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成因有外傷與內傷之別,但其證不離風痰,臨證可分為虛實兩證,實證為多,久發不愈,臟腑愈虛,痰濁愈盛,而成本虛標實之證。因此實證施以息風化痰是為常法,即便是虛證,在其發作時也有標實之象,扶正也應不忘治標。 1.實證 發作時突然昏仆,抽搐吐涎,神志不清,兩目上視,牙關緊閉。痰濁壅盛者可伴眩暈,胸悶,神疲,舌苔白膩,脈弦滑。痰火內盛可見心煩易怒,失眠,便秘,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藥物治療】 治法:息風化痰,和胃降濁。 選方:順氣導痰湯。 姜半夏 陳皮 茯苓 甘草 膽南星 枳實 木香 香附 石菖蒲 痰火盛加用石決明、鉤藤、竹瀝、黃連;便秘加大黃。 方義:膽南星溫膽以息風痰,病久發,痰必膠固,輔以積實之沖墻倒壁之力而助膽南星以化頑痰。痰由濕生,濕去則消,故用半夏燥濕,茯苓滲濕,甘草和胃以除痰源。痰因氣而成,氣順則痰降,故以陳皮、木香、香附之利氣,氣順則身之津液隨氣而運,不會聚而生痰。石菖蒲開心竅,使心神不為痰蒙。痰火內盛可加用石決明、鉤藤、竹瀝、黃連清熱息風;便秘可加大黃泄熱通便,使痰熱有去路排出。 【針灸治療】當息風化痰,安神定志。以手足厥陰、足太陰及任脈、督脈經穴為主。 針灸處方:內關 太沖 中脘 氣海 三陰交 豐隆 風府 風池。 方義: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腧穴,心竅被蒙,清心開竅,心包代心行事,故取手厥陰心包經之內關以清心降逆;太沖為足厥陰肝經之原穴,調肝以潛陽;中院、氣海理氣化痰;豐隆為足陽明胃經之經穴,可健胃化痰,為化痰之專穴;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調肝脾腎,以絕生痰之源;風池、風府為祛風之專穴。 諸穴合用,使風息痰去,氣血平和,逆亂得降,癇證無以為發。 2.虛證 癇證發作日久,抽搐強度減弱,精神萎靡,神疲乏力,頭暈失眠,面色不華,食少痰多,腰膝酸軟,舌淡少苔,脈細無力。 【藥物治療】 治法:扶正固本,補益心腎,健脾化痰。 選方:大補元煎合六君子湯加減。 黨參 山藥 熟地 杜仲 枸杞子 當歸 山茱萸 茯苓 白術 陳皮 半夏 炙甘草 石菖蒲 遠志 方義:黨參、甘草補氣養心。熟地、枸杞子、杜仲補腎。茯苓、白術、黨參、甘草為四君子湯,益氣健脾。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又為二陳湯,燥濕化痰。石菖蒲、遠志寧心開竅。 【針灸治療】 治法:臟虛取背俞,痰濁取腹募,標本兼治。 處方: 心俞 肝俞 腎俞 脾俞 日月 中脘 足三里 后溪 申脈 申脈 方義:癲癇一證多由驚恐而生,受驚則心病,心火不能生脾士,運化失常,積濕成痰,故取心俞、脾俞培補心脾,以杜痰源;受恐則腎病,腎水不能涵肝木,故取肝俞、腎俞補腎調肝,以息其風。背俞治臟病、虛證,故諸臟俞可補臟氣,和陰陽。雖為虛證,病發時仍夾有痰實,故補虛同時,取足陽明胃經之合穴足三里、胃之募穴中脘以理氣降逆化痰,取膽之募穴日月以清利肝膽,息風清熱。后溪通督脈入腦,開竅醒神。申脈通陽脈,且與后溪手足同名經相配,加強后溪通督定痼之功。 三、鑒別 癲癇一病,臨床表現較為典型,但發作形式多種多樣,注意應與其他精神神志疾病鑒別。 1.與癲、狂鑒別:癲為語言錯亂,穢濁不分;狂為狂妄,剛暴,罵詈;痼為發作無時,突然昏倒,四肢抽搐,口流涏沫,并發出異常聲音,醒后如常人。 2.與中風鑒別:中風發作,仆地無聲,昏不識人,伴肢體癱瘓,口眼歪斜,言語謇澀,通常不能自醒,醒后常留后遺癥。癇證時發時止,醒后如常人。 3.與痙證相鑒別:痙證以頸項強直、肢體僵硬、角弓反張為特點,雖也時發時止,但不發異聲,不吐涎沫,一般不能自然蘇醒。 4.與厥證相鑒別:厥證也以突然昏仆、意識不清為主癥,但常伴有四肢冰冷。 四、要點 1.病后發癇證,神脫目瞪,發時遺尿者病較重,有危險應及時搶救。 2. 癇證發作形式多種多樣,應對癲之西醫學知識有一定了解,以免兔誤診、漏診。并應在治療時對不同類型癲的年齡、性別及發作時間等特點予以特別注意。 3. 癲癇發作時可取人中、涌泉、百會、合谷、太沖等穴,百會穴可灸,以開竅醒神。 4.癲癇無論虛實,都應不忘息風化痰。蓋風痰為病的主因、切不可只扶正補虛,風痰未祛,閉郁于內,化火亢盛,而加重病情。 5.注意間歌期的生理調護,避免勞累及精神刺激,忌食羊肉、忌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