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我國正處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同時也是信息化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歷史交匯期。十四五背景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緊緊抓住信息化帶來的重大歷史機遇,立足新時代國情農情,將數字農業農村作為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工作內容,加快信息化發展,帶動和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水平。 數字經濟時代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一種新的經濟社會發展形態,這種以比特思考為基礎的全新模式已經到來,數字農業農村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農業農村數字經濟也要逐步進軍我國經濟發展最為活躍的領域,實現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農業農村數字經濟現狀 據統計,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27.2萬億元,占GDP比重32.9%,而農業數字經濟占行業增加值比重為6.58%;2018年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1萬億元,占GDP比重46.9%,同比增長14%;農業數字經濟占行業增加值比重為7.3%,較2017年提升0.72%。數字經濟增長處于平穩上升階段,而農業數字經濟增長呈緩慢上升階段,發展潛力較大。根據農業農村部預測,2025年農業數字經濟占農業增加值比重有望達到15%。 二、農業農村數字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 2.1 認識不到位,重視程度低 發展農業農村數字經濟,“數字之路”必須先行暢通,但是由于數字農業農村的前期投資比較大,農民的主動參與積極性比較低,部分地區政府的重視程度不夠,所以目前數字經濟帶來的重大效益在農村還沒有充分體現出來,所以公眾對農業農村數字經濟的重視程度不夠深入。 而且目前公眾對數字農業農村與農業農村數字經濟的概念相混淆。數字農業農村是以數據來驅動機械實現自動化運轉和智能化調節。農業農村數字經濟是通過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對傳統農業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數字化設計和改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釋放數字化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從概念到實際操作,農業農村數字經濟發展之路還很長。 2.2 數字農業農村發展基礎薄弱 中國的數字農業依然處在相對早期的階段,實際上大量硬件投入還未完全解決農業的根本問題。很多地方的數字農業建設,都存在“增量不增收”,數字概念脫離實際生產環境和“種,產,銷”三個階段脫節等問題。數字經濟并沒有發揮其實際作用,所以只有打通軟件平臺才能打開大數據、智慧農業以及數字經濟大門的鑰匙。 而且當前我國數字農業的絕大部分應用還停留在生產環節,產業鏈其他環節的信息化和經濟化程度較低。尤其是在市場推廣營運、物流等方面都沒有生產環節利用的充分。雖然農業農村部提出了“全產業鏈”的農業大數據發展路徑,但未能充分激發產業鏈其他環節的潛力,農產品電商的經營方式也還未開始數據驅動的嘗試。由于數字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基礎薄弱,所以農村電商的發展在催動農村產業鏈各環節發展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2.3 數字經濟地區發展不平衡 從全國范圍來看,受經濟發展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的影響,我國農業農村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呈現出東強中西弱、南強北弱、城郊發展與區域發展都不平衡的局面。數字差距是原因,如城鄉數字差距影響了城市區位優勢的發揮,也制約了城鄉數字經濟的共建與共榮。因信息貧困而引發的城鄉數字差距表現為城鄉數字經濟發展速度落差和發展質量落差,地區發展不平衡亦是如此。 2.4 農村數字化信息技術供給不足 由于公眾及政府對農業農村數字經濟關注不夠,以至于大范圍內陸方政府對農村地區的信息技術建設滯后,所以在很多方面的投入上依然有很大的缺口。即使在經濟條件和資源整體較好的地區,近年來由于信息基礎設施的迅速發展,造成運行不通暢等問題,如,網絡覆蓋不全、信號差等,造成農村信息資源分布散亂,農村數字化信息技術遠遠跟不上實際需求,導致農業農村數字經濟發展緩慢。 雖然近年來政府與企業多在數據采集上投入重金。但是,由于缺乏明確的業務化方向和必要的數據運營技能,對獲取數據的質量控制、分析加工和建模應用方面的工作相對滯后。大部分地區在數字農業農村推廣的過程中還存在數字技術“單點應用”多、產業鏈“綜合應用”少的情況。目前最為普遍的是農村移動支付,既是相關支付機構在農村地區大力推廣的結果,也是發展的趨勢所在。群體移動支付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村的數字經濟發展,但是也僅僅在支付環節,從農村數字經濟的產業鏈來看是不完整的。就當前數字資源低效利用普遍的情況,更加表明了數字生產信息化應用的廣度和深度都有待提升。 2.5 涉農電子商務發展空間溢出效應不明顯,農業農村數字經濟產品化能力弱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地區農村數字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不足,網絡平臺的信息資源的收集、加工、傳輸、發布服務不健全,在市場化培育成熟程度還不夠高的情況下,涉農電商的發展空間十分有限,而電商恰好就是依托網絡平臺進行數字經濟發展,所以網絡平臺溢出空間有限的情況下,造成電商交易困難,數字經濟紅利難以實現。 雖然農業數據服務企業層出不窮,但其對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服務能力普遍不足,導致產品市場化困難。數據產品的服務能力嚴重依賴于數據質量,隨著高價值數據的不斷積累,有望提升產品實用性。