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始年間,武帝生了兩次大病,滿朝文武擁立齊王攸,讓武帝對于京中士族對朝政的龐大影響力有了新的認知,因此大力扶持楊氏和放開分封諸王的權力,以戍衛皇權。但是性格上武帝是典型的儒生,善待孫皓,不殺劉元海,不廢賈南風,說明了他性格上的懦弱,沒有通過血手清洗朝臣及背后的家族。皇權與京中部分士族利益的捆綁導致了士族為了權力的延續必然產生爭奪,而司馬家得國不正,為了皇位讓渡了太多權力給大士族,士族對于皇權缺乏足夠的敬畏心,政治斗爭變成了赤裸裸的軍事紛爭。泰始年間的變動,立太子扶楊氏都是士族動搖皇權的背景下的應激反應,武帝為保障皇權做了最大努力,但是司馬家本身就是士族代表,從得位過程中來說,列王的紛爭是不可避免的,京中士族對權力的追逐必然會形成各種派系,對于士族公選的皇帝本身又缺乏敬畏,自然會推動混亂產生。單就惠帝時期的局勢沒有賈南風照樣得亂,惠帝是傻子才是動亂根源,這泥菩薩根本守不住自己手里的權力,四方實力諸侯肯定會窺視皇權,除非登基就有一個強力權臣把握朝政,上帝視角的看,司馬炎只有讓楚王瑋長沙王乂兩兄弟把握中央政權才能穩定局面,他們兩兄弟會不會篡位不說,但真有能力掌控局面,其他幾個王爺能力是真不行。 晉朝時期的地形圖 八王的進攻路線 東海國與瑯琊國是鄰國,司馬睿和司馬越合作 輿論導向性和威權,殺楊就是大家覺得他太跋扈專權,傅衹說的不平,所以楊是共惡,大家去共惡而爭功,楊以外戚,軍工不行沒有威權,可是殺亮灌就是太沒道理,所以司馬瑋接到詔書愣了一下,也沒說殺他們,只是罷官,可是底下人還是殺了,這就變成輿論導向司馬瑋要專權,所以必殺他,況且司馬瑋沒有威權,張華說的,殺了楊有亮灌威權彈壓,殺了司馬瑋眾宗室實力平均,都是皇帝的弟弟門,守宮城。老一輩的只剩下趙王粱王這二貨,遠支泰,司馬越父親等在地方。賈后威權!但是當賈淫亂,殺了太子,威權喪盡,而賈家又沒有強勢外戚,賈模,張華還曾密謀廢后。當賈殺太子,趙王出師有名,但是趙王名聲太臭,威權不夠,居然兵變,謀逆,然后各實力宗室爭雄。 基本上整個古代史都這樣,這種體制一定會產生權力交接問題,免不了殺戮。整個古代史基本上就是建立政權,休養生息,權力集中制導致經濟資源過渡集中,社會動蕩在權力交接時爆發,引發戰爭,推倒重建,休養生息。不變的是,一直在輪回。 真正的亂源還是何不食肉糜,司馬衷不管是昏還是暴都比整個一任人擺布的木偶來的好,皇帝的權威徹底消失,才是后面藩王爭權徹底失控的根源,以司馬家藩王的尿性,沒有賈南風殺太子,也會找由頭回洛陽搶班奪權。 晉惠帝加八王 八王之間的關系圖 司馬氏只能搞搞陰謀詭計,治國理政就得玩完。司馬炎就是靠著前輩耍的陰謀詭計,得國太易,八王之亂的根源就在他身上,庸人治國!至于司馬衷,德不配位,作者覺得他可憐,然而幾百萬兩腳羊不這樣認為,國家是在他當皇帝的時候敗壞的,他充分激發了所有人的野心,當年陳勝大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今有司馬衷現身說法白癡也能當皇帝!從此以后,出身、貧富、能力甚至智力,都不再是稱帝的阻礙,只需要是一個人就滿足條件! 司馬攸和司馬炎都是司馬昭的兒子。司馬攸人品聲望能力各方面都碾壓司馬炎,司馬昭也多次想改立繼承人為司馬攸。只不過司馬攸早就被司馬昭過繼給了無后的哥哥司馬師一脈,過繼一事無法收回便作罷。司馬炎順利計委,但因父親的態度而對司馬攸懷恨在心,處處提防。當時司馬攸在朝中也是德高望重,有很多擁護的人。司馬炎雖然知道司馬衷是個傻子,但一出于私心,不想讓司馬攸繼位,二司馬衷的兒子十分聰慧,他想讓江山最后落到自己孫子手里。所以才會有他那逼死親弟,找了一堆二百五輔佐一個傻子的騷操作。 其實很多權臣都忌憚女人特別是后宮太后皇后專政,在權利交替當中如果有一個女人可以挑起大梁鎮住各方勢力,原先的王朝可以順利的交接,像西漢的呂后北魏的馮太后唐朝的武則天大遼的蕭后北宋的劉太后包括清朝的慈禧(這個是時代的問題,體現的不是特別明顯)這幾位太后,如果沒有她們,可能這些王朝會提前結束。 賈南風還確實有料,居然能堅持9年。她實在不應該害死司馬遹,等司馬遹上位的話或許還有希望,本身就有人猜想司馬炎傳位給司馬衷的原因也是看中司馬遹,司馬衷這白癡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這么一個兒子。