿望,全部傾注于孩子身上。 問題:孩子無法活出自我,不會表達情感和欲望,不會為自己的未來努力。 6.對自己太苛刻的家長 總是自責,而不是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如孩子外出忘了帶某個東西,埋怨父母“都是你忘了幫我帶”。 問題:導致孩子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總是責怪別人,無法實事求是,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 ![]() 家長常犯的6個教育誤區誤區一:只關心學習與智力,不關心情緒與能力 孩子不僅要學習知識,更要提升學習興趣。在完成學業的同時,更需要發展特長愛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察覺自我與他人情緒的能力,才能調控自己的情緒,這些與學習同等重要。 誤區二:只關注起跑線,不了解成長最佳期 有些能力和品質需要從小培養,然而有些則要到適合的年齡培養。只有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把握不同階段需要重點培養的能力,在合適的時間里做適合的事,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誤區三:只關注近期成績,不關心長遠發展 孩子的學習成績與身心發育是相互聯系的,只有平衡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學業優良的孩子。 誤區四:只要整齊劃一、不求差異發展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差異。成長節奏不同,需要的教育方式也不同,需求也不盡相同。因此,家長要對孩子寬容和有耐心,給與更多的引導,絕不能一味地批評和指責。 誤區五:沒有好的動機,卻沒有產生好的效果 適度的挫折可以幫助孩子形成抗挫折能力,而過度的挫折則使孩子失去自信,懷疑自己。如果缺乏科學、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再好的教育也會帶來負面效果。 誤區六:家校合作表面化、膚淺化 家長、老師對孩子成長影響重大,必須要互相了解,不是一邊做減法,一邊做加法。家長要和老師在溝通中,說明孩子的成長經歷、性格特征、興趣愛好、在家表現等,這樣才能真正為孩子提供適合的教育。 ![]() 學會做這4種智慧家長1.喜歡激勵孩子 耐心地幫孩子認識錯誤,并鼓勵孩子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并積極改正,引導他們向更優秀的方向發展。相比責罰和訓斥,適當的夸獎更會調動起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2.懂得尊重孩子的意愿 懂得尊重孩子的意愿,以孩子的興趣和特長為出發點,與孩子商量后再為孩子制定學習計劃,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獲得學習的樂趣。 3.讓孩子當老師,主動學習 通過讓孩子主動“當老師”的過程,幫助孩子獲得學習后的成就感,充分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最終產生主動學習的動力,形成良性循環。 4.懂得讓孩子主動承擔責任與后果 智慧的家長會在孩子玩不夠,不想寫作業或寫作業拖拉時,把決定權交給孩子,跟孩子商量時間達成約定,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自己遵守。 |
|
來自: 理想192qoteiwo > 《小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