只有持續打造有生命力的數據產品,才能撬動龐大的農業數字化市場。 三、解決措施 3.1 倡導數字發展理念,做好頂層設計 各基層政府要以資源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為主線,找準切入點,實時跟蹤了解當地農村的經濟資源和當地農村數字化建設的水平,依托當地的優勢資源和項目,尤其是把握農產品特色,建立健全適合本地的農業農村數字經濟發展的促進政策,加大對當地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優惠措施,補足數字經濟的發展所需。 加快培育數字鄉村領域的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人員到鄉村兼職掛職、技術指導、項目合作、基地共建和離崗創新創業的政策措施,完善農業農村信息化領域科研成果、知識產權歸屬、利益分配機制,鼓勵科研人員到農村創業創新。大力實施引才回歸、引業回鄉、引智回哺、引資回流工程,通過加大資金激勵、落實政策扶持、健全社會保障等方式,引導鼓勵在外優秀企業家、農村實用人才、高校畢業生等回鄉創業,積極助力數字鄉村建設。 3.3 完善數字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要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大力發展數字農業,依托“互聯網+”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構建和完善衛星、航空、地面無線傳感器等“天空地”一體化的數據采集系統,加快建設農業農村數字資源體系。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擴大4G網、光纖網的覆蓋,網絡不僅通到村居,還要通到田間、圈舍、魚塘車間,發展物聯網,并探索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和5G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3.2 堅持城市反哺農村,補足農業農村數字經濟短板 逐步縮小城鄉和地區之間數字農業農村規劃建設的差距,實施數字鄉村戰略,有效彌合城鄉數字鴻溝,打通“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的通道,努力使獨具特色的鄉村地域資源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優先支持中西部發展數字農業農村,東部地區支持中西部發展。 政府要加快數據規范和開放共享,引導各部門涉農信息資源的規范和整合,統一數據標準,加快開展數據資源資產化、資本化。發揮城市的實體經濟優勢,為農業農村數字經濟所需要的基礎設施提供資金支持,例如,加強農村的通信網絡建設,充分利用“互聯網+”的發展契機,全力實現農村地區的通訊網絡全覆蓋,保障農村的數字化信息接收暢通,尤其是滿足農產品電商發展的信息需要。 3.4 深化農業農村數字經濟全產業鏈融合發展 深化農業農村數字經濟產業鏈,加快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一要注重全鏈條發展。對傳統農業進行全方位、全視角、全過程的數字化改造,探索建立上下游協作機制,按照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的原則,構建農業供應鏈集成與融合平臺,利用平臺集約的規模優勢,整合流通領域優質物流資源,打通從生產端到批發端、零售端、消費端、出口端諸環節,提高供應鏈物流效率,形成農業全流程快捷高效的精準物流服務體系,形成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新型農業發展格局。 二要積極培育新業態。因地制宜發展“互聯網+”特色主導產業,鼓勵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創新發展旅游、民宿、創意、文化、康養、運動等新業態,打造感知體驗、智慧應用、要素集聚、融合創新的“互聯網+”產業生態圈。 三是注重龍頭帶動。綜合考慮產業發展狀況和產業融合發展要求,加快培育一批農業農村智能化龍頭企業、合作社和種養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創響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品牌,推動形成產業鏈條健全、專業協作機制完善、競爭力強勁的領頭雁型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 四是利用數字經濟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變革,利用遙感等現代信息技術,讓確權登記“上圖入庫”,探索農村產權交易方式和模式,促進農村產權交易體系市場化、規范化,推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驅動農業由小規模分散經營轉向適度規模經營。 3.5 提高農業農村的數字經濟產品化率 未來數字農業的發展方向應注重從水肥一體化、植保無人機、農產品可追溯、智慧農場 物聯網、互聯網、大數據等高科技技術相結合的種養殖農場、工廠化養殖、智慧園方面努力。由此應大力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創新發展基于電子商務的農業產業模式,利用農業農村數字經濟培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生態農業、設施農業、體驗農業、定制農業、分享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建立健全農產品產銷穩定銜接的機制,提升小農戶的抗風險能力,提高農業農村的數字經濟產品化率。 四、結論 發展農業農村數字經濟,既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我們要抓住這一機遇,培育和壯大農業農村數字經濟,不斷催生農業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培育發展新動能,推動鄉村產業質量變革、農村經濟效率變革、鄉村發展動力變革,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推動鄉村振興戰略高質量的實施。真正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數字農業強國的偉大使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