司馬遹的天賦都點在經商上了,賈南風居然看他不爽。 在權利和自保的囚徒困境面前,其實大家不會比八王做得更好。例子就是清流司馬乂。必然性在于分封制的歷史倒退(馬后炮哈哈),其根源在于司馬懿“得國不正”,之所以加引號在于開國者誰不是在權利爭奪與戰爭中最終勝出者,難道司馬懿就該引頸就戮于曹爽輩的屠刀下?司馬家煙消云散還是曹家,這個數學題誰都會做。只是可惜司馬與曹少了點劉備與武侯的君臣相知,不然也許會是另一個結局。 這樣應該更直觀的體現了八王之間的關系 其實就是司馬穎和張方和她過不去。長沙王執政時特別厚道,司馬穎實在挑不出毛病起兵就找個借口“清王側”,說羊獻容的爸爸羊玄之是壞人。這次起兵河間王也派張方參加了。所以他倆見羊后一次廢一次,朝廷派為了和逆王劃清界線,見羊后一次立一次,然后打來打去他們見到得機會都比較多。 說是八王之亂,實際淮南王、東安王、新野王、東嬴公也很重要,然后老齊王、梁王、秦王、清河王繞不過去,算起來十幾個司馬配得上留下名字。再加上外圍的皇后勢力、太后勢力和我簡化了的胡族勢力、割據軍閥勢力、起義軍勢力、地方宗族勢力、吳國遺民勢力,全民大亂斗。主條線精簡可以這么記:婆媳矛盾、趙王篡位、2+X格局、死亡行軍。媳婦斗婆婆和衍生事變干掉了兩個王,亮爺和小瑋哥,然后消停了八九年。白女子倫爺篡位被五王圈踢圍毆,第三個掛。然后是二加X,二是西方的河間王和北方的成都王(不要問我為什么成都王在北方),X先后有小齊王誠實囧、長沙王正義叉和大滑頭老越越。斗到最后除了老越越都死了,到了老越越的時候官軍已經被胡人吊打,最后老越越死亡行軍,自己病死路上,最后的中央軍被胡兵草割全軍覆沒。八王之亂以大家死光光結束,因為慫被無視到最后的司馬睿轉進吳朝舊地建立東晉,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靠舔開國的皇帝。 吊詭的是,伉儷情深,仁慈愛子這本為個人的美德和重情,對從君王而言卻并非如此,漢高祖拋妻棄子,漢武帝逼反親子,唐太宗殺兄逼父,宋太宗燭影斧聲,明成祖奪侄大位,雍正改詔之疑……原來掌權者需要對權力控制的高度敏銳,所謂為身前身后計,親情恩義何存?天下蒼生謀,慈悲心腸難存!魏晉南北朝的大分裂歷來是最難說清楚的中國歷史時期,沒有之一。托太史公的福,“以史為鑒”現在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歷史上智者的選擇,自然可以給我們啟發。歷史讀多了,的確會發現很多“套路”,或者用宏大敘事的說法—“歷史規律”。這樣的感覺非常棒!似乎這就是所謂的智慧吧。 司馬氏大致的經歷歷程 整理的八王之亂的大概時間表 晉武帝并不是粗鄙不堪的庸才,晉書中說他“ 宏略大度,有帝王之量焉。”應該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權力結構,據我個人觀察,分封制并不是大家想象中那么可怕,只要分封就一定動亂。而是司馬炎死后,中央朝廷先出現的動亂,地方藩王窺探到了機會。而且賈南風殺害司馬瑋后的八九年時間,國家是相對安定的,分封制并不是必然生亂的根源。最后,即使在動亂的情況下,最高權力也依然始終掌握在司馬家族手中。這和司馬昭、司馬炎起初構建分封的初衷是一致的。沒有像曹氏家族一樣,輕易被奪權。但如果真的把這種所謂的智慧太當回事,把“以史為鑒”簡單等同于“陽光下沒有新鮮事”,認為可以像套公式一樣,照搬歷史經驗,解決當下問題,那就大錯特錯了。 司馬家的這波內訌差點就毀滅了漢族。幸好南方漢人熬到了楊堅的出現,北方漢人用幾個世紀的智慧重掌大權。。南方的漢人政權一個比一個弱,最初劉宋朝還能打到洛陽,最后的陳朝已經茍且在江南了,而且最危險的是四川湖廣等戰略要地都處于叛亂中。。如果不是楊堅掌控大權重新回歸漢統,漢人政權被奴化只剩下咫尺之間。 ![]() ![]() ![]() 八王之亂時期的,疆域變遷圖 我們看到的歷史,是被記錄下來的事件集合。史書編者沒有上帝視角,他只能在現有的記錄中篩選他認為合理的材料,換句話說,我們看到的是事實,但很可能不是事實的全部。更何況有時候這些編者或者迫于形勢,或者耽于利益,人為的曲筆、粉飾、抹黑。歷史記錄不總是事實,至少不是事實的全部,如何取舍和分析,這很考驗后人的功力。 |
|
來自: 獵戶ywysh4sdge > 《歷史》